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精神分析】人格结构
想象在你大脑中有个结构,它是你的潜意识和各种潜意识交联的集合,也就是人格结构。由它驱动,你将产生意识,这种意识再向外走,就会产生想法,对环境所接触的事物中各种各样的想法,使你做出相应的行为。当我们遭遇一个外部事件的时候,并不需要从人格结构开始反应,因为长期的生活,已经形成了意识的体系,相当于已经形成了思维习惯,能够尽快的做出反应,使自己的内心恢复平衡,解脱冲突造成的痛苦与不和谐。
人格结构可以近似于俗话中说的本性。但真正能深入到人格结构的时候很少,一般不被人意识到,所以人们认为的本性,应该是在意识层。这里涉及到“自我分析”,有专业性的借助于精神分析师的自我分析,也有一般的自我分析,其实生活中很简单的一种自我分析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自省、反思。当遇到一些情景,引起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时候,我们思考的时候往往也在反思自身。这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探索它产生的根源,更好的更彻底的解决问题,需要“洞察力”。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追溯到人格结构,与环境产生的问题和自己内心的冲突是可能会因各种各样的因素得到缓解和“欺骗性”的解决。例如,一个常常表现出操控别人的人,当这个矛盾突出时,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他会反思自己的作为,比如得出“是因为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事事太要求完美”的结论,然后有意识的将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别人的要求区分开来,以使自己在以后的生活或工作中得到缓解和解决。看起来好像都清楚了。如果建立起来的机制(将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别人的要求有意识的区分开来)确实暂时比较好的平衡了这种矛盾,比如其他人也对他表现出了一定的配合和适应性,没有一系列的事件会使这种矛盾再度被激发出来。他会错觉这个问题的症结已经找了出来也获得了真正的解决。
如果真的是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要的不过是与自己相和谐的生活环境包括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必要无谓的自寻麻烦,寻找什么根源真相。
总有一些人不能得到“暂时”的平衡,这个“暂时”不能延续到他的一生,反而他的内心冲突被不断凸显,建立起的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机制不能长时间维持平衡,最终会造成紊乱失控的局面。这种时候需要有更深入的探索,仍说上述这个完美主义的例子。比如,你对他说,不要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做事不要太完美了。这样没有任何作用,完美主义可以说是一种神经症倾向,它往往与人们推崇的追求的一些精神品质联系在一起,完美主义也就是做事认真、严谨等,那么他本人就会认为这是他引以为豪的东西,是属于他的个性和品质,为什么要“消灭”它,为什么要试图改变“真正的自己”。他将对这样“围攻”他的人产生怀疑、厌恶的情绪,也会有更多的复杂的情绪产生,比如有时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感、空虚无助等。神经症倾向发展到严重的程度,会引发越来越多的问题,人在一条黝黑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此时,需要进行深入的自我分析,这是一个浩大的艰难的充满危险性的过程,需要自我的洞察力,穿越到意识层以下,它所受到的阻抗将随着进行千变万化。它可能会推翻你坚信的自己,找出你潜藏的恐惧压抑的东西,会受到自身的排斥。例如,上述的完美主义者,他的洞察力发现他的完美主义可能其实是他害怕别人看不起他,是他潜藏的自卑,这与他一贯信赖的自己的自信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他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他很可能做出的反应就是拒绝。
那么人格结构究竟是什么?
它由人格因素组成,基本的人性需求,例如自我控制、自我独立、意志信念等。同时它们也是相互交联呈复杂体系。这些是人类的正常倾向,但是一旦过度不平衡发展将会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表现出超过正常倾向的神经症倾向。
人格又是如何形成的?
现在被接受的理论较一致的认为,人格形成在童年幼年时期,每个人经历不同或许会提早或延后。如果遭受过较大的刺激,例如暴力、被遗弃等,形成了不利的反应机制,将会形成某方面的过度的倾向,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来。《致命ID》中主角的多重人格分裂就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个人认为这部片子没多少思考价值,不过用了一种的手法来表现消灭多余人格,没太大内在联系)。至于人格形成具体在什么时候开始,是在意识产生前还是意识产生后,还真不好说。或者在母体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比如受了挤压或者也会受到母体的情绪波动,胎教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形成的这些不利的反应机制,可能会因为解决了自己的冲突而得到鼓励,进一步强化。例如,(此例来自卡伦?霍妮的精神分析著作)一个渴望得到母亲喜爱的小孩,比如她有个虚荣心强的母亲,她尝试在母亲面前谦虚的时候,得到了母亲同情动机的赞美。于是她得到了鼓励,凡事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比从母亲身上找毛病要安全的多,与母亲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因此逐渐形成了强迫性谦虚,成为了她人格中的一部分,在她后来与人相处时,就会引发出问题,恋人在做出她感觉到不爽的事情的时候,她反而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比从别人身上找毛病要安全,她的强迫性谦虚开始起作用,然后看似与恋人间的冲突得到了改善,但实际上却在积累,以至于最终发展到恶劣的地步。
她需要在自我分析的治疗中,由洞察力探索到人格结构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彻底的改善。了解到她的强迫性谦虚的成因和对她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后果,以得到根除。
如此来说,我们究竟需要成为怎样的人格结构?如果所有的倾向都正常化,那么人是否就失去了“独特之处”?人是否就变成了相同的没有差异的个体?
