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三年的慢掠书影
1、五代的词,艳丽秾华,读之像是赴一场酒肉丰盛之宴席。久吃就腻,别久又想。我初学词时,就十分爱五代词,专爱浓词艳句,后来又爱清疏之词,但五代词始终还是心头好啊。
2、巴黎是个喧闹的城市,人生是个寂静的旅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座叫作“巴黎”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我们或喧闹或寂静地生活着,一些成为永久的记忆,一些成为一闪而逝的烟火。一个人的巴黎,伤感而迷人。——《一个人的巴黎》短评
3、对于笔名,我一直想取个又好听又有意义的,所以想了很久都没想出满意的笔名。于是出第一本书的时候,编辑问我署什么名字时,我一下子蒙了,最后迫于时间紧急,就把第一本书中的男主角梁瑞生的名字拿来用了,因为我姓骆,所以就叫骆瑞生了。想来哪有那么多天注定呢,大多数都是匆忙的敷衍罢了。
4、在听歌手演唱时,加兰爵士说提利昂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而不是填什么小词的人。这句话与宋真宗对柳永说的话: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之意正好相反。中国的词人一向以填词为小道,只可娱情玩之,于是纷纷都如加兰爵士说的那样,一心去干大事,奈何总是干不成,所以只好填词来抒发牢骚来。然而所幸南宋以来的词人,逐渐都把填词当做正事来干了。看来干大事的人少点,填词的人多点也不见得是坏事,兴许好事呢。
5、颜值即是正义,乔拉贴心贴肺地爱着丹妮莉丝,宁愿为她而死,可丹妮莉丝顶多是依赖他,信任他,却怎么都不爱他。达里奥作为佣兵,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丹妮莉丝怀疑他,却爱他。而达里奥比乔拉好的仅仅是长得比较帅,且体毛比较少。
6、突然原谅马丁老爷子一直拖稿了,这么宏大的小说,不说写,光是看也累啊。这一月来,基本没看电影没写东西,才看了6000页,后面还有两千多页啊。——《权力的游戏》读后感
7、在《中国食辣史》中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辣椒在中国主要城市的普及路线,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正如作者祖母说的那样乡下人多了城里的食物才变得辣的。由此可见,农村包围城市,在中国大有市场,是陷入困局中的中国人的普遍出路。——《中国食辣史》短评
8、电影《教授》要结局时,教授在一个丁字路口踟蹰许久,他可以向左或者右转,然后去向虽然陌生但依旧是尘世的生活。但是教授最终径直往前向草坪开去,走上一条不是路的路。这点真像罗萨小说《河的第三条岸》里的父亲。坚决地走上了一条不是任何人的路,过上了不属于任何人的生活。无论这条路代表的是疏离还是死亡。——电影《教授》观后感
9、《廊桥遗梦》的故事情节我早已知道,所以看了好几次开头都无法看完下去,因为这里面的故事实在是我不喜欢的。中年人爱情,更是出轨,更是只有短短四天的交集。从哪方面来看,都不是一个吸引人的爱情故事。 但是人只有在经历相同的事情后,才会理解与接受。所以终于看完《廊桥遗梦》后,心中总是鼓荡着一种怅然,太多的感同身受了。有时候爱情是不关乎什么时候的,该发生就发生。有时候爱情不关乎道德,该如何就如何。有时候爱情不关乎时间长短,短短一瞬也能有一辈子的刻骨铭心。 像是罗伯特那样,明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子,怎么才能知道遇到那个人时恍然明白那个人就是这一生都要走向的人,只有心知道,只有心知道。心知道离别的痛,心知道余生不能同行的遗憾,心知道一生纠缠眷恋的滋味。——电影《廊桥遗梦》观后感
10、杨绛的《我们仨》的开头两章,全以梦幻之笔来写,倒不像是回忆文章,反倒有点像是在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们仨》短评
11、麦家的《人生海海》里,用极其反讽的方式讲上校养猫,说他给猫用肥皂洗澡,给猫梳毛,给猫用小剪刀剪指甲,还给猫吃好东西,更让猫上床睡。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么爱猫,上校一定是鬼变的。 这段话无疑给我等猫奴一个重击。
12、记得看这部电影时,在人类还是猿人的时候,一块黑色石碑突然就立在那里,开启了人类的智识时代。后来在刘慈欣的书里,不止一次看到关于这个场景的描写。可以说这本《2001:太空漫游》是使刘慈欣成为大刘的一套书。当人类开始仰望星空,距离漫游太空就只是弯腰的瞬间了,漫游太空,从这本书开始。——《太空漫游记》短评
