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之五百八十四——鹊桥
从孩提时代就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促成他们一年一会的鹊桥是成千上万的乌鹊前后衔接拼搭而成。《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但笔者浏览所及,有更多的诗文提到乌鹊的另一种成桥方式——填桥。 南朝梁·庾肩吾 《七夕》诗:“离前忿促夜,别后对空机。倩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庾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当学海神,逐潮风而来往;勿如织女,待填河而相见”。 唐·王建《七夕曲》:“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唐·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唐·宋之问《牛女》:“奔龙争度日,飞鹊乱填河。”五代 徐夤 《鹊》诗:“香闺报喜行人至,碧汉填河织女回。” 明·高启 《鹊轩》诗:“讵信填河事,宁歌绕树诗。”明·沈璟《红蕖记》第二十五出【千秋岁】“从此经年,但愿得灵鹊填桥相贺”。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九出【 捧心】“有一日,弄假成真,乌鹊填桥催渡河。”清·李渔《蜃中楼·结蜃》:“那楼上呵,好一似天孙织所,凄凄可怜,俺便做个填桥乌鹊行方便!” 填桥,填河,填石都是一个意思。其最早的记述可见于《岁时广记》卷二十六引《淮南子》的记载:“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但如何填法呢?王建诗云“龙驾车辕鹊填石”,看来是衔石填河,这与精卫填海的故事倒有几分相似。《山海经·北山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精卫鸟“其状如乌”,长得很像乌鸦,乌鹊的形象与精卫鸟应该脱不了干系。 南朝刘宋诗人范云的《望织女》:“盈盈一水边,夜夜空自怜。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这首诗要引起我们注意。它是从织女的角度想象自己是不是也像炎帝的女儿一样化身精卫,为了与牛郎相会而去填天河呢?但她以为“河流未可填”,还是和牛郎一同化为青鸟,双双舞于明镜之前吧,此一意象又与“化蝶”之梁祝故事雷同。所以说,范云此诗与一般“七夕”诗不同,生发新的意象,别开生面。 那么,搭桥和填桥哪个更合理呢?填桥的意象与古代神话传说一脉相承,而以鹊为梁的搭桥则更给人以空灵浪漫之感。这里但凭感觉,无分轩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