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了一座带院子的房子
毕业回家将近一个月,还记得当时的心境:那时,我忙着逃避修改论文,所以选择在毕业前10天左右,在论文答辩前5天打包收拾东西,回家。我用两天的时间把学校的东西整理好,邮回家,又花一天的时间把自己邮回家,所以,5月28号下午4点多,在物理空间上,我提前毕业了。
回家的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两个小时,回家当天要赶高铁,早上5点起床。更大的折磨还在后面,我回家的第二天就要提交论文查重稿,我的论文还没修改。我回家后,匆匆给自己开辟了一个“学习角”,拖到晚上九十点终于开始改论文,当天晚上睡了三四个小时,第二天在ddl前提交了论文查重稿。
一个月过去了,现在再回头看,感觉那些当时压着自己的事情变得很轻很轻,甚至好像从未发生过。我当时告诉自己:只要这次毕业答辩能过,以后再遇到什么事都一定能应对。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经历的还太少,认为一篇毕业论文、一场毕业答辩就足以成为一道人生的坎。现在看来,这就像雨后路面上的一汪浅浅的水滩,抬抬脚就跨过去了。
后来,我跟自己说,以后一定不能拖延。拖延会让一件本来没有那么重大的事情,在一段时间内变得异常重要,以至于让人丧失对日常生活和其他事物的感知力。当时我的脑袋里只想着如何把一篇论文写好,临近提交又忙着躲避和拖延,而关于如何道别、如何安顿大学四年、如何面对成长起来的自己、如何面对无尽的困惑,我缺乏了足够的精力,也丧失了耐心去应对它们。
可是,只要我们说“一定不拖延”就真的“一定不拖延”了吗?我很明白那种想要变得更好,但却因为各种原因在原地打转的感觉。或者,更准确地说,就像是一个人被罩上了透明的玻璃罩,他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丰富,可是他无论如何就是出不去。
唯一的方法,就只有打碎这个玻璃罩。可是用什么工具打碎呢?说来奇怪,如果我的感知没错,我发现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或者想要做一件事情时,更多关注点放在了事情本身,而不是如何做到这件事的方法和路径,或者说,寻找方法、探索路径的过程比事情本身的呈现,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拿毕业论文举例,当时我想要好好写毕业论文,希望给自己的大学生活一个相较圆满的句号,可是我在探索论文选题、文献搜集、文献笔记和论文写作的方法上耗费了大量精力。甚至,我在大二大三就想过提前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可是当时的我缺乏“方法论”,只停留在了“要提前准备论文”这件事情本身,而没有进一步问自己“那我要怎么开始准备论文呢?”
回家后,我想做的事情是:对生活有更多掌控感。除了备考,我希望能建立一种有节奏的生活方式。我开始用Notion给自己搭建体系,我的做法是:盖房式,每一个小想法就像是建房需要的一块块砖,每次我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我从建材市场上进货了,要继续盖房了。半个月后,我放弃了。首先,建房的地址没选对。Notion桌面版没有大纲目录,而这个是掌握一个页面框架的最有效途径,我尝试了Notion网页版结合插件,可以显示大纲,但是其实在大纲和本土化上还有更好的选址——我来。其次,我盖房之前没设计图纸,所以期间几次变换外形,先是星盘状,又变成四合院,而我最终遗弃它时,它是扭曲的二层小楼。
我对着Notion的废墟遗迹,凭栏悼念。但留给我的时间又不多,所以我赶紧开始在新的地方忙碌了。这次我没急着选址,先琢磨了一下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并且做了调研。我在B站上分别尝试搜索了关键词“认知”“目标”,之后,选择了一整个页面里时长最长的视频,一共1小时47分钟。标题也非常朴实,只有四个字“目标管理”。学完这个视频,我心中的房屋设计图纸渐渐清晰起来。
视频里将目标划分为“习惯”和“项目”,并且根据不同的分类,讲解了很详细的方法。如果目标是培养某一个习惯,就制作习惯培养卡片,如果目标是完成一个短期或者长期的项目,就使用甘特图结合倒推梳理法。我根据这个设计思路,构建了自己的设计图纸,4天后,也就是到今晚,基本竣工。虽然可能还有一些小瑕疵,但也就是还没买毛巾杆的程度,还是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的。
以上说了很多我建房时的前因和过程,而结果是,我的那些砖头渐渐变得有序起来。在这之前,无论是还没开始使用Notion之前,还是开始尝试为自己搭建体系后,我总是无法处理好那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冒出来的砖头,而现有的砖头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利用,被用来建造一座既好看又实用的房子。
写下这篇随记的触机,是今晚在整理电子书资源的时候,一瞬间产生了自我怀疑——做这些事情有什么用?我只觉得很疲累,电子产品加重了人大脑的负担。简单回顾了一下这一个月,以及近期做的事情,对比了Notion上最后一次修改的体系,和现如今我拥有的房子,确实还是有一些改变和进步。又想到,我之前本来打算尝试纸质化,但还是经不住电子化便捷以及随时增删的优势,最终还是选择了电子化。
我的体系就是我实现“对生活有更多掌控感”的方法。我建了一座房子,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树,这棵树慢慢长大,终于,它帮我冲破了玻璃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