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角色互换。”
最近无聊,看了个有意思的动画片,是来自英国鬼才动画导演史提夫·卡茨的《转折点》,动画长3分27秒,豆瓣评分8.3。
在这部充满黑色讽刺,甚至可以用残忍来形容的动画里,我体会到了人类生活方式之下,地球上其他动物的困境和痛苦。这样的冷峻和犀利,真是好久不见。

短片动画的难度和微电影一样,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卡位中来实现完整的故事线索和起承转合。
所以在《转折点》这样一部意图明显的短片中,设置悬念并不容易。开篇第一个镜头,就像缓缓睁开眼睛的上帝,望向这阴沉肃静的世界。

接着是鸽子、狗以及一只猫。

在前四个镜头里,似乎和我们的城市并没有太多不同。
但突然出现在画面里那头翻看报纸的大象则颠覆了前面的铺垫,原来,这是一座动物生活的城市啊。而此时亮起的片名“转折点”,也正好应合了短片此处的悬念节点。

接着音乐响起,另类版的《疯狂动物城》出现在我们面前。看看老鼠桌上那个带着发光圆标的白色电脑,以及大猩猩手上的绿标速饮,是不是和Mac Book以及Starbuck一模一样呢

再转到这个画风熟悉的快餐店。

还有这头和部分人一样总是在上班时间“摸鱼”的北极熊。

导演似乎并没有像《疯狂动物城》那样让动物们在自己原有习性基础上,构建一个完全适合动物生活的城市,而是直接将人类世界当中人类的身份置换成了动物,但是这些动物的行为还和现实人类一样,做着我们平时做的事。
为什么呢?

接着往下看,随着海豚朝后一扔的塑料瓶,我们的视角随波逐流,来到城外。

随着可乐瓶带来的视角,映入眼帘的是形如枯槁的人类,他们在饥渴地贪食着从动物城排出的废物。

这一幕熟悉吗?是不是一模一样?

故事再次转折,看到这才恍然大悟。
并不是什么拟人,而是我们和它们变成了他们和我们。
人类和动物交换了身份。
我们常说换位思考,就是去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增进相互理解。
那是否有设想过,和动物换位呢?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曾提出过一个 “恐怖谷”理论,既非人类的东西越接近人类,则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心理冲击就越大。
史提夫·卡茨恰似就利用了“恐怖谷”效应,当动物和人类完美换位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随着北极熊的大笔一挥,冰川消融、海平面迅速攀涨,坐在上面的一家三口手里的罐头也慢慢空了,人也逐渐消瘦。
在这里,导演对现实的批判已经不是暗讽隐喻这么婉转了,转变成态度鲜明的斥责。
为什么是北极熊?
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最直接的灾难第一指向就是北极熊,它们的捕食过程更加困难,因为需要依靠浮冰的助力,而如今海冰缩减,这就使得它们很难捕获食物。
《转折点》里坐在冰面上绝望的那一家人,正是现实中绝望的北极熊的真实写照。

我们还会看到大猩猩开着挖掘机把森林搅得昏天黑地,人们满脸惶恐,落荒而逃。
而现实的情况是,地球上每年都会有九百多万公顷面积的森林从地表消失。

再看现实中这只被垃圾束缚的龟。

我们都听说过一些水生动物从小被人类遗弃的塑料禁锢身体,从而痛苦的伴随其一生的故事。
同样我们能看到,当一个人类婴儿被动物们丢进海洋的塑料缠绕住,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随着成长那不断加深的痛苦和绝望。
导演更加“讨厌”之处在于,他把这个人物外象塑造的非常接近迪士尼的经典动画人物“小美人鱼”,几乎使用的是相同的发色和服装配色。
毁灭美好,是印象最深刻的警告。


虽然这仅仅只是一部动画,但短片中那些堆积成山的垃圾和快要淹没海洋的塑料瓶背后,是每年全球近3亿吨流入自然的垃圾,预估在2050年将会达到120亿吨。

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是冷漠。
片中有一个细节,当电视播放出“人类濒临灭绝的新闻时”,那头看报纸的棕熊咧嘴摆出一副不屑和轻蔑的表情。
脚上,还穿着一双人脸拖鞋。
此熊此刻,恰如彼人彼刻。
无数的动物在人类的冷漠中灭绝。

所以,这部动画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看上去是人和动物换位之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事实上,“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却依然是我们”。
随着动画短片进行到最后,在动物们的疯狂消耗和逐利中,短片的主旨浮出水面。
触不及防的转折又出现了。
这并不是角色互换这么简单,而是把一个血淋淋的现实甩上了案板:破坏环境,人类灭绝。

所以,什么是转折点?
可以是我们走向毁灭的转折点,也可以是我们挽救自己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往哪个方向转也取决于我们自己,所以无论是为了人类,还是为了全部生物,改掉“冷漠、自私”这个恶习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