13、深夜倦怠,无事可做时,就在微信读书里下载电子书,一次即可下载上百本,看看封面,再读读序言,于是更为倦怠了。书恐怕是如何也看不完了,读书之心也越来越少。
14、都说“我有一个朋友”是现在一大low病,偶然看圆桌派发现,不管是窦文涛、梁文道还是读书人张立宪,以我有一个朋友开头的频率都高得出奇。是否是现在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被“我有一个朋友”占据了?那么人人都很low了,哈哈哈。
15、听说日本的茶道祖师千利休曾细致地将庭院打扫到一尘不染,然后再摇落一些树叶。许多人说千利休的这个举动,显示了日本的寂侘之美,但我觉得这种举动之所以美,反倒是因为这种举动中含有徒劳这种意味吧。想来庭院本来就是有落叶的,扫干净落叶又摇落一些落叶,始终是无用而徒劳的吧,而徒劳不就是生命的本质之一么?如果说寂侘、寂寥之类的是生命的本质,徒劳似乎就更有分量些。
16、看盖伊·特立斯的《纽约,被忽视之城》里,解决了一直一来的一个疑问。看蝙蝠侠时一直不知道哥谭是说的哪个城市,看完文章后才知道是纽约的别称(出自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以及一个很有反讽的数据: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ASPCA)每年要杀死10万只无人认领的野猫。
17、汪曾祺的《自报家门》里写他祖父,有两三千亩田,两家药店,一家布店,却十分节省。爱喝酒,下酒菜只是咸鸭蛋,且一个咸鸭蛋能对付两顿酒。若只看到这里,大概觉得他祖父是严监生一类的人了。但是紧接着来了一句,他喝了酒时偶尔就会在屋里大声念唐诗,他祖父的形象顿时由吝啬一下子转变为浪漫了。由此可见诗词之魅力,能将人从彻底的俗气里解救出来。这个答案足以回答诗词有何用处了吧。
18、《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小女孩司各特第一次见到下雪,对着茫茫雪花喊她爸爸说,世界末日来了。突然想起上大学的第一年,上海下大雪,广西的同学第一次见到雪,在雪地上滚了一圈的场景。
19、最近两个月,是看书写文都陷入困境的两个月,文就不说了,光说看的书,《包法利夫人》看了十二章,川端康成的《藤花与草莓》看了八九篇短小说,《北大文学课》看了两章,《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看了四篇,《杀死一只知更鸟》看了小一半,是最有可能能看完的书,蔡元培的《石头记索引》看了三分之一,《台湾战后七十年》看了十来章,《金蔷薇》看了五篇,李洱的《应物兄》看了八九章,麦克尤恩的《床笫之欢》刚开始看。从这些半途而废的看书进程,就知道心情是多么不安宁了,只希望接下来的时间能调整好状态,安分一点吧。
20、经历多了,才知道痛苦才是寻常,欢愉才是少见,别人的痛苦与艰难,时刻都是自己的镜子,因为总能照见同样在人世间痛苦着的自己。
21、《金蔷薇》里的一句:凡是生所没有给予的,死都会带来。是我最近读到的最有力量的句子,尤其是刚从故乡奔丧回来后。
22、线装书总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意味,真是非常喜欢啊。内容更是古香古色了,竟然是达芬奇的手稿哦,能把手稿直接做成书的,大概只有达芬奇这样的牛人了吧。ps此书名叫《达芬奇手稿》
23、昨天白天睡了大概六七个小时,以至于现在还无睡意。刚将陈世昌的《台湾战后七十年》看完,第一感觉,这本书大概是我读过最没有史书感觉的史书了,小清新史书?这不是贬义的,而是中性的描述;讲台湾近代120年的历史比较详细,能看出大部分台湾人的心路历程,正如作者一样,始终是在纠结着的,先不论政治,仅从精神上看,台湾人在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台湾本土文化之间迷茫着与寻觅着,这点从我和台湾朋友的聊天中有所相同感受;里面有个很搞笑的地方,民进党修改教科书,把我们的祖宗,改成了中国人的祖宗,如果用等量算法,我们(台湾人)就=中国人。
24、吃宵夜时恰好吃到了鸡肉,回来看到一篇文章中说,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反对吃鸡肉,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被我们作为食物的鸡富含雌性激素。因此吃鸡的男性已经不是完完全全的男人。”
25、之前知乎上有问题说,谁是中国最被低估的作家,我觉得张恨水怎么都要算上一个。把张恨水仅局限在鸳鸯蝴蝶派是不大公平的。记得很久前读过他的《金粉世家》,有读张爱玲《半生缘》的感觉。在北京时,某次读到他写关于陶然亭的散文,于是游兴大生,去陶然亭闲逛了一圈,并顺着他文章里的指引,认识了不少陶然亭的旧时风景,那可都有点像是前朝风物了!
