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的怦然心动
查看话题 >请回答:你会重复喜欢同一类型的人吗?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倾向,只是自己可能对此缺少觉察。通过观察别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偏好类型以及恋爱模式的不断重复,其实一直都在人们身上发生。

我们会重复对同一类人心动吗?
你喜欢一个人,和TA在一起。后来分开了,你又喜欢上了一个人。
如此循环往复,你发现自己迷上的都是同一类人。

你可以清晰地看见你喜欢的人身上的共同点,甚至连每一次建立关系的模式都有相似之处。
即使这个陷入“恋爱循环”的人不是你,也可能是你的朋友、你身边的人、你听说过的人。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倾向,只是自己可能对此缺少觉察。通过观察别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偏好类型以及恋爱模式的不断重复,其实一直都在人们身上发生。
01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同一类型的人?
为什么你会有自己的独特偏好?
1)缺什么,补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在别人身上寻找自己不具备的东西。
比如在外形上,胖的喜欢瘦的,瘦的喜欢胖的,年轻的喜欢成熟的,成熟的喜欢年轻的……这种事常常发生。我们似乎在别人身上,弥补着自己的某种不满足。

性格气质方面,强势的喜欢萌软的,急性子喜欢慢热型,缺乏生活阅历的乖乖女迷恋桀骜不驯的坏小子,历尽千帆的大姐姐更能欣赏“小奶狗”的少年感……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吧?
人们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来源于人际吸引中的互补性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2)觉得对方是熟悉的人
优先寻求和父母相似的伴侣,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

斯旺西大学的琼斯博士以动物为例解释说,小动物在成长过程中会依循一种叫“性烙印”的线索来寻求可交配的对象。而“性烙印”的参考对象,首先就是它们的父母。
人类也一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性烙印”的来源都是陪伴自己长大的父母。
人们会被具有熟悉感的人吸引,因为这种熟悉可以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一张“恋爱蓝图”,在我们第一次喜欢上一个人之前,就已经植入了潜意识的深处。
所以人们很容易发现,在发展恋爱关系时,男性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母亲的形象和气质来寻求伴侣。女性亦然,更容易被带有自己父亲烙印的男性所吸引——即使这种类型的异性并不真正适合自己,在情窦初开的时候,我们也很难避免陷入这种固有模式。

3)某个类型给自己带来过心动初体验
这个跟前面一样,其实都是在寻求某种熟悉感,只不过“素材”来源不是父母,而是接触过的其他人。比如邻居家亲切的大姐姐、小时候崇拜过的长腿叔叔、电影或杂志上魅力四射的大明星——由于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养成的“口味”都不尽相同。
可以说,在我们对情对爱懵懂无知的时候,就已经经受了一番启蒙和洗礼。我们大脑里关于爱情的素材,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过往的经历,只是我们对此浑然不知。

说到这,还想聊聊另一个延伸的话题:为什么有的人会长期跟“渣男”纠缠?
实际上,这可能也是一种个人偏好。例如偶像剧里会反复出现“坏小子爱上我”、“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桥段,这也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情爱模式。换句话说,选择“渣男”的人并不完全是受害者。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是TA们自己的选择(虽然可能是无意识的选择)。
02
随着个人成长,我们喜欢的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虽然爱欲模式是有迹可循和相对固定的,但它也有一定变化和流动的空间。
大概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萝莉”时,那时候我会更喜欢个性鲜明、性格强势、比我年长的类型。我会仰慕一些人的才华,从中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吸引力。但这样的人往往具有随心所欲和自我中心的特质,常常令人没那么有安全感。
而现在,我更喜欢温柔体贴的居家型,我自己在一些人眼中,却变成了我以前喜欢的那种类型——追求自由、享受当下。我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发生了180度大调转。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更多来源于内心的变化。
年纪尚小的时候喜欢“浪子型”,大概是因为在这类型的人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渴望实现的梦想,包括: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自信张扬的人生态度、潇洒自由的情爱模式……
我以为我是喜欢他们,原来只是想要成为他们。
后来对他们不那么感冒了,也是因为我有所成长。我通过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便不再需要从外界寻求补给了。就好比是,既然我自己能发光发热,为什么还要当那扑火的飞蛾?

虽然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恋爱模式,但它却能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反思自己。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常常对同一类型的人着迷,但觉得这样的人并不真正适合你、会给你带来较大的困扰,那么首先需要改变的,可能是你自己。
试着问自己如下问题:
我喜欢的是这样的人,还是TA所代表的人格特质、生活态度、才华能力?
如果我向往对方的状态,能不能靠自己来达成,而不是通过恋爱这种唯一的形式来补足?

当你自己感到完满、充沛、无所缺憾的时候,依然对你有吸引力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适合你的。到那个时候,我们终于从旧有的模式中逃脱出来,在爱情里打开了思路,获得了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