首先,这些问题我们考虑完全没有价值。其次,我们对于自身人格结构的探寻,是使自己更加和谐的处于生活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覆盖于现实世界,与他人的关系良好构筑的彻底性的方法。这些就是它的很大一部分的价值。如此,我们将处于更加美好的世界中。
由人格结构的这些衍生和原理,我们可以尝试解释一些问题,例如个性相似的人,能够成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朋友,却不适合作为情侣相处,而一个具有控制欲倾向的人和一个具有依赖性倾向的人,满足了爱情的需要和被需要,就有可能成为很和谐的一对。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爱情里会有一部分神经症倾向主导的成分,我们对爱的要求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只有在情感独立的基础上,才可能看清真正的爱是什么,才可能有真正的爱。
我欣赏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所给予的精神境界,“真正的神,唯一的神,是这样的一个神,不需要为它的苦痛去赎罪,不拯救任何东西,谁也不效忠,它只是存在着。只存在着,没有意义,没有理由,没有为什么,存在着的中性力量抵御和消解一切人为的侵袭和剥蚀。神存在,别无其他,这是神保障人无罪的唯一途径。”而凯尔文正是经历了“The Solaris”的洗脑之后才终于有能力在神的话语中澄清自己,剥去地球人造神的伪善。这让我想到了我第一次接触到“害虫益虫”的概念时心中的不忿,人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利益来判它们的罪。还有那些赞美蜜蜂的儿歌,让我觉得十分可笑,人类掠夺它们,然后冠以勤劳奉献的美名。何不就承认自己的掠夺,我们吃了蜂蜜,也被蜜蜂蛰,很公平。我们被吸了血,然后打死了蚊子也很公平,都只是为生存而已。何必粉饰,如果人类承认掠夺,然后心安理得地吃蜂蜜,我倒会对人类另眼相看。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曾想写个故事,关于蜜蜂的绝地大反攻,揭露人的虚伪,后来因为自己实在太懒了就夭折了。
扯远了,“THE SOLARIS”是我比较推崇的,也是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经典代表作,人们对它的评价也很高,一本“天书”。两度被改编成电影。借用电影里面比较经典的两句话:
我们不需要另一个世界,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面镜子。
没有答案,只有选择。
我想这是人类真相、以及人格结构的一个高度的真谛。
![]() |
人格结构可以近似于俗话中说的本性。但真正能深入到人格结构的时候很少,一般不被人意识到,所以人们认为的本性,应该是在意识层。这里涉及到“自我分析”,有专业性的借助于精神分析师的自我分析,也有一般的自我分析,其实生活中很简单的一种自我分析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自省、反思。当遇到一些情景,引起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时候,我们思考的时候往往也在反思自身。这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探索它产生的根源,更好的更彻底的解决问题,需要“洞察力”。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追溯到人格结构,与环境产生的问题和自己内心的冲突是可能会因各种各样的因素得到缓解和“欺骗性”的解决。例如,一个常常表现出操控别人的人,当这个矛盾突出时,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他会反思自己的作为,比如得出“是因为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事事太要求完美”的结论,然后有意识的将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别人的要求区分开来,以使自己在以后的生活或工作中得到缓解和解决。看起来好像都清楚了。如果建立起来的机制(将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别人的要求有意识的区分开来)确实暂时比较好的平衡了这种矛盾,比如其他人也对他表现出了一定的配合和适应性,没有一系列的事件会使这种矛盾再度被激发出来。他会错觉这个问题的症结已经找了出来也获得了真正的解决。
如果真的是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要的不过是与自己相和谐的生活环境包括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必要无谓的自寻麻烦,寻找什么根源真相。
总有一些人不能得到“暂时”的平衡,这个“暂时”不能延续到他的一生,反而他的内心冲突被不断凸显,建立起的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机制不能长时间维持平衡,最终会造成紊乱失控的局面。这种时候需要有更深入的探索,仍说上述这个完美主义的例子。比如,你对他说,不要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做事不要太完美了。这样没有任何作用,完美主义可以说是一种神经症倾向,它往往与人们推崇的追求的一些精神品质联系在一起,完美主义也就是做事认真、严谨等,那么他本人就会认为这是他引以为豪的东西,是属于他的个性和品质,为什么要“消灭”它,为什么要试图改变“真正的自己”。他将对这样“围攻”他的人产生怀疑、厌恶的情绪,也会有更多的复杂的情绪产生,比如有时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感、空虚无助等。神经症倾向发展到严重的程度,会引发越来越多的问题,人在一条黝黑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此时,需要进行深入的自我分析,这是一个浩大的艰难的充满危险性的过程,需要自我的洞察力,穿越到意识层以下,它所受到的阻抗将随着进行千变万化。它可能会推翻你坚信的自己,找出你潜藏的恐惧压抑的东西,会受到自身的排斥。例如,上述的完美主义者,他的洞察力发现他的完美主义可能其实是他害怕别人看不起他,是他潜藏的自卑,这与他一贯信赖的自己的自信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他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他很可能做出的反应就是拒绝。
那么人格结构究竟是什么?