26、同一天看到两处关于天主教截然不同的评价。在厄普代克的《天堂制造》里看到里面说:“有前程的男人是不能爱上天主教徒的”。在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里看到:“不管怎么说,天主教还是一种伟大的信仰。”
27、菲兹杰拉德第一次见到海明威,在一大通演讲似的谈话结束后,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和你老婆结婚之前睡过吗?海明威不上当,不正面回答,只说记不得了,菲茨杰拉德不满意这个回答,说这么重要的事情应该记得的吧,就反反复复地问,海明威发挥老人与海的精神,坚持说他不记得了,这个话题直到菲茨杰拉德醉得不省人事才停止。但我觉得菲茨杰拉德说的比较符合情理,这个事情不记得才不符合情理,海明威应该是睡过了,只是不好意思讲而已。
28、听朋友说有人向他传教,让他信主,我问是不是一开始就问你你是谁,你来自哪里,又要往哪里去。朋友觉得诧异,问我如何知道的。我说这不是《一句顶一万句》里老詹传教用的吗?怎么一百多年了传教的开篇破题还是一样?
29、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可谓是嘴皮加特林,语言密度高得吓人,像是在看姜文的电影。书里写了那么多人物,不管上到国务总理,还是下到一个杀猪的,卖豆腐的,剥开一切,都是在生活里四处碰壁的俗人。这本书可谓是现代版的《金瓶梅》,倒不是说里面的情色,这本书里情色少,而是在写世情上这两本书都很出彩。
30、白天睡太多,以至于现在还无睡意,今晚用两三个小时读完了路遥的《人生》,总觉得读着不尽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却反复地回旋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形象来,写爱情如此清新动人的,莫过于此了吧,于是终于忍不住,再次看起了这本书来。
31、记得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张爱玲晚年最爱看的小说类型是侦探小说,我的看书看电影的爱好竟也逐渐如此。工作越久,越感疲惫,读小说就成为放松之事,侦探小说自然是很好的选择。而说到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则无疑是其中的瑰宝,这本书越经时间考验,越有历久弥香的趋势,是永不过时的用来消遣的好书。
32、第一次读渡边淳一的小说,是在大一的时候,是讲一个婚外情的故事,极简单,人物也很少,但却写得缠绵悱恻,男女之间那种爱而不得的幽怨让人无限感伤。后来我将这本书送给了一个女孩子,事后才觉得后悔,为什么要送一本讲婚外情的书给女孩子呢?可是也不好意思再拿回来了。这次收到这三部渡边淳一的书,更有他的代表作,希望能再次重温那时的旧梦吧。
33、陈丹青的书叫《退步集》,何谓退步,即本是一个画家,话却说得太多,说来说去还是说的那些,于是就退步了。我看这本书时,忽然觉得我也退步了,倒不是我说来说去还是那些话,我话不多,我只是活来活去还在原地兜转,可谓是退步之退步了。
34、如果《三体》是一席想象的盛宴,那《海伯利安》就不仅仅是一席想象的盛宴,也是语言或者文学的盛宴。科幻小说能写得如此具有文学性,真是极其罕见,在我看来《海伯利安》的文字甚至比《冰与火之歌》更为考究与瑰丽。书中那段诗人讲述的故事,几可比拟博尔赫斯的小说,让我时时误以为走在《小岔分径的花园》里那个关于时间与梦境,现实与虚幻的路上。
35、这段时间看书,又到了看谁的书都味同嚼蜡的地步了(是我的问题,所以只得零零碎碎看里尔克的,阿多尼斯的诗集),今天偶然看到波拉尼奥的书,真是对极了胃口。之前就有朋友说他的书好看,那时并没有听取,看来遇到自己对口的作家,也要讲究运气。
36、读大部分现代诗诗集都很考验耐性,像是与自我的一场拉锯战,但读洛夫的诗除外,洛夫的诗大部分都是我很喜欢的短诗,一般一页就能容纳。他的诗从中国的古诗词中胎化而来,融入自然,世情,清淡有余味,闲适有禅意。洛夫是个聪明的诗人,知道读诗是种折磨,所以尽量把诗写得短,写得精华,诗的转换从不靠语言以及叙述,全靠意境来完成。但他并不是不能写长诗,恰恰相反,能把诗写得短的人,反而能写出长诗来,洛夫就写过长达三千句的《漂木》来。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诗人,写诗都是不长不短的,既不能在几句话中完成诗意表达,也没有足够诗意支撑大篇幅,所以往往写得不长不短,读起来就格外折磨人了。这不是说写得不好,然而往往如此,才更折磨人,写得不好读却又有价值的诗人真是该和那些哲学家排在一起杀头。
