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词的隔与不隔(三)》陈再明22、6、23
三,天才型的不隔一一李白
李白的伟大表现能力,是来自他卓越的天才。由天才所表现的不隔,在于他对于客观景物,不在其平日的互相融合,而系内蕴的感情在一瞬的观照感动中,立刻凑泊上他所观照的景物,而赋予景物以生命,景物同时亦赋予感情以形象。诗人抓住这一刹那,而当下加以表现。苏东坡诗曰:″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正是道出抓住刹那的观照、感动,而加以表现的。
此种创作过程的心境,由此而来的作品,不须在情景中加上半毫作料,只把它原有之姿显了出来,便会永远给人以自然而新鲜的感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李白的这些句子,是多么自然、真切而现成,但又多么能给人以某种新鲜生命在那里跃动的感觉。
李白讥笑当时的诗人说:″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古风》)因为是雕虫,所以丧天真。丧天真,即是犯隔。庄子所说的匠人运斤成风,乃以神遇而非以目遇。正所以说明李白的诗,乃得自主客凑泊的刹那之间。当下呈现,而无须另加修饰,所以能保其天真。能保其天真,亦即是不隔。
陶渊明是″主客合一″,与李白是″主客凑泊″的两种不同的典型,在表现的天真自然的这一点上,他两人是完全相同。但因生话与环境的不同而来的表现,才是二人不同的地方。陶渊明在他那宁静的生话中,要求得精神的安顿。李白的生活,较之陶渊明特富于戏剧性的变迁变化。他想由这些变迁变化中飞越出来,以求得人生苦闷的解脱,所以他饮酒、求仙、归隐。可是,″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古风》),结果,他只是从这一变化,飞越到彼一变化中去而已。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