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的价值与意义
龙应台在一次演讲中说“写作,是使不被看见的东西被看见!”
而我一直以来很想分享谈论一种特殊的写作,就是写日记。我也忘了曾经给过多少朋友推荐“日记”这种习惯了,总之就是很多。原因是在于写日记的这个习惯使我受益许多。
从高中开始,知道现在还一直保存着。当然有时候写的多,有时候会隔上好些时间没写。频率依内心状态以及生活状况而定。
可以说这个习惯是深刻地改变了我的性格、心理等多方面的。简要地言之就是使我增加了许多自我觉察、有了更多的内省性(introspective)、以及渐渐地找到了自我表达以及自我探索的乐趣。除此之外,也使我一点点地接近、面对与整合了我的内心真实感受,在这些过程里,会对于自己成长变化的“因果脉络”,有了更多的洞察与理解。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影响是有着疗愈性的。
心理咨询通常成本不低,如果能有一种替代性的方式去起到类似的作用,那乐和而不为呢?
我以前有些偏狭的时候,甚至很粗暴地在感受中分过类。就是有写过日记习惯的人的交流,以及与没有这个习惯的人交流,体验真的好不一样。那些差别主要在于,能否交流出感受与话题,是否具有开放性、宽松与灵活。当然,后面知道也有好些朋友没有这种习惯,却依旧十分通透、敏感而有洞察力。
许多时候,我们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之间,是隔着好些距离的。简单说也即是,我们有时并不尽然都十分清楚地觉察与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需求以及相关状态的。这个现象是因为在糟糕的成长过程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被迫发展出许多诸如“压抑”、“否认”与“解离”的心理防御机制使然。
这些防御机制(或者说“coping strategy”)是我们的求生策略,在彼时虽然使我们避开了痛苦、恐惧与绝望等糟糕感受。但是呢,它们在后来的延续,却是造成诸多困扰与缺憾的重要因素。而更重要在于,这些防御机制,或者coping strategy,在许多时候,还是无意识的以及自动化的。
这就造成了许多人所说的,“人们并不了解真实的自己”这种情况。而每个人的盲目、茫然以及自动化模式却又是千形百态的。有时候就像是你身体里被输入了一套程序,总是在特定时候,越过你的自主意识,接管着你的反应。进而使生活越发地偏离我们的所愿。
而 写日记,在许多时候,它便是这种,暂时的脱离这种自动化反应的窠臼,去在感受地裂缝之中触及到一些心底被埋藏、否认与忽略了的真实感受的途径。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写作文就像是挤牙膏一样。一方面在表达,另一方面又要出于内心的顾虑与不安、去严密地审查着自己的表达。就好像我一想到自己的言语与表达,出现在老师目光之中时,是多么地难为情、难堪一样。而我也不擅长去套模板,写一些言不由衷的漂亮话,一旦我这么做,内心依旧会批判鄙视自己。从而使得那个时候我写作文的经历,对于我而言,基本上就是一种煎熬。
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喜欢上写作,以及在写作等语言表达中感受到乐趣。而改变这一切的,也就是我从高中开始的写日记的习惯。
那个时候的记日记,还真就更多的“记录”的方式。我曾经回看过我那个时候写的内容,基本上还未触及到太多的内容,以及写的也颇为枯燥。但是这对于彼时苦闷的我,却算是难得的一种“保留一些自我意识”的方式了。
由于成长过程之中,父亲较为“严苛”,而我在他面前也简直“动辄得咎”,家庭氛围也比较沉闷压抑。我其实是非常不擅长语言与表达的。或者说那些孩子时的天真自然的表达冲动,早就在大人要么忽略、要么哄笑、要么训斥的反应中,渐渐收敛回内心,封存压抑起来了。
而彼时多次地体验,也使我在下意识中形成了 “自我表达总会紧接着引发难堪、尴尬等感受”潜在信念,会无形地阻碍阻隔着我的表达。记得我曾经好些时候在一些情境之中,渴望着以自己的某种方式去表达自己时,却似乎顿时也被心中的某些下意识闪现出来的关于糟糕场景的脑补给吓住。使我一次次地在许多我可以表现出我的“少年机智”、“真实感受”的情境中错失良机,以至过后捶胸顿足。
因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过相当漫长的一段“沉默的时光”。这些“沉默的时光”,在我后来醒悟之后,意识到那是一种“不能算真正地活着”的状态的。很不走心,也很不fulfilling。
而促成我在后来渐渐地了解到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一个因素,也是写日记。当然,这里不像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它并非是唯一的帮助我了解自己方式,我也跟朋友相处交谈,也阅读,尤其阅读也使我渐渐得到了一些解惑以及使我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童年创伤的存在。这些也都深刻影响了我。甚至也可以说,我在意识与接受自己有着童年心理创伤之前的日记写作,和意识到这个“emotional truth”之后的写作,风格上还是有着许多的差异的。