37、连着看了两部刘醒龙的长篇,《天行者》这本讲的是民办老师的故事,我看得入迷,不是因为这个书写得多好,而是在心里对这本书很亲近,我小学的启蒙老师就有好几个是民办老师。说回这本书的话,感觉是写垮了,人物越写越脸谱化,人物跟着身份走。总体来说,这本书很像路遥的小说,感觉写得不那么好,但却又很好看。
38、元旦花了半天看完了刘醒龙的长篇小说《痛失》,一直陷入一种被虚幻包围的情绪中,窗外的日光白得像是水一样的,更助添了这种情绪。不管是爱情,男女关系,还是官场名利,都是虚幻得不能再虚幻的东西,小说的魅力在此可见一斑,能让人暂时脱离厚重的俗世,变得轻盈起来,漂浮在梦中。
39、最近在看熊召政的《张居正》,读到张居正回荆州葬父时,特意绕道新郑县去看望致仕在家的高拱,前后任大明首辅,曾是知交,后是政敌,暌违六年相见,半是喜悦,半是愤懑。但不管心志如何,终究老之将至,在时间面前,再大分歧也会被弥合。此时忽然想到苏东坡调任汝州时,专程经过江宁去拜访他曾经的政敌王安石,这对曾经争锋相对的政治对手,也终于放下成见,变得惺惺相惜。留下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的遗憾。古往今来,朝代更迭,政治起伏,但唯一不改的也许还是那份人性的光辉吧。
40、《马丁·伊登》是我近几年看过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整体基调很像是《海上钢琴师》,就连最后的结局也很像,一个选择沉海,一个选择走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台词,人啊,是最后的蜉蝣。
41、回到故乡,赶集时遇到小摊卖这些小薄本的书,于是一口气将每种书买了一本,总共才18元。这些书都是小时候听祖父唱过的,一直想再去找来读一读,想不到竟然今年遇上了。如《鹦哥记》《蟒蛇传》都是七字一句的叙事诗,大概是低低低配版《长恨歌》吧。
42、读完《陶庵梦忆》,只叹一声,张岱,真富贵子也,非是富贵子,不能言其富贵事。其书真是富贵书也,非是富贵书,不能记富贵之风致。难怪有人说《红楼梦》即是写张岱之前半生。《红楼梦》里之庭院,之豪筵,之读书,之纨绔子弟,之美人红粉,之吟风弄月,皆是《陶庵梦忆》之重影。
43、读张岱文章,始知其与顾横波,董小宛之流有交集,与柳敬亭等人亦相熟。多年前读余怀之《板桥杂记》,陈演恪之《柳如是别传》,里面尽是这等人物,想来明末风流,尽被这些人分沾。写来写去,亦难脱这些人范围。是为一叹。但也有一笑,即是张岱极自恋,所遇人物,皆喜爱于他,未闻有不喜他的。
44、张岱于《奔云石》中道:“愿假此一室,以石磥门,坐卧其下,可十年不出也。”客曰:“有盗。”余曰:“布衣褐被,身外长物则瓶粟与残书数本而已。”彼时言此,不外乎夸景奇绝,谁想一语成谶,甲申之变后,避迹山居,真是破窗碎几,残书数帙。莫不是人生之事,冥冥之间早有注定?偶然之语,竟为一生伏笔?岂不伤哉。
45、少时酷爱绮丽文章,酷爱曲折故事,但年岁渐长,则反爱冲和之趣,平淡之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亦有感触。譬如少时读张岱之书,本无意趣,强迫读之尔,近日重读,种种情致,类类伤情,皆观之有味,读之入心。此盖年岁之力也。
46、睡之前看书,不想再看那漫长的小说,于是看诗。偶然间看到中国诗人俞心樵以及美国诗人卡明斯的诗,二人的诗倒是没看多少,倒是突然发现一个现象,这些诗人怎么后来都去画画了,且都是抽象画,再想到我朋友圈也有一个诗人,也一直在画抽象画,这种联想就更强烈了,写诗大概都要会画画吧。不过这个在稍后一点的时间里就打消了,因为刚才又重新看了一遍北岛的散文《波兰来客》,知道诗人也不光是画画,也可以去写散文。
47、今晚看电影《午夜巴黎》,是个大闷片,但如果你看过海明威写的《流动的盛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或者看过莫迪亚诺的《八月的星期天》,再或者看过波拉尼奥的《地球的最后的夜晚》等等关于巴黎的书,便会找到看这部电影的钥匙,这个电影犹如贩卖时光的商贩,一点点复刻这些书中的巴黎(那是十九世纪的巴黎)。直到让人看得怅然若失又十足兴奋。
48、夜晚回家,收到了李煜的词集(左边这本),忽然想到以前也买过李煜词,那是在北京的时候,一次去找一个香港的编剧老师开会,在百子湾一个小区的入口发现有卖老书的,于是就买了几本,记得一本是《李璟李煜词》,一本是《二晏词》,别的却不记得了,那本绿色的李煜词评注在哪里买的已经忘掉了,我那时候真是很喜欢李煜的词啊,尽管现在也喜欢,但似乎没那时候浓烈了。
