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解万岁!
社会学研究什么?
社会学研究的是:我们所属的社会是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为。
二战期间,有对双胞胎从小就因家庭破裂而被分到不同地方抚养。哥哥在德国长大,他皈依天主教,崇拜希特勒,痛恨犹太人,并加入希特勒青年组织;弟弟在以色列长大,信奉犹太教,被教育要对犹太民族忠诚,痛恨希特勒,并在当地服兵役。
二战结束后,年近50岁的双胞胎被安排见面。
不出意料的是,双胞胎在对战争、希特勒和种族上有很大分歧;且在政治观念上,哥哥偏向于自由主义,弟弟则更加保守。
但同时,双胞胎在某些方面也很相似。他俩在体育上都很有天赋,数学都非常差,都喜欢吃甜食,有着同样的说话语速,就连上厕所都要先冲下厕所。
人的基本品性(如体力、脑力)是通过遗传来获得的;但在人的观念上,则是由「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在观念上,人生来是一块白板,它是什么颜色,取决于人处在哪个位置上。
回看这句话:我们所属的社会是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为。
这里的「如何」,就是「社会规律」。
社会学可以让你知道:社会是如何影响他人的观念,且与此同时,你所处在的社会又是如何塑造了你。从认知自我层面上说,这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社会学还能让你明白:世界的各个片段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社会经验又如何塑造人的内在欲望。
1,社会学,旨在告别偏见。
翻开任一本社会学教材,你会发现目录不外乎是: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婚姻、家庭、种族、城市、人口等,而每一个主题几乎早已自立门户成为一门专业。
社会科学就像一个大蛋糕,那些开山鼻祖们如孟德斯鸠、亚当·斯密等纷纷从这里切走一大块,而剩下那些无人问津的、看起来不怎么重要的领域就留在了“社会学”里。它既不培养专业技术,也难以量化“输入产出比”。这也难怪社会学专业的人会自黑社会学是“鸡肋”专业。
就连费孝通也在《乡土中国》的后记里自嘲道:讥笑社会学的朋友曾为它造下了个“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
但是,单一学科的视角必然带来偏见与狭隘。
世界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来描述,如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等。但不要把某一学科对世界的描述当成是世界的本身。这些学科犹如给你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它们只是通过某一特定的透镜来观察世界,被你所见的并不是世界原本面貌。
比如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它们几乎是不可辩驳的客观存在。但哲学家康德却说,时间和空间是非常主观的,它们是人的先天直观形式,人与生俱来地佩戴着这两幅有色眼镜,所以才感知到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如果你只戴蓝色眼镜,你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蓝色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依赖于不同的透镜。
社会学,恰恰就是提供多个透镜,帮助我们从多种角度、多个视野、更全面地来看待社会,接近真实世界。
2,我摆个地摊,怎么扯到社会流动去了?
前两年地摊经济很火。李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受疫情影响,为缓解经济下行所产生的失业压力,地方政府对占道经营暂时放宽管理,松绑了商贩经济。
这里引入两个概念: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指按照人们相对的财产、权力和声望,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等级。社会成员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上下高低的差异现象。常说的高层、中产阶级、社会底层,指的就是个人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
社会流动,是指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或家道中落,或鸡犬升天,都是社会流动的表现。
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后发现,中国呈“土字型社会结构”,农民占比46.49%,体力工人13.58%,技术和服务工人9.8%,职员白领群体13.34%,往上是高管、官员、教授等上层阶级。

也就是说,(2010年)全中国中产阶级占比大概在20%左右,而该中产阶级在发达国家占比高达80%。
在中国,下层阶级向上流动,主要有三条渠道:专业技术、教育和市场。
从过去40年的社会变迁看,中产阶级最大的发展是通过市场渠道完成的,且原农民身份进入的数量和比例最高。说白了,大多数农民是通过做生意实现自己的阶级跃迁,实现自己社会地位的提升。
因此,市场渠道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最重要、最通畅、最接地气、最容易和最少歧视的渠道,为底层阶级实现阶级跨越提供巨大机会。中小商业经营者,或者说小商贩、摆地摊业主,他们有极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是社会向上流动的主力军。
换言之,“地摊经济”的主要受众对象不是那些享受996福报的打工人,而是蹲在你公司楼下给你卖包子豆浆糯米鸡的流动商贩们。
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然不是依赖“地摊经济”,但“地摊经济”最主要的是为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们提供了自给生存的空间和向上流动的机会。然而,城市管理者们对地摊业主的围追堵截和驱赶,无异于断绝他们的上升管道。
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求生本不易,商贩们自给自足,不向政府伸手要钱,靠自己双手去实现阶级跃迁,却反而要遭遇打击。孔子听了都沉默,孟子听了都流泪。是可忍,孰不可忍!
从社会流动特别是阶级跃迁的角度来看“地摊经济”,不仅应该是“解除”禁令,更应该扶持、营造宽松的谋生环境,把小商贩引入规范体系内,帮助他们实现阶级跨越!
3,男女不平等的世界,男性就是既得利益者。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至今还没有下文。许多女性站出来呼吁要关注打人事件背后的性别不平等,但更多的男性却表示不理解,甚至认为一件普通的治安案件反而被上升到男女对立层面上。
男性当然不理解女性对这一事件普遍所感受的恐惧与焦虑,因为他们是男性,他们看不到女性视角里的世界。许多男性甚至都否认自己是性别不平等中的既得利益者,这就像一条鱼感知不到水的存在一样。
感同身受是很难的。不曾有「身受」,又何来之「感」?
