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
1、当自我价值感不够高、对自己的价值不确定时,对自己的关注就会变少,或者说正向关注很少。因为自我怀疑、自我攻击也是一种关注,但那不是正向的。正向关注是可以为自己带来力量和爱的,如自我肯定、自我接纳。当我们不习惯、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给我正向关注时,自然就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确定感了。
2、学会把投注在别人身上的期待和注意力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这是为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的第一步,也是收回力量最重要的一步。
3、任性里对联结的渴望是天然的,都渴望被爱、被懂得、被陪伴和被关注。。。。。。如果没有发展出自我滋养的能力,在婚姻里又得不到,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影响对方,对待这些心灵深处没有被满足的渴望,很多人的处理方式是自我说服或者压抑。这就是人们幼稚的地方。
4、她妈妈对那种女生又羡慕又延误:羡慕是因为,她其实也很想他体验那种可以依赖别人帮助自己的轻松感,但是发现自己又被内在根深蒂固地认为“女性必须独立、必须谁也不靠”的道德观念绑架。她的日子过得很累,可她又破除不了这个内在观念的制约,做不到依赖。她就是我说的,又渴望又评判,又羡慕又厌恶。
5、最初与其说我们是爱对方这个人,倒不如说爱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对方的样子。
蜜月期就像宇宙给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试用装,让你品尝一下本体的美好和体验被爱、给出爱,最后成为爱本身的终极状态。
当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时,你就会从头到尾彻底而圆满地爱上自己!
也意味着你可以同时爱对方的闪光面和阴影面。
到最后,你可以到达的境界,是不再借由某个特定的个人对你的爱老留住这种感觉,因为爱着自己,所以你也爱和你有关的一切!你可以成为最好的爱人,而整个世界都是你的情人。
6、最终你会发现,没有什么选择一定会决定你的人生。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选择,而是你面对自己选择的态度。
当你不害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时,做什么决定都是正确的。
7、我们用头脑里的期待跟当下发生的事实对抗,而最后一定是事实会赢,因为他正在发生。
而当我没有觉知地掉到自己正在跟事实对抗的执念中时,就升起了很多不舒服的感觉,情绪上和身体上的。
8、当我们力量不足,不敢去面对完全未知的生活,对伴侣又有依赖时,我们就只能留在原地,也就需要忍受在那之前自己创造出来的对伴侣的失望感和厌烦感(虽然大家都意识不到这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可是,这样实在太难受了,所以为了让自己留在原来的位置可以舒服点,我们就需要找平衡。
9、心是不算账的,只有头脑才会算账。
补偿不算爱,不可能用补偿的方式来替代爱。
10、你在做这些抉择时内在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果离婚,同时是带着祝福和感激、是释然和希望,那么这就是你功课完成的标志。如果是带着满满的挫败感和怨气,留不留在婚姻里,都是编剧和导演没换,只是换个跟你演对手戏的另一号主角而已。最后的结局并未有太大的不同。
11、作为女性,如果恰好身边已有一个用逃避面对问题的男人,女性需要做的时尽快让自己成长,让内在变得更有力量。只有自己更稳定了,才可能给对方支持。当关系中的一方在快速成长时,另一方自然会逐步跟上。如果对方的灵魂就是想体验痛苦,不想成长,那么这段关系就会无痛地自己瓦解。你也会吸引那个高能量的你所匹配的人来到你的生命中。
当你真的到高能量状态时,你根本没有兴趣陪任何人演悲情狗血剧,忙着创造和享受生命都来不及。
12、当我们想真的了解对方时,其实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我们作为这段关系的参与者、主体和观察者,是如何推动关系往那个方向发展的?换句话说,你了解你自己吗?你知道自己当时说出那句话,给出那个反应,底层真实的动力是什么吗?你了解自己内在互相冲突、相互矛盾的部分起源于哪里吗?你知道你的力量被阻碍的核心是什么吗?
如果你都不了解自己,完全是靠着本能的反应在和他们相处,对自己的潜意识毫无觉知,你把你的生命走向交给了一股你自己都不了解的力量,这就等于坐上了一辆不认识的司机驾驶的汽车,不知道司机的目的地是哪里,也不懂得怎样跟司机(潜意识)沟通,那最后你去到有一个自己不想去的地方,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最好的方式是学习成长,让自己先变得通透起来。当你完全看明白自己的时候,你自然就具备了洞察他人的能力。
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除了成长进化自己,别无他路。区别只是,是痛苦逼迫着不得不改变还是主动地享受成长。
反正你总是要觉醒的,不过是时间问题。
13、生起起来就会脱口而出:“你简直跟你妈(爸)一模一样”你说得很对,但这样说对事情一点儿帮助都没有。不是正确的事情都要说出来,如果说出来会让对方感觉愤怒,是不需要说的。如果还是想说这样的话,其实只不过想发泄情绪,或者想证明自己眼光的毒辣,有很强的洞察力。
但,这样并不能支持伴侣走出这样的模式,对方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分裂感:一方面会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感到愤怒,迁怒于父母,觉得自己现在的问题都是父母带来的;另一方面,原生家庭又是自己生命的源头,当我们评判他父母的时候,其实也在否认他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对方会心生愧疚而更加无力。
走出原生家庭的引力是需要极大的力量的,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对方做不到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出三种能量:接纳、耐心和信任。
14、我这么说、这么做是希望得到什么?对方能通过我做的这些明白我想要什么吗?