49、犹记得第一次看芥川小说时的惊艳,真如暑日入山泉之谷,清凉扑面。难怪太宰治那么喜欢芥川,就算是小说家辈出的日本,芥川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这本精美至极,充满日式风味的好书,真值得看看的。
50、每次游泳,我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必须游到终点才能停下来,但往往游到中途时,起点远远甩在身后,终点尚还遥远,体力却已经不继,于是心里就开始发怵。而此刻往往是在水位最深的地方,不可能停下来,就这样把自己逼入了一个不可后退,不可放弃的境地,只好闷头前行,直至到达预设的终点。 昨晚看完《1917》,看到那个英国士兵在河里一路飘荡,上下沉浮,便很能体会那种感受,这条汹涌的水路是最接近终点那一条了,在此境地下,唯有永不回头,才可能有一线生机。
51、少年时于宋代文人,多喜欧阳修、苏轼、秦观这些人,对王安石则无好感,觉得此人道学先生得很,但随着年纪增大,对王安石多了好些理解与钦佩,也逐渐喜欢了起来。最近在读王安石的诗文,这种感觉就更为明显了。宋代文人有两极,一极自然是苏轼,另外一极我觉得是王安石。
52、最近在看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感悟很深,一是书写得很好看,有读《史记》时的那种酣畅淋漓之感;二是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中国国史,角度很公正,没有多少偏倚。没有看中国人自己写的国史那样夸张、肉麻(这里要夸一下作者和翻译,虽然是英译中,但丝毫没有翻译体的滞涩);三是这本书写得很详尽以及克制,尤其是克制,十分难得,若是中国人来写,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难免不抱有感情,但美国人可以脱离出去,以平淡之笔来写,而这正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四是中国人很伟大,在如此曲折的历史中始终坚持希望;五是中国人很幸运,在任何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总有人高举烛火,为人们照亮幽暗如深的前路。
53、读菲茨杰拉德的《富家男孩》,里面不断在写人之将老,二十七岁时的安森就说我已经这么老了,我就想了一下我的二十七岁,觉得那时的我是多么年轻啊,但三十岁的安森找不到任何朋友,觉得白日倥偬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时,我就觉得快三十岁的我,也真的站在岁月的分岔口了。
54、每次回故乡,都很有感触,这次回来受惠他人几多,准备有时间写个系列文章,文章名就定为《故乡好人》。名字来源于我喜爱的电影《三峡好人》。
55、下班时坐在车里看了一篇文章,讲陈布雷的,一句文人无用,负国负公,真是让人感慨万千,焉知不是吴伟业那样一钱不值何须说的心境。为民国殉身者,陈布雷恐是唯一,纵不是唯一,也是最为痴心者。
56、看电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时,忽然想起我大四冬季去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独居一个月的日子,也如主角迪特一样,环顾四周,没有一个人。我所有的就是冬季冰冷的海,我每天走一遍的漫长海滩,以及一个人在窗下看书度日的孤独。体验孤独时,当下虽然有种被抛离感,事后却总是无数次回忆起那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光。若有机会,仍旧想再次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独自生活一段时间。
57、秋季是吃羊肉的季节,看这篇文章时,便觉得作者写得其时,我也看得其时,想吃羊肉的心便怎么也遏制不住了。可惜我故乡吃羊肉从来没有这么豪气,从来没有这么酣畅淋漓,真想也去作者的故乡吃一次垛子肉。建议这篇文章和汪老的《手把肉》一起看,如此才知羊肉之诱人。
58、时隔许久再次看《横道世之介》,被这部喜剧面具下的伤感折磨得无以复加,犹如很钝的东西从心头划拉过去,久久难以释怀,所以决定去看看电影的原著小说吉田修一的《横道世之介》,也许是情绪的缓解,也有可能是这种美妙痛苦的持续加深。
