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认知不对称,行为不对称
三十多年前,上海有一个一个倒卖国库券发家的仓库管理员,叫怀定,人称“杨百万”,他在报纸上看到不同地区的国库券之间出售价格不同,就从国库券价格低的地区买入,装进双肩包,挤绿皮火车,到国库券售价高的地方,再卖掉,就这样,在那个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杨怀定积攒了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家天天看报,你看了就忘记了,没在意,或者你不看报纸,不知道这个信息,而有人看了就在意了,在意的人可能就抓住机会赚钱了,你说,这是信息不对称。是的,那个阶段,有人赚钱就是靠信息不对称。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缺的不是信息,我们面临的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载,考验什么?——认知。认知不对称,可以迈出第一步,但不一定能赚钱。比如2022年,上海yq作为开端,所有行业都停摆了,唯独没耽误我大A各种大跌,知道6月,开始了一些观点认为的”水牛“,这轮”水牛“涨到飞起的是新能源板块,上中下游标的轮番上涨,并伴随宁德时代超级定增。与之强烈对比的是以往的多数被看好的消费板块,金融板块都是静悄悄。
有些人赚钱了,有些人没赚钱。那么,赚钱的必要条件到底是什么?
确实有一个终极问题:新能源电车对油车的替代性到底是不是真的?所谓的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到底是不是真的渗透率?在电池技术没有实现本质的突破之前,电车的续航里程依然停留在400公里,足以打破我们所有的想象。在清洁能源大背景,以及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政策加持下,新能源车的确很像”小鲜肉“,可是,牛逼的不是做的有多大,而是有多持久?这个疑问现在依然是一个疑问。
疑问的存在,甚至追问后得到的事物的本质,并不会影响赚钱效应,为什么?行为不对称。所谓行为不对称,就是大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行为反应,有人试图寻找本质,走一条证明或者证伪的道路,也有人立刻上头马上冲进市场,还有人冷静地进入市场,冷静地离开市场,落袋为安。
这些行为不对称背后,依然有一只手,像提线木偶背后的那根线,在操纵你我的心。
赚钱到底在研究什么?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
爱因斯坦说,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
我试着把抽象的东西写的具象,且简单,到这里,感觉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