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韦尔奇的失败与伟大- 关于杰克韦尔奇的读书笔记
一、楔子
2020年3月,通用电气(GE)前任董事长兼任总裁杰克韦尔奇去世。
次年11月,他生前最大的成就--通用电气集团在苟延残喘20年后,不得不走上破产分拆的命运。
通用电气如何从全球最受人尊敬的企业沦落到破产重组的行列,其结局令人唏嘘。
而杰克韦尔奇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不得不说,杰克韦尔奇红遍全球,远在埃隆马斯克、杰夫贝索斯这些明星企业家之前。
区分考评制、劳动力外包、以金融投机和大举并购来“辅佐”实业发展……近十年商业圈内,所有耳熟能详的商业帝国构建手段,统统来源于这位名人的发明遗产。
他被称为管理的实践的先驱,并不为过。百度百科令人咋舌地给予其“世界第一CEO”的美誉。
不论国内外,多少企业家苦苦追寻的惊人财富,正隐藏于这些高超的手段之中。因此杰克韦尔奇的一切运作手法也被他们奉若圭臬。
这些年来,研究杰克韦尔奇的著作不下数百本,就连本人也出了几本书籍来论述他曾经在通用电气的丰功伟绩。最著名的一本,就是国内也曾引进,2005当年的畅销书,《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他光荣退休之后,2001年开始,仅仅20年后,通用电气大集团的辉煌史就此终结。
为什么光荣的历史如此短暂,是因为韦尔奇一个人的光环消失了吗?是能够复兴通用电气的人欠缺了吗?是事业止于一人而未转移到组织身上吗?
最新亚马逊畅销书《The man who broke capitalism did Jack Welch destroy corporate America》(杰克韦尔奇破坏了美国企业吗?),一册长篇檄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此书把韦尔奇本人视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再次把韦尔奇本人送上风口浪尖。

作者把韦尔奇主义总结为:裁员、并购和金融化三大法宝,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恰恰是韦尔奇本人在书中极力否认的。(赢第2版)
究竟敦是敦非,无法简单的一概而论。从赢到输只有一步之遥。
二、韦尔奇小传
身为通用电气人40年,身居管理层长达20年,可他的专业与经营管理毫不相干。他本人专攻化学工程博士,1960年受雇于通用电气成为一个初级工程师,20年后升迁至CEO,2001年退休。
在任期间,把公司的市值从140亿美元增加到4,100亿美元。
1981年成为董事长和CEO之后,宣讲他的管理理念,“在缓慢增长的经济中快速增长”。 雄心勃勃,同时咄咄逼人。
三、韦尔奇的传奇
成立企业就是要为股东创造价值(其他不必介怀)的观点此时正风靡全球,杰克韦尔奇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可行,因而成为管理层中的楷模。
在他的领导下,GE退出了很多传统市场,包括家电设备等等,同时也扩展到全新的领域,包括金融(GE capital)和咨询服务等等。他采用区分考评制的模式,削减了末位10%的员工和末位10%的管理人员(国内企业已引申为“末位淘汰制”),裁员数以万计。(他的书里写到约10万人。)
他一再强调,只有业务领域内数一数二的业务才能保留(贴现利润率超过15%)。于是管理层以提高质量为由不断强行降低成本。劳动力成本自然首当其冲。
精简人员及大规模的企业重组为他赢得了“中子弹杰克”的雅号(因为中子弹可以不摧毁城池的前提下屠杀人员)。
尽管他对这个绰号颇有微词,可中子弹的称号就此伴随一生。
韦尔奇在管理上有独到之处,他不无犀利的指出公司不需要伪善,大家应当互相开诚布公的了解彼此的观感。他不喜欢老好人的作派,也不喜欢一碗水端平的薪酬制度。
事实上,他第一次辞职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贡献远胜于同事,却得到一样的奖金。直到他的上司以升职挽留他。
否则,他的人生将是另一个故事。
对于股东来说,这么靠谱的经理人!