59、花了大概六十个小时才终于看完《海伯利安》,看完前两部后中间几乎隔了好几个月才开始看后两部。之所以如此,就是看评论说,后两部差前两部很多。然而全部看完后,觉得后两部也还行(的确逊色前两部很多),前两部可谓是科幻小说中的《尤利西斯》,所以后两部虽逊色,但也算得是十分惊艳了。 看完这本书后,震撼程度比不上《三体》,但作者西蒙斯绝对会让人折服,这在于西蒙斯在书中展现出了犹如宇宙那般磅礴的想象力,犹如诗人那般敏感粘稠的感知力以及犹如宗教徒那般严肃的虔诚。 《海伯利安》可以说是以科幻的框架,写了一本《尤利西斯》,以科幻的框架,写了一篇《希腊古瓮颂》,以科幻的框架,写了一本《法华经》或者《圣经》,也或者说用科幻的框架,写了一首短短的禅宗的偈语。
60、最近在读苦水先生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对比之前读他的学生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有一种感受,苦水先生说诗词就是说诗词,与古人的诗论词论一样,是说自己见解的,故清傲绝尘,叶嘉莹先生的书本本是讲义,写之前就先圈定了读者——学生。故处处低着讲浅着讲,犹如知识普及。打个比方或可是这样,苦水先生的是论文,叶嘉莹先生的是科普。所以我爱苦水先生的文章更多。所以老师的成就或许是学生赶不上的。
61、看奈保尔对他母国印度的描写,感受到对母国破败的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时,忽地想起毛姆写的中国哲人辜鸿铭,辜鸿铭也有和奈保尔一样的痛苦——对母国贫弱的激愤,对同胞受苦的怜悯,这种情绪混杂在一起,始终折磨着他们敏感而悲悯的心,但因为他们都有洞察历史规律的天然知觉,所以他们也能在苦难中看到希望,正如辜鸿铭坚信,中国一定会再次伟大起来一样,奈保尔也相信他的母国也能再次伟大,而他们的这种知觉无疑正成为现实。
62、看奈保尔的《大河湾》,里面将一首歌描绘得如梦似幻,于是赶紧放下所有,找来这首歌来听。果然好听,作家关于音乐也是品味不俗的。这首歌是琼·贝兹的《芭芭拉·艾伦》。
63、今年年初时,在朋友圈立flag说,要看完张岱的所有书,时至今日,要惭愧地说声,我没看完,原因一是在看张岱的途中,不断去看别的书,原因二是张岱的好几本书都不是我喜欢的,但几乎我喜欢的都看完了。本着从不强迫自己的原则,我姑且算自己完成了这个任务。所以今年准备看奈保尔的大部分书籍,大概有一万多页,此次我也不强迫自己,就希望能够把自己想看的都看完。
64、最近在读张新颍写沈从文的两本书,即《沈从文的前半生》与《沈从文的后半生》,在后者上看到沈从文去南京,对当时南京的女子印象十分不好,觉得他们肉少骨多,呈现肺病特征。这点和我去南京时的观感完全相反,我去南京时,却觉得南京的女子一个个都俊秀空灵,要比在任何城市见到女子的都要美上好多,而且景色也投我的脾胃好多。
65、夏目漱石是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之一了,隽永雅致的文字,让人读罢回味无穷,《心》这本书是其晚期作品,写得尤见功力,有些作家的书不需要挑拣,只需要看就行,夏目漱石无疑是这样的作家之一。
66、最近在较为系统地了解日本历史,从中得到两个感悟,一是打破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寿终正寝才是最好结局的偏执,能接受悲剧英雄也是最好结局这一事实,如以往觉得于少保虽然建立了不世功勋,但不能保身,所以总为他叹息,此次亦觉得这是很好结局。二是无论是谁,就算帝王将相,总是昏招高招叠出,不可避免,人终不是计算机。
67、睡前看东晋史,读到刘渊处,即困倦不已,迷梦之间,又恍然醒来,刹那之间,我分不清我是在现在还是在晋朝,我迷糊于我姓骆还是姓刘,始知庄周梦蝶,蝶梦庄周之事或可真应于人之身上。
68、读张清华的书《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读到诗人食指的篇章时,忽然想起初三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给我们抄了他的一首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不知语文老师为什么要给们抄这首诗,因为我初三时早就过了那个特殊的时代,这首诗是有强烈的时代印记的。但是我记得那个下午,这首鼓舞过我们语文老师的诗,也在某个瞬间鼓舞过了我,也让我在人生的初始,瞧见了一些超出我年纪的东西,使得我受益终身。后来看文章,看到食指在精神病院无人可供聊天时,我为他深深难过。
69、人生顿觉失意,便重看《醉乡民谣》,找个比自己更失意的人垫垫底,失意的心也许就没那么浓烈了。
70、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才明白地位不同,看到的事情人物都是大不一样的,我们仰之弥高的胡适,在溥仪眼里只是一个善于钻营巴结的人物,虽是洋博士,却一肚子封侯拜相。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溥仪眼里也只是一个又穷又要面子的可怜人,而罗振玉之流,更是奴才视之了。自然皇帝眼里,所有人都不过尔尔,但亲自去读皇帝真实的心曲,还是颇为意外的。