后面的日记写作,呈现出更多的“自我探索”而非仅仅是“记录”。这些变化也来源于写日记由于其私密与安全使然自由,使人能够渐渐地冲开或绕开许多的内心无形之中的自我审查。这个过程当中,因为自由,渐渐地越来越能够感受到表达的畅快,无拘束。而这种自由的表达,是能够渐渐触及到内心深处许多真实的感受的。使得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那些防御机制造成的“自我隔离”作用。
我曾经在聊天中给好些朋友推荐写日记,他们有时反映不知道如何写,写不出什么。这个时候我常常会告诉他们一个比喻:“写日记就像是一种,你在动笔之前尚未充分意识到自己内心有着什么样的感受与想法,但是随着写,你顺着任何一个感受与想法延展开,就像是你抓住了一根线头,你不断地一点点往外抽,然后越抽越多。最后抽出来时,你才意识到自己心里"原来是有着这样一团乱麻的。””
这其实也是我经验当中的真实情况。有时动笔之前你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点,但是更多的内容你是还不知道的,也不知道它与内心繁杂的许多感受与状态之间,枝蔓丛生,相互缠绕的关联。许多时候,我在日记写作的过程之中,我在笔端出现那几个关键的句子之前,我甚至是没有意识到原来我内心是有着这样的感受与想法的。更多时候时候是,我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而写作的过程,就像是吹拂掉附着在它表层的迷雾,然后使其显现出脉络与文理来。
曾经见到过“心灵的迷雾”这样的词,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是会有的。而这种深入内心的写作,其实就是将那些迷雾给吹散的过程。心中更加清晰于自己的某些状态与想法之后,对于接下来如何选择,通常也会更加清晰了一些了。生活中多少人曾经在“鬼使神差”下做过糟糕而代价深重的选择?
前面所讲的,也就是写日记能够增加自我觉察,恢复我们感受的某种敏锐的作用。以前许多时候,我在笔端出现了那些充满穿透力地解释我某些模式与防御洞见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握着笔的手,简直也在同时“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前的时候,我对于语言是一直比较木然和无感的,哪怕我有阅读的习惯,但是我感兴趣的更多都只是观点与思想,而非其中的情感。
但是后来对于语言,乃至语言的意象和心境感受的关联的敏感,也是后来才一点点恢复的。这也得益于写日记对于情感的滋养与疏导作用。由于早年创伤中的“情感忽略”,有时人们内心是一片荒芜或是封冻的的状态,许多曾经有过的自发鲜活的感受体验,后来渐渐再也难于触及和感受到了。这其实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而写日记,会一点一点地去触及内心的感受。(虽然经过长期压抑解离的人,也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感受与想法是不同的,想法是头脑思维层面的活动,人们通常不会缺失。但是感受是(身体)体验层面的,是会像潮水涌动般起伏的,通常还会连带着生理性的感受。
有时写日记的过程,就像是敲开内心的巨大石块,使其裂开,这裂开处出会留出水来;而有时也像是封冻僵住的感受,一点点融化,坚冰化作小溪,流淌过内心。感受重新涌动、流淌,长远来看,能够改变内心世界,使其更加丰富鲜活。这会使人能够更加容易在阅读一些作品时,更加容易被触动感动。通常而言,有写日记以及写作习惯的人,会对于阅读、或者其它的内容消费有着更多的需求。这在长远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直觉,或者直觉的敏锐性也会得到恢复。这会帮助人看到感受到更加丰富的内容,对于生活的品质以及做判断,都会有着许多帮助。
关于“写日记的意义”的文章,使我好几年前就想写一下了的。主要就是从中收获到了对我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成长。也许还不能算十分完整,因为还有许多微妙的感受和内容,还是值得慢慢补充进来的。但是想着实在不宜过于要求完美而延误了进度。只能先行如此,算作某种分享与推荐。
这阵子重新看了一下Peter Levine的那本书(in an unspoken voice),中间有好几次唤起强烈的情绪,也使我想起了许多。我身体里面是有着来自早年创伤遗留的,unfinished procedure的。有时这些剧烈情绪能够得到释放,这时在内心和身体感觉上都会比较畅快。
但是这只是相对少数比较好的情况,偶尔也有唤起了强烈的情绪感受,但却始终堵在腹腔胸腔内的不舒服的感觉。也许是忽略承受能力试图回溯的遭遇太多或者其它原因使然。这个程度上确实并不都能非常好地把握。有时也会想起许多让我简直
我也简单记录(回溯)一下心理咨询的过程吧。中间许多细节忘了,大体讲个梗概。
现在回溯的这个是上一段,算是我所有心理咨询当中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观感不那么负面的了。但是总体持续的时间也不是非常地长,没有预期中的进展,以及其它原因。也停了。
上一段是一个somatic experiencing 线上视频的,
-
cc有点烦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4 19: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