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上半年总结
查看话题 >2022上半年书单——拉美的种子,诗歌,宇宙和未来
又是半年转眼过去,鄙人在象牙塔中的最后六个月也已经平稳地“划过”。虽然空闲的时间比以往更多,但真正“有用”的时间却似乎还是那一点点。交了论文,清了宿舍,拿了学位,签了工作,终于还是失去了“学生”这一稍稍能提供一丝庇护的头衔。系统阅读6年,500余本“闲书”,两个活页本、四五个TN手账本的摘抄,这就是我在大学时代所能交出的答卷。这篇阅读推荐,也是我学生生涯的圆满句号。这其中既有兴奋和享受,又有懒散和怠惰,但我想阅读的脚步不会有所间断,只希望有更多的好书,可以把生活中的平庸点燃。


这是我个人第11篇半年度读书推荐,我会挑选每月最喜欢的一本书介绍给大家。如果对我之前的书单感兴趣,请移步个人日记。
1月——《从马尔克斯到略萨》
如果问我一月份对哪本书最满意,那一定是《百年孤独》。这本我又有些敬畏又有些舍不得翻开的经典作品,没有哪怕一个章节让我失望。但若是涉及读书推荐,我想这部作品并不需要我来多言。倒不如推荐一下这本讲述略萨和马尔克斯友谊历程的文学小传。
去年和今年我读了五本略萨,也从未失望,并为他作品中展现出的正义的价值观和他本人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在故事的开始,略萨和马尔克斯的友谊像一段美好的童话,甚至前者的博士论文即以《百年孤独》作为研究对象。在他们都住在巴塞罗那的那段时间,黄昏的咖啡馆见证了二人的灵魂交融。二人甚至约定合写一部小说,毋庸置疑的是,一旦面世必将是一部历史级的伟大作品。
但故事的转折发生在1976年,或许是因为五年前那次臭名昭著的审查事件,略萨的勾拳打在了马尔克斯的左眼上,这段友谊正式宣告决裂。略萨的嫉恶如仇和凛然正气已经在他的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马尔克斯也绝不是一个会为强权噤声的孬种。没人知道二人的分歧出现在哪个层面。马尔克斯如今已经去世,晚年的略萨也不愿意谈及此事。个中的原因或许将永远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二人都未对自己的选择有过后悔。
这本书同样不吝笔墨描写了那个热情璀璨的拉美“文学爆炸”年代,无论是对略萨马尔克斯的“八卦”感兴趣,还是想更多地了解这段文学史,这本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1.也许一个人不必在意那些他不知晓,但同时也无足轻重的东西,只了解他真正需要知道的事情就够了,而生活或是文学定会不止一次地回馈那些做到了这点的人,赠予他们细腻的美梦。
2.那种有轨电车经过贫民窟时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扒车一般的“文学爆炸”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种孤立的现象,其中有一位技巧娴熟视野广阔的小说家,这片土地上从没出现过像他一样的人物,另外还有一位危险的造物主,他能把我们的神话、恐惧和悲伤转化成伟大的诗篇:这两个人就是你(略萨)和加博。
2月——《拥抱之书》
加莱亚诺是另一个读者耳熟能详的拉美作家,他那本《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直都是体现“拉美良心”的代表作。而读过他的《足球往事》和《拥抱之书》之后,你会发现他对美好事物的洞察力,和对不公正一样敏锐。这本书是他的随笔集,题材包罗万象。小到对孩子们天真梦想的描摹,大到对社会积弊与不公的控诉。在他的眼里,艺术、爱情、主观性、人类的声音,都是值得去真挚礼赞的东西;恐惧文化、官僚主义以及其他倒退的文明,则都是他辛辣批判的对象。加莱亚诺不但为人类发声,更对具体的人怀着爱意。爱与恨,看似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在加莱亚诺的身上显得相得益彰。
1.当人类的声音是真实的,当她有说话的需求时,没有人能阻止她。如果嘴唇拒绝她,她就用手说,用眼睛说,用毛孔说,或用任何一样东西去说。因为所有人,每一个人,我们都有东西要向别人说,一种应该被别人礼赞或宽恕的东西。