71、读了一篇黄灿然的专访后想起中午吃饭时和同事聊天说,早年自己太过于浪荡,换了不少城市和不少行业,导致自己在事业上积累太晚,走了弯路,那段经历是一种徒劳。但读完黄灿然的专访后,这种想法又有了细微的改变,比起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我更宁愿以一个诗人或写作者的身份做一个无用之人,每日闲散度日,让生活贴近于本心。像黄灿然那般,找到自己的洞背村,世俗的成就细思下来,终究太过于浮华与短暂了,追求这些东西,自然是让人焦虑的。
72、读余华写鲁迅的文章,读到《鲁迅:从一个词汇回到一个作家》时,余华在开头大篇幅地写易卜生在挪威的情景,写他的头像印在飞机上,在天空飞来飞去,写他的头像印在街头的旗帜上,四处飘扬,写他在奥斯陆咖啡馆依旧留下的痕迹。这些所有所有,无不验证了一个国家对一个伟大作家的怀念与为之自豪的心情。 终于余华转到了鲁迅身上来,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起了我们的鲁迅”,这句话犹如光箭一样射中我,有什么样的话,有什么样的举动能让我们表达出我们对鲁迅的怀念与自豪呢?那就是鲁迅是我们的。我们的鲁迅——如此的亲切与自然,有种直达内心的力量与缱绻。
73、最近在看一些东北作家的小说集,前几天又看了故事发生在东北的网剧《双探》。说实话,看这两者的感觉有种微妙的呼应。细想下来,才意识到《双探》拍出了网剧中难得一见的文学性,张力十足的故事情节,加上东北林海雪原的壮丽,最后再加上犹如小说里才有的荒谬性,整个《双探》不管从美学呈现还是内容呈现上都突破了网剧的限制,每一集都犹如电影那般壮美与饱满。 比如我最喜欢的片段——段奕宏饰演的李慧炎独自进入双塔密林追凶,在茫茫雪原上与敌人,与自然交手,这段拍得惊心动魄又美轮美奂,一个警察的坚持与信仰,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段情节在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上也让我似曾相识。
74、京城不靠谱诗人,不靠谱社会评论家,但靠谱编辑——王老师,千里寄来旗下的两本书,算作秋季的问候。此书犹如张季鹰偶然想见的江南莼菜羹,令人见之即思。所谓云云往事,所系全于一小物,犹线索一端,扯之则活。记得当时在北京交友甚多,如今尚有联系的也不过似此寥寥。
75、金宇澄的《繁花》是精致的,绵软的,含蓄的,潮湿的,江南版本的《废都》,是讲普通百姓,市井生活的《儒林外史》,是专讲红尘正经男女的《海上花》,是扩大了的,更细微化了的张爱玲短篇小说。
76、许久前读何伟的《江城》,读了几页便作罢了,始终没读下去,这次再读,竟然很顺畅地读了下去,且越读越有兴味,所以我看书,从来不以第一次的观感来对一本书盖棺定论,总有一种感觉,当下不喜欢的书,放一下也许就喜欢了。 回到《江城》这本书里,初看时我以为这是一本像是沈从文《湘行散记》之类的书,读到100页左右时,又觉得是一本像是朱光潜《谈美书简》之类的书,不知道后面又是什么样的书呢?另外何伟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评价中国的文学以及中国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时,视角是相当新颖的。 再说一句,有一个视角是我从未知觉过的,但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即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们多少都被政治洗脑过”。
77、晒下本周收到的新书,午歌又出新书啦,《我想和你穿山越岭来相爱》,名字很像是罗大佑的某首歌呢,感谢赠书,希望大卖。沙沙也寄了他做的书《快手人类学》,这本书里有中国最常见的众生相,是本好书。剩下的基本都是邮政出版社的赠书,会花时间努力去看的。深深觉得收到书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每次去拿书都犹如从秋天拿到了一片黄叶,从冬天拿到了一片雪花。终究我自己的书架也能成为自己的一年四季。
78、刚看完沙丘的原著小说,目前根据第一部就来说电影设定有问题,是操之过急的,因为沙丘肯定会像是《指环王》这样的系列电影,如果不看小说,只看电影的话,建议等这一系列电影拍完后再来讨论设定的问题。另外根据小说,里面比如用刀打仗,为香料拼得你死我活都是有原因的,都是能自圆其说的。