于2001年离开通用电气,被授予4.174亿美元的金色降落伞套餐,外加每年900万美元的养老金。
衣锦还乡,不足为奇。
四、韦尔奇的失败
韦尔奇在管理上有独到之处。按20-70-10的原则去分配薪酬。
即群体中排名居首的20%拿到最多的嘉奖(升职、股票期权、奖金等等);中间的70%认真栽培,少量奖励;最末位的10%予以淘汰。
理论上非常科学。但实际操作中问题很多,比如:
第一,打分的人是公平的吗?
韦尔奇自己也承认,如果公司政治是腐败的,实施的结果就是把会逢迎拍马的人和不会的人区别开来。他的对策是用10年时间建设公开公平的企业文化。
不过试问有几个企业能做到花10年时间在这上面?
第二,40-50岁以上的人曾经为企业作牛作马,一旦“无用”就会被淘汰。
没错,这正是韦尔奇的初衷,行就留下,没有价值就走。你可以总结为达尔文主义。
不过必须提醒一下,所谓的无用不过是该公司评分的结果,那么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
而且,横贯打工人二十余年的考评始终公平吗?
第三,对中间的70%公平吗?
在考评制度公平的前提下,中间70%不分优劣,一视同仁地给予奖励就比原来公平?这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消极的结果就是这70%中的优秀者会离开公司。
这点韦尔奇也坦承,无法回避。
实际上各公司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以至于管理到最后,无人可用,因为剩下的人都很平庸。
过分推崇效率至上,而导致竭泽而渔的后果,当时并不为人所知。韦尔奇离开公司后的岁月就是他的遗产迅速坍塌的经过。
其实在《The man who broke capitalism》这本书之前,已有另外一本书描写杰克韦尔奇和通用电气的衰落,这本书来自于华尔街日报的记者Thomas Rhett和Tedman写的《Lights out- Pride, Delusion, and the Fall of General Electric》(灯灭-傲慢、幻觉,通用电气的殒落)。(名列2021年比尔盖茨推荐书单)
书名颇有禅味在其中。
机构投资者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公司可以每年产生15%的盈利增长。
这是因为杰克韦尔奇领导下的模式是金融化的商业模式,工业为辅,金融业为主,利用高杠杆支撑起工业的崛起。
工业是不是崛起就不知道,不过股价绝对崛起了。
韦尔奇在推动股价上涨方面采取了不择手段的方式:财务欺诈以及操纵数字来保证“永无止境”的股价增长,当然这也少不了KPMG的保驾护航。
不知是否韦尔奇的运气使然,他在任期间的地雷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才暴露出来。通用电气遭受了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的厄运,漏洞全面开花,震中就是GE CAPITAL(金融分支)。
安然的丑闻之后颠覆了通用电气的生存空间,账面利润因会计政策的改变而荡然无存。有意思的是,韦尔奇自己在再版的自传体管理著作《赢》第2版中
大谈安达信和安然使命和价值观的匮乏,可最后GE也一样接受了罚款2亿美元。
自我感觉良好的会计审查结果是一败涂地。
很多人称赞韦尔奇在处理公司管理方面的非凡的勇气,但是到底是勇气还是无知或是傲慢,需要时间才能发现。
2018年通用电气从道琼斯指数中被删除,结束了1个多世纪以来的上榜历史。
韦尔奇在任的时代,无不对其歌功颂德。但至其离世,非议之声四起,甚至压倒了对他的颂扬之声。
五、尾声
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理论从未遭受过像今天这样的骂名。声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经理人们正在受到更广泛的质疑。
为股东创造价值是否是经理人为攫取自己的巨额财富穿的美丽新衣?为股东创造价值和为员工谋福祉是否绝无可能并存?
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否只是管理者像塞壬那样在歌唱?
韦尔奇的信徒依然健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怀念他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财务欺诈,操纵数据以获得可观的薪酬这种作法,永远地给华尔街带到了重创,经济再也没有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盛况。
过度追求金融化模式的实业,所谓商业模式的创新,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究竟是谁赢了?经理人还是企业组织。
韦尔奇常常强调使命感和价值观,国内的企业家也莫不如是,那么实践中呢?他们真的做到唯使命感是从,还是为自己的薪酬不惜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呢?
极度追求效率的管理方式,是否真的可以一直维持下去?或者说,是否真的提高了组织运营的效率?
想起一句简奥斯丁的名言,定义我们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或所想的,而是我们实际做了什么。
-
杨税洲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5 0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