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观影记录03 感性意识流三部曲
1.
在b站上看贾曼的维特格斯坦,无意间注意到推荐列表里这部电影的存在。出自于对日本电影特有的信任,在深夜点开了视频。起初看到男主角时,我疑惑了好一阵子,男主角的长相与岩井俊二别无二致,豆瓣一查才知,就是他,笑。据说他在电影里出任打酱油的男主角时,他的真实生活与主角叙事无甚差异,也真的是在电影中寻找拍电影的素材。也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的资源曾经很难找,而此刻的我却在b站上轻易地看着高清版本,颇有些庆幸,还好遇到时已是现在。电影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妆容夸张衣着戏剧化的女主,躺在电车轨道上,旁若无物般阅读着手里的书本。而路边警铃声响,旁边的轨道之上,电车疾驰而过。男主就是在此刻看着女主,上前与之对视,这份为期三十日的相遇便以此拉开帷幕。在这三十天里,女主的变化看似悄无声息,却渐近好转,最后一天,选择回归生活的她已是素颜的装扮和不经意间明朗的笑颜,那一刻,你知道,她不再终日活在那些暗影之下了。庵野秀明在这部电影中选择用室内布景的方式来外化女主内部感情的矛盾与挣扎,在一栋废弃的大楼里,每一层都安放着女孩身上不被看到的孤独与寂寞。在女主对男主的旁白对话下,一片鲜红色的景象就像对应着象征女主生命力的红伞一般与观众不期而遇。
这部电影最特别的是,故事翻拍于女主角自己笔下具有自传属性的故事《逃避梦》,在这部电影里,演员演绎的是属于自己的人生与故事,如此逼真的相遇让你相信,影片里的那些心情都在曾经的某个时空某个角落明晃晃地真实存在过,而我作为观者所获得的感动都与那个时空的女主相联结,获得一种真实的触碰之感。每日精心打扮躺在电车轨道上看书的她,对着男主不厌其烦地说,“明日は私の誕生日です”,明日啊,是我的生日。你很难不去揣测,她到底是希望活着,还是试图杀死自己。随着剧情的深入,虽老生常谈,女主一切不合常理的行为却避无可避地溯源于家庭关系之中,母亲的出现让女主试图隐藏的故事破碎般摊开在男主的眼前。而男主看似随性与无机却总会一再的出现,让女主终于开始活在与他人的联结之中,感受到自己身处在被爱之中,这份看似苍白的陪伴也最终化作了那份我愿意承接你生命里那些痛处的救赎。也终于女主在与自己最后的和解之际,遮住窗户许久的报纸被通通撕开,良久之后,黑暗里的沉寂在期待中见光四散。
2.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一部关于一位二战时期选择诗歌人生的魔幻主义诗人自传。因为太喜欢,看了两遍,搜索了很多次电影里所涉及到的诗词。看之前,其实是因为心情不好,随意在电视上找了一部海报还算顺眼,片名浪漫的免费电影打发时间。本来并不奢望这部电影能够疏解我内心的粘滞,但却幸运般的被里头的诗歌所治愈,我想我也是同样向往这样的生活吧。当感性的特质苏醒,即使在二战时期,我们所从属的命运依然会在不可知否的某处被他物唤醒。当主角在路上一把将母亲赠与的小提琴抛弃,流浪汉对他说的那句“赤裸的处女,会用炽热的蝴蝶,照亮你的路”便是他的启蒙之始。整部电影的魔幻演绎让我感到新奇,当主角的母亲在对话时,每句话都用歌剧的样式所唱出来时,其实我是深感不适的,也因此电影画面的真实感被逐渐削弱。而我想说,在这样的表达下,依然唤醒观者的情绪感受,我想这便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吧。所以当我将它推荐给朋友时,我提示到或许你把整个人的感觉沉浸进去,你会发现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是的,这部电影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就是“跟着感觉走”。在画面中,2d的建筑画报被用来表现20世纪生活场景的转场,在电影的开头,纸板人被用来替代人群的存在,我想导演在说,除了角色本身,其他皆是意象,请观众们尽情展开想象。