15、金钱是很重要的一种能量,把它用来让你的生活变得轻松、更有品质。
成长是需要陪伴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不要让自己孤独地面对挑战,学会寻求帮助、发现资源,从不同的途径获得力量,让自己的生命之旅可以更加轻松和享受一些吧。
16、输不起的人永远也没有机会赢,因为他们不会给自己真正参与的机会。其实,他们不明白的是,只要做出了决定,就已经赢了。无论是在情感还是在事业层面,任何全情参与过得体验都不会浪费。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拼图,你很难在刚开始就4意识到那些杂乱图案的碎片意味着什么。但是,只要一片一片拼下去,你很快就会发现那个碎片对于整体的价值。
去爱每一个你想爱的人,做所有你想做的事,不需要考虑多么完美、周全。事实上,你不做,永远都不可能预料到选择之后会发生什么。去体验、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扩张自己。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让自己来地球的这段体验丰饶而充沛,除了体验,你还能拥有什么呢?
17、无论是读书(有品质的好书),还是上工作坊、旅行(和高能量的人一起),都是重新冲刷内在架构很好的方式。
18、我见过的所有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的人,都是很“贪心”的人。他们眼界很高,世界很大。他们不愿意将就,很早就决定:我的生活绝对不只是这样!
19、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中岛哲也导演的《下妻物语》
20、当我们敢于看到更多可能性时,会发现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喜悦、幸福,而那些人并没有三头六臂,起点也未必比你高多少。。。终于不是让自己来过你,而是真正开始掌控你的生活。
21、侥幸心理:我期待在我不做任何实质改变的情况下,问题慢慢消失,事情会自然变好。你混你的生活,你的生活自然就会混你。
22、归因:习惯的不同→解决问题的结果不同→生活境遇的不同→命运的不同
内因可控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有怎样的信念系统? 我做了什么导致这个结果?内因不可控 他是什么样的人? 他有怎样的信念系统? 他做了什么导致的?外因可控 行为 方式 习惯(思考习惯、情绪习惯、语言习惯)外因不可控 天气 时代 大环境23、他们也能发展出一些自我满足的能力,比如独自去旅行、建立更丰富的社交生活、更投入工作等等,他们会把目标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在这些事情上确实可以获得一些成就感和存在感,但这种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是失望至极之后决绝的孤勇。使用的全部都是太阳神经丛(七脉轮中的胃轮)的力量,合适一种纯阳刚性的,靠意志力支持的能量。这种状态短时间内看上去整个人精力充沛、雷厉风行,但没有爱的滋养,所使用的每一分力量都消耗自己的本元。一段时间之后,人会憔悴、苍老得非常快,身体也会不堪重负出现很多问题。
24、欲望并不是坏东西,无论是在情感中还是在物质上。它的存在给予我们成长的方向和动力,当我们求而不得时,需要做的事反求诸己,去看看自己的哪些部分做得不足,才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可能是能力的缺乏。比如对语言的把控力,对沟通时机的把握,对对方状态的敏感力,对自己情绪的觉知和转化的能力,等等。能力的不足其实不打紧,因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不断提高的。
25、最糟糕的时缺乏足够成长的意愿,被无力感和受害者的模式锁孔,习惯沉浸在过去被伤害、被忽略的悲伤中无力自拔。一到需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时候,内心的倔强和不情愿就会冒出来“凭什么。。。”“为什么一直是我付出。。。”这些思维模式如果没有突破,连行动的方向都是错的。
保持期待,不降低标准。这需要寻找方法去达到这个标准,就有机会发展出能承载自己期待的能力。
26、成长的秘诀就是及时发现自己不足的洞察力,并有学习和改变的行动力。而这两者的核心就是,每次期待落空时,学会不带自我攻击的自我反省。很多人都有“我犯错=我不够好”的思维链条,这是非常危险的,会让他们害怕承认、面对自己的不足。所以当问题出现时,会本能地回避自己的问题,而把问题的责任归因到外部原因。这种心智模式会让一个人变得对自己非常盲目。笨可以学聪明,脆弱也可以练到强大,但一旦蒙蔽了自我,就连改变的机会都被彻底切断了,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不将就,也不苛求;不依赖,也不孤立。即使自己有开疆拓土的力量,也依然不妨碍你享受与心相拥,爱意绵长。
27、当我们进入一段关系时,对方会成为一面镜子,很好地映射出那些我们都不愿意去面对或没有觉知地部分。当我们体验到心痛、失望的感受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舔完伤口,包扎好伤口,开始真正地反省、思考和成长。这样,你才可以在生命历程的每一段故事、每一段经历中涅槃重生。
28、社会人格和阴影人格相互冲突,没有整合好。通过自我成长和系统的学习,能够真的整合你内在这两个完全相互冲突的对于男性的渴望、嫌弃和评判,同时也重新整合你对于婚姻的认同、认知,信念。
29、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觉得婚姻会给你带来某种意义感、完整感或者价值感。你不是要享受婚姻,而是害怕孤独,或者害怕自己孤独终老的感觉。
30、当我们在一个家庭中,不管这个家庭的对象是父母还是伴侣,我们都要明白,期待对方给予,而对方却给不出来的东西,代表着宇宙让我们先去充盈自己,先给出来。当你真的先给出来之后,你会发现对方慢慢地也能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