《成为波伏娃》
作为一个从小没有怎么遭受过性别特殊待遇的人,我对女权一直无感,所以这本书里波伏娃对于女权和女性生存的贡献虽让我感动,却也还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也证明了,公众人物想要帮助别人,说教远不如以身示范来得直接。一辈子没有结婚和做母亲,却也在不遗余力帮助那些被被困在婚姻,家务,和生育里的女人们。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居然已经有了关于同性恋的合法x行为年龄规定。波伏娃和萨特真的是毫不克制和保留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求,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和任何可能的人去体验感情,对于波伏娃来说,甚至不分性别。难能可贵的是,后期两个人生病也好,受伤也罢,情人们来来去去,却也成了一辈子的“家人”,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就像书里所说的一样成为了一个“大家庭”,放在如今,放在z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其实儒家思想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只是压抑了骨子里的本性而已,那么多的劈腿和出轨的事实可以证明。波伏娃是个放在现代仍然超前的人,她认为婚姻是不道德的,她因为作品被嘲讽,被骂,但是依然坚持,她聪明又勤奋,爱那么多人甚至同时跟好几个人相爱,一周里三天跟一个情人在一起度过,另外四天跟另一个人度过,但是从来不会因为男人放弃自己喜欢的城市和写作事业。整个世界都说是萨特成就了波伏娃,波伏娃是萨特的崇拜者,但是事实上连萨特自己都承认,波伏娃给了他太多的灵感甚至是指导吧,只是男性主导的世界不愿意承认而已。
萨特和波伏娃两人,是开放关系的鼻祖,所以其实他们两个更像是好朋友,因为波伏娃在书里明确说了“萨特是思想上无可比拟的挚友,但是在性和感情上,他远没有那么重要”。两个人都情人无数,萨特更是去一个国家就开启一段爱情,“”就像是打开和合上抽屉一样“。”哪怕是年岁已高,哪怕“萨特身高只有一米五五而且他知道自己长得丑,不过这也是萨特乐于去勾引女人的原因之一,因为一旦得手证明长相并不重要,言语才是征服女人的关键”。
“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成为的”
“解放女性意味着不再把她禁锢在与男性的关系中,但并不是割裂这种关系”
“你和他人的关系不是并不是先天存在的,必须由你和他人一天天去创造以及再创造”
“虽然萨特走后,波伏娃一直有教书和保持阅读,但即使是阅读······都弥补不了这种深入谈话缺失造成的精神空虚”
“她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并不是家人所期待的”
至少,努力坚持做自己吧,被跟你不一样的人不理解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