李银河在《两性关系》一书的结尾写道:“几千年来,说中国基本是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是没有什么大错的。”但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如此,放眼全世界,亦是如此。
那么,借用鲁迅的话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而“社会性别”则是指由群体所认为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做什么”的特质。前者是生物特征,后者是社会特征,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或者说是——被灌输的。
男性和女性都通过追求其所在文化的社会性别标准来表现自己。也就是说,是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因素,使得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模式有所不同。
比如社会要求男性表现得绅士,而要求女性表现得矜持。“相夫教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向人们的长期传达、以至于女性自己都相信这是其追求的标准。又如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连女性自己也认同“贤内助”是她们追求的正确目标。
性别的社会化培养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活取向。是社会化,而不是天生的生理结构,将男性和女性分流至不同的人生轨道。
在你选专业的时候,社会告诉你“建筑学是男性的、护理学是女性的”,因此个人在选专业和择业时,就产生了分流。
社会性别,是社会用来控制其成员的一种手段,是社会不平等的基础。古代社会告知女性应该追求“三从四德”,从而束缚了女性的行为和自由。
那些被称为“习俗”的东西,穿越历史而受到尊重,维持着这类不平等。
所谓的“传统”,沦为不平等现象的遮羞布。
去性别化(去掉那些“这是男人的”、“那是女人的”的偏见)、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应该是整个社会的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目标。
女性逐渐掌握话语权,改变社会意识和偏见,为社会带来女性视角的观察,是一种好的现象。在漫长人类史上,女权运动才不过一百多年时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前途,是光明的。
男性天生自带社会环境赋予的优势,是既得利益者,而这也是在损害女性利益的基础上得来的。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男性也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女性。
摘掉有色眼镜,不要被刻板印象蒙蔽双眼,警惕媒介里的偏见所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不要以“传统、习俗”来作为维持不平等的借口。
4,婚姻制不会瓦解,但婚姻观念会改变。
在我们有生之年,大概率是见不到婚姻制度的瓦解了。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论述道:“婚姻的意义,是在确立双系抚育,用社会的力量保证生出来的孩子不但有母而且有父。婚姻是用社会力量造成的。”
男女相约共同担负抚养他们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婚姻从来都不是当事人之间的私事,从缔结婚姻到婚后夫妇关系的维持,总有别人进行干预。
因此,婚姻是一桩有关公众的事。上千年沿袭下来的力量不会让婚姻制轻易瓦解。
但是,人们对婚姻的认知,倒会有较大变化。
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之一,关注人们如何使用符合,以及根据其文化象征意义来认识世界。
符号有不同的意义,每一种符号所要求的行为也是非常不同的。比如在你结婚前夕,妈妈含着泪告诉你说,你女朋友其实是你失散多年的亲妹妹。此刻你就会强烈感受到符号是如何改变你的行为!
人们对婚姻认知的变化,本质上就是当代人对婚姻这一“符号”意义的变化。
现在我们常看到人们在结婚的时候会一脸幸福地说“找到了爱情”。也就是说,在当代人眼里,结婚意味着情感的升华,是爱情的结晶,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一种质的跨越。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不是因为相爱才结婚的吗?还真不是。这无非是爱情剧给我们当代人植入的观念。
以前的婚姻主要建立在夫妻双方对责任和义务承诺的基础上,个人因素在配偶选择中并不重要。对那时候的人而言,婚姻是一种安排,是一纸契约,是权责利的集合。彩礼的起源,就是在为女性的生育能力付费,相当于一笔抚育后代的保证金。
但是,当人们对待婚姻这一符号的意义改变了,其对应的行为也随之改变。
既然还没找到那个“对”的人,那就晚婚嘛;既然结婚是以感情为基础,当吵了一架后感情破裂了,婚姻的基础塌了,那就离婚呗。
婚姻在上代人所承载的严肃与庄重,在这代人眼里正逐步褪色。
同样的,离婚在过去是代表失败的符号,而今天则代表自由和新开端。把离婚的污名去掉,等同于把限制离婚的障碍给去除了,离婚率自然也上升了。
5,学习社会学,理解万岁!
韩雪导演了一部外卖小哥的小电影。在她的世界里,外卖小哥就是那种住在月租8k的公寓、会弹吉他爱看书、一天就送个30单的人。网友吐槽她「不知人间疾苦」,但人家养尊处优一辈子,犹如「何不食肉糜」的皇妃,哪里体验过苦滋味呢? 人家体验不到底层的苦,正如有钱人的快乐你也想象不到一样。
但是,别急着嘲笑韩雪,你有没有怀疑过,也许在某些方面、在某些人眼里,你,也很有可能是「韩雪」之一呢?!
一条鱼最后注意到的东西将会是水。你的社会位置为你赋予观察世界的特定视角。如果你不曾反思过,你甚至都会误以为真实世界就是如此,所谓「身边即世界」。
只有频繁地跳出来看,你才能够发现,社会群体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社会经验又是如何塑造了你。
理解社会,理解那些人、那些事,更是理解你自己。社会学,正是赋予你「理解」的最有力知识,让你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