它由人格因素组成,基本的人性需求,例如自我控制、自我独立、意志信念等。同时它们也是相互交联呈复杂体系。这些是人类的正常倾向,但是一旦过度不平衡发展将会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表现出超过正常倾向的神经症倾向。
人格又是如何形成的?
现在被接受的理论较一致的认为,人格形成在童年幼年时期,每个人经历不同或许会提早或延后。如果遭受过较大的刺激,例如暴力、被遗弃等,形成了不利的反应机制,将会形成某方面的过度的倾向,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来。《致命ID》中主角的多重人格分裂就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个人认为这部片子没多少思考价值,不过用了一种的手法来表现消灭多余人格,没太大内在联系)。至于人格形成具体在什么时候开始,是在意识产生前还是意识产生后,还真不好说。或者在母体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比如受了挤压或者也会受到母体的情绪波动,胎教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形成的这些不利的反应机制,可能会因为解决了自己的冲突而得到鼓励,进一步强化。例如,(此例来自卡伦?霍妮的精神分析著作)一个渴望得到母亲喜爱的小孩,比如她有个虚荣心强的母亲,她尝试在母亲面前谦虚的时候,得到了母亲同情动机的赞美。于是她得到了鼓励,凡事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比从母亲身上找毛病要安全的多,与母亲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因此逐渐形成了强迫性谦虚,成为了她人格中的一部分,在她后来与人相处时,就会引发出问题,恋人在做出她感觉到不爽的事情的时候,她反而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比从别人身上找毛病要安全,她的强迫性谦虚开始起作用,然后看似与恋人间的冲突得到了改善,但实际上却在积累,以至于最终发展到恶劣的地步。
她需要在自我分析的治疗中,由洞察力探索到人格结构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彻底的改善。了解到她的强迫性谦虚的成因和对她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后果,以得到根除。
如此来说,我们究竟需要成为怎样的人格结构?如果所有的倾向都正常化,那么人是否就失去了“独特之处”?人是否就变成了相同的没有差异的个体?
首先,这些问题我们考虑完全没有价值。其次,我们对于自身人格结构的探寻,是使自己更加和谐的处于生活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覆盖于现实世界,与他人的关系良好构筑的彻底性的方法。这些就是它的很大一部分的价值。如此,我们将处于更加美好的世界中。
由人格结构的这些衍生和原理,我们可以尝试解释一些问题,例如个性相似的人,能够成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朋友,却不适合作为情侣相处,而一个具有控制欲倾向的人和一个具有依赖性倾向的人,满足了爱情的需要和被需要,就有可能成为很和谐的一对。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爱情里会有一部分神经症倾向主导的成分,我们对爱的要求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只有在情感独立的基础上,才可能看清真正的爱是什么,才可能有真正的爱。
我欣赏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所给予的精神境界,“真正的神,唯一的神,是这样的一个神,不需要为它的苦痛去赎罪,不拯救任何东西,谁也不效忠,它只是存在着。只存在着,没有意义,没有理由,没有为什么,存在着的中性力量抵御和消解一切人为的侵袭和剥蚀。神存在,别无其他,这是神保障人无罪的唯一途径。”而凯尔文正是经历了“The Solaris”的洗脑之后才终于有能力在神的话语中澄清自己,剥去地球人造神的伪善。这让我想到了我第一次接触到“害虫益虫”的概念时心中的不忿,人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利益来判它们的罪。还有那些赞美蜜蜂的儿歌,让我觉得十分可笑,人类掠夺它们,然后冠以勤劳奉献的美名。何不就承认自己的掠夺,我们吃了蜂蜜,也被蜜蜂蛰,很公平。我们被吸了血,然后打死了蚊子也很公平,都只是为生存而已。何必粉饰,如果人类承认掠夺,然后心安理得地吃蜂蜜,我倒会对人类另眼相看。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曾想写个故事,关于蜜蜂的绝地大反攻,揭露人的虚伪,后来因为自己实在太懒了就夭折了。
扯远了,“THE SOLARIS”是我比较推崇的,也是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经典代表作,人们对它的评价也很高,一本“天书”。两度被改编成电影。借用电影里面比较经典的两句话:
我们不需要另一个世界,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面镜子。
没有答案,只有选择。
我想这是人类真相、以及人格结构的一个高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