在电影故事中,亚历桑德罗出生于商贾之家,父亲是一位苛刻的商人,信奉金钱至上的他期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而他的母亲是一位传统女性,当战争炸弹在家里附近落下时,她所关心的却是用来讨好母亲的蛋糕将被损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亲对诗歌的歧视与母亲对孩子内心的毫不在乎,亚历桑德罗越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成长的压抑与迷惘。而他在希特勒的二战时期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做出一个决定,他想要成为一名诗人。将诗歌作为自己信仰的非凡勇气,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我依然所没有的坚定,又会想,我也并未有他那样的诗歌天赋,也许每个伟人背后的坚定,都需要天赋的支撑也未可知。故事总是充满戏剧性的,在电影中寻求人生的共鸣,似乎遍地是答案,却又遍地是虚幻的月光。虽如此,每次面对这样的剧情时刻,我却又总是感到被治愈与被安慰。
说回被吸引的电影画报,背着巨大白翅的男主被簇拥在身穿红色衣物的人潮之中,来自于电影中部时段,影像里,众人歌舞欢乐,男主旁观着这场狂欢,却又似想到什么,落寞地退场,在巷子的角落里,他偶遇一面镜子,当看着镜中白面天使模样的自己,我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他对镜中自己的恐惧与陌生,他发问道:“你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活着?”“我从未活过,我出生时已经死去”。面对这样的人生终极之问,也许每一位试图沉思生命的观者都会被莫名敲打到,或如主角一般在追问中感受到死亡存在的痛苦,与虚无的对抗,又或再次被提醒到我们终将会消失的现实。在追问之后,来自未来的白发诗人在时间穿梭中坐在曾经迷茫的自己身旁悄声对他说:
“衰老并不可耻,
你可以超脱万物,
你也可以超脱自我,
你会变成一只蝴蝶,
一种闪耀着纯粹的光芒的生命!”
这位衣着天使打扮却异常悲伤的诗人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我想,他的答案,是成为诗本身。
3.
因为之前群里许多看过的群友反应这部电影对他们的触动,便心里一直记着要去打卡,看到b站上有完整的资源,正好拉着男友一起看了。记忆里电影很长,节奏很慢,镜头视角,俯视与仰视交替,不同的情愫因此交织。虽节奏熬人,却也有许多收获。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位甘蔗种植民,带着儿女从破败不堪的贫民窟出门,开始一日的辛勤种植,期盼大丰收,却在满怀希望的劳作之际,被告知,地主已将土地卖与他人,其上的种植物全数作废。那样的绝望与无奈,夹杂着愤怒,与情绪的大片留白,却没有用常态的描述手法去展现,而是种植民对着一片的甘蔗物,向天呐喊,“”我被此处的表现手法所吸引,心内默默记分,回味此处的精彩,除去其他部分的优秀,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支撑起我四星的判断。因我知道这样的个体化情感向来很少被注意到。我们对于贫苦人民生活的描述,总是着墨于他们被动承受的一面与群体性的一面,却很少去看到他们内心同样拥有的满腔痛苦一样具有戏剧般的抒情色彩,我在此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平视。看着种植民一手火烧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一边拿出最后的积蓄告诉自己的儿女去放松一次,当儿女迟疑道是否真的可以如此奢侈,已经无法流泪的脸庞缓言回复到,明日会是新的春天,会有新的希望,你们可以放心去。这份残忍,我想每一位观者都会感知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共情吧。
第一次知道古巴之时,还是在国外与同学讨论到期末之后的旅游去处,有人说,他想去古巴,我这才知道了这个与我们有着类似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我也因此被唤起了去此地探索的兴趣。可惜这位同学最后去了以色列,而我去了意大利,我们都没有与古巴相遇。只记得关注的某位留学于英国的豆瓣用户,讲起过她去古巴的旅游经历,但种种细节,我却早已忘记。美国就像吸血鬼一般榨干这具奄奄一息的尸体,影片里的热血斗争与我们的先烈故事都有着相同的反抗内核。我想我们都需要这样一部电影去铭记曾经那些被压迫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