2.我已经难以厘清过去与现实:曾经发生的事情当今仍在发生,而且发生在我的身边,而写作是我击打和拥抱的方式。
3月——《回到种子里去》
今年第三本书同样与拉美密不可分……马尔克斯这部杂文集,集结了他为《先驱报》、《观察家报》等报纸撰写的专栏、特稿、报告文学,以及一些零散的生活小品,文章的类型和题材都十分丰富。本书前半段的一篇《世纪丑闻》,70多页的篇幅,用跟踪报道的形式展现了一起离奇的凶杀案,既是忠实的信息搜集与记录,每小节末尾列举的线索又像是在邀请读者一同参与解谜的过程。马尔克斯在这些随笔和杂文中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也展现了自己作为小说家略显脆弱的一面。此外,他还讲述了自己的写作理念,谈及了自己的写作习惯。当你为布恩迪亚上校的17个儿子惊叹时,一定想象不到这个“标签”来自于马尔克斯那同样拥有17个儿子的外祖父。他直言自己的作品“无一不有现实依据”,这反而让马尔克斯在幻想与现实的杂糅中寻找到的完美平衡体现得更加不可思议。他的小说是从现实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而这部杂文集就是在告诉读者,这些生动的故事,是如何回到种子里去的。
1.其实,不应该有什么必读之书,也不该有什么惩罚之书,健康的阅方式是读到哪一页觉得受不了便就此打住。当然,对于那些自甘受虐、不顾一切要继续读下去的人们来说,也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把那些太难读懂的书放在厕所里。也许经过几年的良好消化,就可以达到弥尔顿在 《失乐园》 里描写的化境。
2.总而言之,我们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作家,应该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承认:现实是比我们更好的作家。我们的命运,也许我们的光荣,就是怀着谦卑的心去模仿它,并尽可能模仿的好一些。
4月——《三叶虫和其他故事》
这部短篇小说集是潘凯克的处子作,也是遗作。十二篇小说中的大多数篇目都把主要的故事场景放在了充满泥土气息的美国西弗吉尼亚,让这些作品充满了野性与冷峻之感。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或面对邂逅、或面对重逢,或面对离别,试图去拥抱或改变某些人与人的关系,却又像隔着透明的障壁,让人触碰不到彼此。生活像一种黏稠的胶体裹挟着人们,无论是哭是笑,恐惧或者呐喊,都不能让生活改变分毫。潘凯克把这种一触即碎的尝试描写得入木三分,不需要过多的语句,就能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无力感。
这种丧丧的感觉很像理查德·耶茨,但后者更偏向于慢慢堆砌好一座漂亮的城堡,再将其亲手砸碎,而潘凯克摆在读者面前的是已经碎掉的镜子,而且所有试图将其拼起来的努力都是徒劳。前言和序中,他人眼中的潘凯克,称得上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害怕给他人增加负担,却又不停苛责自己的形象,但其中仍然藏有某种锋利的东西,正如他的文风冷峻又悲凉。潘凯克的语言十分精炼,仅用必要的句子和对话便能够描绘出故事完整的前因后果,虽然有时这种删繁就简稍显用力过猛,但总的来说仍是很容易有代入感的一部佳作。
1.他心想,他能接受人们的音乐、人们的牌局、人们的猎狐,但为什么就是没法和他们走到一起去;然而他也知道,一丁点的差异就足以使人格格不入。
2.然而生活这东西,就是那些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临时发生在身上的事。
3.生意清淡的日子,我站在加油站里,有时候会开始构思根本没在切斯特身上发生过的事情,编造出可怜的戏剧让他主演,尽管我不知道他去了哪儿。每到这种时候,我往往会忘记时间以及我在哪儿,有时候老爹会忍不住朝我嚷嚷,命令我给车加油,因为我连铃响都听不见。