79、最近在看《海上列花传》,里面的对话是用苏白的,光看的话是不大能看明白的。所幸曾经在上海待了四年,虽对上海话是只能听其音,不能解其意,但用在看这个小说上似乎也够了,具体方法就是看着这些苏白文字时,就在心里默念,想象着是一个上海同学在说话,语境与神态自然也要靠想象带入进去,然后再自动翻译为普通话,或是翻译成贵州话。本来看文字已是半个明白了,现在再如此,就能看懂十之八九了。不过这样一来也真是累,同是一样的话,金宇澄的《繁花》就写得易懂很多,但这绝不是金宇澄比韩邦庆聪明,只是金比韩晚生很久而已。
80、近来读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在苏东坡种种性格之下,发现他最大的性格即是矛盾,如他是儒家入世者,却看佛经,与佛道为友,时时流露出世思想。譬如他反对新法,但新法废止后,又觉得新法也有好处。譬如他乌台诗案时,立誓绝不写文字,但一出狱便又写诗不断。譬如他平生最为好动,完全闲坐不住,却又能每日读书至半夜。譬如他严禁杀生,却又戒不掉自己爱吃肉的习惯…… 苏轼我觉得有两大奇处,一是仅凭一身,便汇集了种种矛盾。二是种种矛盾集于一身,却不分裂,而臻于圆融。矛盾于他,都是同途,磨难于他,都是修行。此自是上天绝爱之,才以如此天赋赐之。古往今来一人而已。 有闲空时,欲写一篇文章,名字就叫《矛盾苏轼》
81、读书李一冰《苏东坡新传》,至其序言时,喟然有感。此感乃是,人世浩荡,人之名利财富,终究抵不过一纸片言只字。如李一冰先生祖上创设的李广裕号乃是清朝杭州最大商行,但事过百年,若不是李一冰先生此书,李广裕号又复何处听闻?且李一冰先生两子,幼子为美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次子为港中文大学以及上交大教授,此种人物风流,至于现世,已是高不可攀之人,但不过二三十年,便也是遽然无名,觅之无踪了。此番借书寄名,犹如重生,无论是消失上百年的李广裕号,或是已籍籍无名的教授,都借此书复活,得以让世人一窥究竟,此即是文字之力量也,纵过数百年千年,世事无存,维文字生命长久,此亦是我等对文字之信仰了。
82、今夜看书至苏门六君子一章,文中讲“黄庭坚与苏轼本为笔友,诗文往还已有多年,而从未识面”,此二君甫一唔面,便如故交。忽想起今日午后春晓君告我后日自京赴筑,邀我一见,与春晓君本是文章旧友,后日唔见,当是快意事也,此刻思之,其心亦热,不得不发此感慨也。
83、读完一本书,想去找另外一本书来读,手指划过那么多书名,那么多作家,顿生一种无力感。这个世界的书太多太多了,人的寿命何其短,用在读书的时间又少之又少,永远不可能读完了,太多书将与你擦肩而过,甚至从未能有交集,犹如头上的那片星空,你知道每一颗星都有一片波澜壮阔的风景,但你永远无法触及。
84、今晚终于耐下性子把《安妮霍尔》看完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不喜欢看但却看得下去,像是吃一种味道不坏但不喜欢吃的食物一样。很久前和友人讨论伍迪艾伦的电影,她向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我却表示伍迪艾伦的电影除了《午夜巴黎》外我都不怎么喜欢,这句话现在似乎还是有效的。看完《安妮霍尔》,有一种感觉,像是在读金斯堡的诗。现实中总漂浮着一抹荒谬的光影,而这多如我们的人生啊。
85、最近在看周的传记,有个很深的感触。周在新中国的角色,颇像是西汉的萧何、唐的房玄龄,明的李善长。这些人物总是情感内敛,老谋深算的。但周却有极其显著的文人气,在性格、情感方面都有极其柔软的一面,譬如恋旧、忧郁、感伤。但周厉害之处在于,他怀着如此复杂的情感却能够做到隐而不发,不像是瞿秋白那样完全不可节制。尤其是读周传记的前半段,他就像是我自己,就像是我认识的很多人,完全看不出有石破天惊的迹象,但就是这个人,足可称国士无双,从中国历史纵向来看,与最绝代的人物相比也丝毫不逊色。
86、看过好几部新中国第一批领导人的传记,总有一种感觉,相对于中国的作家来说,外国的作家写中国的政治人物,反而要好看更让人觉得真实。大概是这些外国人保持的距离足够远,看得更为客观,且少了许多条条框框,能够以看一个人的视角来写,而不是以看一个神的视角来写。
骆瑞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生云楼诗词小辑(2024.11.26-2025.4.20) (1人喜欢)
- 生云楼诗词小辑(2024.6.28-2024.11.25)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