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王国维的″境界说″》陈再明22、6、24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氏的所谓境界,到底指的是什么?叶嘉莹女士以为指的是"一种具体而真切的意象的表达″,这大体是与王氏本意相合的。但是,表現一种具体而真切的意象,乃诗词之所以成为诗词的基本条件。不具备此种基本条件,固然不成为诗词,乃至不成为文学。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又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源也。" 严羽之所谓兴趣,乃指主观与客观,自然融合的一种状态。渔洋之所谓神韵,乃指意象的一种升华的状态。何能说滄浪阮亭,"不过道其面目"?而王氏能算″探其本源″吗?
若以境界为诗词的“本源",一般人所说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等等,乃指人的精神生活所能达到的界域而言。并且,有各种高低不同的层次,有各种大小不同的范围。若就道德、宗教、艺术而论,对同样的客观自然的认取,常随认取者的精神所达到的境界为转移。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是说不通的。应当说″有高境界,便自有高格″。因为王氏不了解境界有高低大小之不同,所以他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前者取境小,小家也可以写出。后者取境大,非大家便不能写出。因为取境的大小,和作者精神境界的大小,密切相连。作者精神境界的大小,又和作者人生的修养是密切相连的。
了解到境界的真正意义,便可知一个普通的读者,他在人生境界的高度、深度及纯洁、曲拆等等上面,与一位伟大的诗人,远相悬隔。则他一下子不能读懂此一伟大诗人的作品,正有如我们一下子听不懂貝多芬的音乐一样,乃当然之事。听不懂貝多芬的音乐,只有反复地听;读不懂大作家的诗,只有反复地读。久而久之,会与诗人的境界接近,而渐渐地懂了。再于不知不觉之间,进入到诗人的境界里面而完全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