5月——《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诗歌是我一直想翻开,却又经常难以体会其美妙之处的一种文学体裁(或许高考的“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背一部分的锅)。哪怕是我最喜欢的波拉尼奥,他的《2666》我都已经耐心啃完,痛并快乐着,但最能展现他文学天赋的诗集《未知大学》却摆在我的案头,两年才去了一半。我和每个普通读者一样,都面对着如何入门欣赏现代诗的难题。面对着“堆砌意象”、“毫无逻辑”、“故弄玄虚”等等的指控,现代诗也缺少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渠道。廖伟棠老师的这本小书至少给每一位小白读者,提供了一个走近新诗,感受其魅力的小窗口。书的前半部分直面读者尖锐的质疑,为新诗“去污名化”,后半部分则以题材分类,以经典的新诗为范例,向读者解析其中的美妙之处。当然鉴赏行为永远是见仁见智,作者也只是提供一个视角而已。
诗歌是宝匣里的画卷,也是荒野中的营火。它能精准地捕捉最动人心弦的浪漫,也能发出令山河也为之变色的呐喊。有时它就是一幅工笔,每一根线条都能体现出纯粹的美妙,有时它又是一座迷宫,用几不可解的文字营造出探索的乐趣。我们并不一定要写诗,但要试着去找寻身边的诗意。我们不一定要读诗,但我们要学习做梦,尊重做梦的人。
1.其实诗本身就起于我们的童心和梦幻。一个人有童心,才会选择诗歌这种不实在,甚至不靠谱,无法被成人的逻辑所解释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一个人有梦幻,他才能信任语言和语言之间所碰撞出来的超现实场景是真正的现实。
2.我稍微出格地讲了一首这么挑衅的诗,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虽然有很多轻松的、解构的力量,但是有这么一种力量,它在极端的消解、极端的反抗之中挺身而起,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声音。
6月——《技术大全》
莱姆是家喻户晓的科幻小说大师,《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都是令人拍案称奇的经典名篇。这本厚厚的《技术大全》则是莱姆阐述自己科学观和宇宙观的非虚构作品。这种对人类和宇宙、现状及未来的探讨,已经在《其主之声》中稍见端倪,而技术大全则将这种思考推到了更深的层次。科学的发展既迅速又狭隘,既迅速到让我们的道德准则和文化价值难以追上他的脚步,又狭隘到它可能尚且无法为宇宙本质的探索之路提出正确的问题。我们既为获得确定无疑的知识感到欢欣鼓舞,又深深地为这种确定性所束缚。数学的本质是什么,物理学的困境又在于哪里。控制论作为一种工具,要如何理解乃至驯服其自主性?这本诞生于1964年的“论文集”展现了莱姆大胆提出科学猜想的能力,同时也不乏一些缜密的逻辑推理(即便如此,设计控制论的章节还是稍显抽象,读起来确实很吃力)。喜欢莱姆,或者对科学与哲学讨论感兴趣的读者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美中不足的是本书的翻译实在让人难受,“最后但并不是最不重要的是”这类拗口的直译出现了好几次,有的句子甚至需要停下仔细分析句式结构,而且这种尝试还经常无功而返……我一向谨慎评价译者的水准,但这本书在行文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沟沟坎坎,但毕竟我没读过原文,不知道这究竟是译者的问题,还是莱姆所言确实深奥晦涩。
1.政治体系、国家与组织的政策、道德准则、文化价值观本可以阻止事情向负面甚至破坏性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政治和伦理想要赶上科学的发展那可是太难了。结果就是它们根本来不及阻止任何事情。
2.什么是知识?知识意味着在某个事件发生后,期待另外一些特定事件的发生。一无所知的人可以期待一切。有所知的人知道并非一切都会发生,但只有特定事件,而其他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知识因此是对多样性的限制;在期待某件事发生时,一个人的不确定感越少,知识就越多。
3.总之,技术演化带来的坏处比好处多,人类变成了自己造物的囚徒。伴随着其知识增长的是掌控自己命运的可能性的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