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帕菲特的理由论
(1)OWM第二卷有专章讨论了认识论问题。在帕菲特的认识论框架中,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并不是直接通过某种因果作用,即外部世界存在的实体因果性地作用于我们的某种感官,从而让我们形成对其的认识。帕菲特会主张,我们总是通过响应规范性的认识论理由,来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数学上的真理、逻辑上的真理、物理学上的真理,都会「给予」我们某些规范性的认识论理由,使得我们相信这些真理。这些规范性的认识论理由同样需要满足辩护的要求,和实践性理由并无区别。这意味着,帕菲特会反对,我们能通过「看」直接获得任何认识/实践理由;也就是说,我们并非是以任何「私人」的方式,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信念/合理行动的信念。在这个意义上,帕菲特比德沃金的主张要彻底,德沃金依旧相信在经验科学领域,我们可以「看」出某些真理,只是在价值领域我们不能如此,而帕菲特则拒绝这种「双系统图像」,主张我们都是在回应规范性的理由。某种意义上说,帕菲特会承认,我们人在本质上就是生活在「理由世界」中的生物,我们的认识和行动都是通过回应规范性的认识/实践理由完成的。
(2)帕菲特强调,他所主张的客观的规范性「属性」,仅仅是在一种「冗余意义」上使用「属性」这个词,并不预设任何本体论分量。例如,「这座房子可以住人」可被同意转换为「这座房子具有可居住性」。其中「可居住性」就是这个房子的客观属性,但这个属性并不预设任何实体。Gibbard等学者问,这种属性所担保的真理,和「最小意义」的真理有什么区别?所谓「最小意义的真理」是指,「这座房子可以住人」与「这座房子可以住人,这是真的」两者是等价的,「这是真的」并没有增加任何实质内容。在我看来,帕菲特拒绝「最小意义的真理」的点在于,他不认为在实践慎思中,「这是真的」仅仅是对任何主张的简单重复,而是主张「真」「属性」「事实」等词语的作用,至少能够将合理性主张,和纯粹个人主观偏好等其他类型主张区别开来。但「真」「属性」「事实」等词语之所以具有这种区别作用,并不必然需要预设具有本体论分量的实体。
(3)这就涉及到帕菲特关于规范性的理解。在OWM第一卷开篇,帕菲特即主张对于「理由」这个最小的规范性单位的考察,不可能诉诸下定义的方式,而只能通过考察其「用法」。在OWM的元伦理学部分,其实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帕菲特所谓对「用法」的考察,就是检讨理由这个概念在实践推理结构中发挥的「功能或角色」,这一点Railton在其评论(收录在OWM第三卷)中已经比较直接地点出来了。通过考察,哪种对概念的理解是能够让明显妥当的规范性推论进展下去,来确定我们对理由概念的理解。帕菲特并不主张我们能有某种神秘的直观能力,能以「私人」的方式直接获得关于理由/规范性的任何本质,并优先于反思平衡而直接确定下来。也正因为如此,帕菲特很在意区分不同的理由/规范性概念,并承认存在使用这些不同理由/规范性概念所进行的「推论游戏」,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区分了一种「理由蕴含的规范性」和「心理学意义的规范性」,并以此回应了威廉斯和Michael Smith的批评。总之,帕菲特是一个比较弱的主张,即在承认存在多种「使用」规范性概念可能性的前提下,主张至少存在一种「蕴含理由意义的规范性」,而这种规范性概念对我们人类来说事关重大。
(4)帕菲特依赖于这种规范性概念,将人描述为生活在「理由空间」中的行动者,但他拒绝对此做进一步的奠基。他会认为,我们生活在理由空间中,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生活方式,自然选择赋予了我们认识和回应理由的能力,对此并无任何进一步说明的必要。我现在会承认,帕菲特的确给予我一些理由相信,自然选择能够令我们具有回应理由的能力,但即便如此,我依旧认为这存在对这种能力进一步给予说明的必要。帕菲特非常强调,理由/规范性只能由客观对象给予,而不能由主观欲望给予。这就意味着,形成对理由的认知和回应,与形成某种主观欲求的能力,在性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即所谓「低级的欲求能力」与「高级的欲求能力」。这就需要对后者提供一种形而上学的说明,将两者区分开来。这一点John Skorupski为OWM撰写的书评中已经提到了。范师暗示我,如果我们对此做进一步的形而上学探讨,就会看到帕菲特所谓的理由/规范性概念中包含了某种目的论结构,而一旦将这个结构完全揭示出来,理由/规范性概念本身就会变得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为理由/规范性概念奠基的目的论。对此我还得继续思考。
(5)最近也检索了一些国内实践哲学的研究。我注意到一些国内哲学顶刊上已经出现一些关于理由论的讨论,若干青年学者也注意到理由论的重要性。但现在这些讨论还都比较初步,即便是顶刊上发表的那几篇文章,我认为对帕菲特/斯坎伦所主张的这种独特的「非实在论的认知主义」立场的理解,都有很大的问题,甚至似乎对文献都还不是很熟。不过既然国内的目光已经注意到这个方向,或许等待一段时间,就会有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成果在国内刊物上出现。这依旧值得期待。
-
齐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27 12:28:44
新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概念分析」 (17人喜欢)
- 【张美露】比较主义:理性选择的依据 (13人喜欢)
- 「论排他性」 (7人喜欢)
- 张美露&理查德·马歇尔:艰难抉择中的存在主义者 (12人喜欢)
- 围绕陈景辉教授文章所涉实质议题的一些讨论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