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勤劳的农村年轻人离开人世,意味着什么?
6月21日,我和原野、小石头从长沙回到张家界,开始做覃山夏令营准备工作。 乡下的空气,安静的环境,让人睡得很美。 但,半夜的鞭炮阵阵声突然把我们从梦里惊醒过来,我抱怨说:“谁家办事情,为什么非得晚上放鞭炮呢?”
第二天才知道,是我们河对面的一个年轻人因病去逝了,他脑里长了一个肿瘤两年多了。 这个年轻人,才30来岁,我是认识的,因为他是我堂姐女儿的老公,长得帅,人也能干勤劳,为人也很和善,我以前常看到他和他的妻子一起散步。
父亲去逝,两个女儿,一个8岁,一个12岁,哭得伤心让旁人落泪。 孩子妈妈在外打工(自从她老公生病以来就开始去外地打工),第三天才赶了回来。
在农村,一个男人去逝,你们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我观察到的两个情况,一个情况,就是妈妈跑了,留下孩子给爷爷奶奶带,自己跑了;还有一种情况,妈妈非常艰辛地带着孩子长大,从30来岁就开始独自一人,(大概率)不会再婚,其中辛酸旁人难以体会一二。
农村男人除了生病,还有的是因为在工地上的意外,早早去逝。 留下年轻的妈妈和年幼的孩子,年轻的妈妈要么逃离,要么从此艰难维持一家生计,孩子自然就成了留守儿童。
这种情况,虽然从比例上很小,但从数量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10年前,我曾业余在张家界爱心联盟(这个组织现在仍然在工作,主要是帮助贫困儿童)和许多人一起去乡下调查过农村贫困儿童,就亲眼见证过不少这样的家庭。
后来在覃山学校搬家到张家界乡下后,地方宽敞了,我又随着张家界另一家公益组织(阳光爱心公益组织)走访过这样的家庭。 我曾尝试劝说一些爷爷让孩子来覃山学校上学(完全免费),但有的爷爷因为孤单不想孙子或孙女离开自己,还有的爷爷希望孙子孙女能上大学,毕竟覃山是体制外学校,一般来说并不会走上大学的路。
几经努力,竟然没有劝说成功一个这样家庭的孩子来覃山上学。
前天,我去镇上我妈家,当我妈妈谈起那两个小女孩子哭得有多伤心时,我忍不住说:“你等些天去她们家,问问妈妈愿意不愿意把小女儿送我们这儿来免费上学?”
结果换来我妈的一脸鄙视:别人家叔叔伯伯能养得起两个孩子。
我就没再说什么。
我当然也知道别人家能养得起孩子,但这个养只是物质上养得起,叔叔伯伯能在精神上“养得起”吗?
我偶尔在一些公益群,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也会时不时忍不住说:“要不要让孩子来覃山上学?” 话一落,就会被别人否定:孩子离不开亲人(爷爷或奶奶,或伯伯)。
我记得在自己刚办学时,张家界一个村子半夜发生泥石流,等年轻的父母把三个还在梦中的孩子救了出去,自己却没有跑出来。 我在张家界日报看到消息后,去了这三个孩子的大伯家,才知道三个孩子已被收养到常德福利院去了。
为此,我郁闷了好几天,以我的了解,孩子在覃山学校怎么也得比福利院好。
可能是习得性无助了,经过一些努力后,我后来就放弃了这样的想法:接一些失去爸爸或双亲的孩子来覃山免费上学。
直到去年,一个网友和我交流一件事:创办一个单亲妈妈社区,单亲妈妈可以把孩子放心地放在社区,自己然后可以去成长或工作,以这样的方式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单亲妈妈。
这个网友后来又放弃了和我来创办这样的一个社区的想法,不过原野把这个想法一直收在了心里,她说等条件稍好一点我们自己来做。
这两天,因为邻居的年轻人去逝,这个“如何帮助一些单亲妈妈(因失去老公这样的,或是因为被家暴等等原因,的的确确非常需要帮助)和孩子”想法老是在大脑里挥不走。
一方面,知道的一些我们认为需要帮助的,但别人又不要我们的帮助;另一方面,我想肯定又需要我们帮助的,但别人又知道我们。
奈何?
喜欢的给个三连(“分享”、“点赞”、“已看”) ,让更多的人看到;
如果觉得“分享”很麻烦,点个“在看”,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