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上半年总结
查看话题 >怦然心动的手帐本(2022年上半年手帐复盘)
今天已是2022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了——早晨听“罗胖60秒”的《我们的个人课题呢?》才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听完之后,脑海中并没有出现“我的个人课题是什么?”这种想法,但是却不由自主地想给半年以来的手帐做一次复盘。真是必然的巧合。
记得阅读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系列书籍之一时,读到有人为了断舍离扔掉了过去积累的几十本手帐。我在佩服这位断舍离追随者的决心魄力之余,也有一点瑟瑟发抖:我的手帐也积累了几十本之多,如果不使用,是不是也该统统扔掉,该书柜腾出空间呢?
市面上出版的书籍中,无论是支持“扔书”还是“藏书”的观点都有,之于手帐的留存想必也有类似的争论。《唤醒创作力》一书中也提到过一位处于“创作瓶颈”的男子,虽然很有写作的兴趣,却止于将书写的日记本锁进抽屉。故事的后来,这名男子发现了处于“创作瓶颈”的原因,进而走出了瓶颈。但他有没有将日记本付之一炬,还是进行了创作整理,我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因为我目前没有将手帐付之一炬的打算,所以还是将手帐打开,让书写过的纸页见见光,透透气,无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怎样的发现,我也想改变手帐只是吃灰的命运。

这半年我写了近五本手帐:上面两本是从4月份开始使用的“晨间笔记”(见上一篇手帐博客的介绍),下面三本是日常手帐。记忆中,我并没有一年超过三本手帐的记录,哪怕过去用A6笔记本写手帐也没有。所以半年就写五本手帐真是爆表了。看来6月读16本书的原因也有迹可循。
我打算的“复盘”不过是将手帐翻来翻去而已,绝对没有系统化分析处理的意思。。发现“心动”的页面就拍个照,很快就发现了一些规律和心得。
年度复盘

去年12月底时,我对去年的生活经历,根据手帐和google日历上的记录进行了复盘。即,按照时间线列出了该月发生的大事,并进行“自我问答”。在复盘中,我发现了一些重复的主题。这些课题以无意识的姿态进入了我今年的生活和学习中,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针对人际沟通问题,我今年阅读了不少心理学书籍和文章,并进入了“内在探索”这个课题。
月历


上半年我坚持了手绘月历的习惯。对比不同时间的月历,我在月历上的记录由少变多,也是我用月历越用越“顺手”的表现。
正如我在一篇手帐博客中提到的那样:月历可以用来记录大事件和习惯打卡,比翻阅手帐内页更加省心直观。假如生活节奏变化了,我还会这么用心地记录吗?这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观察。
手绘

长期以来,我其实一直想将绘画纳入手帐的一部分。Ins和Pinterest上的手绘手帐也一直是我的心头好。但是自己实施起来难度却无穷大(看来也是“个人课题”之一)。

“鼹鼠皮”(moleskine)手帐本虽然备受创意人士推崇,但在我面前,却完全无法驾驭我喜欢的绘画彩笔。这算是我不在手帐上画画的客观理由。





创作型的绘画计划受阻,但因为明年搬家,所以,我对画家具和房间布局的兴趣依然不减。

再加上高晨间笔记的习惯,我也会将梦里出现的,印象深刻的场景随手画下。

偶尔梦到的室内场景当然也会画下来😆
记录

打开过去的手帐本,我才发现习惯的养成的确充满波折:我对晨间笔记的尝试其实从今年1月就开始了。但是写了几篇之后,我却暂停了两个月,3月下旬我才重新且正式地开始了“晨间笔记”的记录习惯。直到4月才购买了专用的晨间笔记本。
《唤醒创作力》一书中有人将“晨间笔记”誉为自己的“迷信”——不写晨间笔记就无法开展一天的工作。我虽然还不至于“疯狂”到为写晨间笔记5点钟就早起的地步,但写晨间笔记的确为我开启了长达两个半月的创意旅程。

针对晨间笔记,我也在过去根据《唤醒创作力》一书上的提示做过“复盘”。即,将“顿悟”和“行动计划”勾画出来。晨间笔记通常是意识流(想哪儿写哪儿)的写作,内容天马行空,随心所欲。通过勾画,可以找到当下的“个人课题”。

上图上方的“三件事笔记”模版(原名应该是“三分钟笔记术”)是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坚持至今的记录模式。上图下方的时间预算,是我在日程安排紧张时进行的手帐项目,有抚平焦虑,使自己安心专注工作之功效。

在去年和上半年的手帐中,我也试验过一边阅读外语杂志,一边将生词抄写到笔记本上的行动。后来发现,我几乎不会重新浏览单词进行背诵,哪怕做了重点标记也不会,所以日后改进为“直接买杂志,在杂志上进行标记”的习惯。不过,复盘时在手帐上看到自己抄写下来的句子还是会有心动的感觉。希望今后能继续抄写下去。
另外,在手帐上快速画下杂志里的插图,也比记录的单词或句子让我更容易地联想到文章的主题。这真是复盘时的意外发现!

过去我还会将书上的重点知识记录在手账上,现在也放弃了。虽然手帐上的读书笔记我觉得还是挺有用的,不过没有转化为习惯行动,说明记录的内容也只是“看上去很有用”而已吧?

在复盘时发现,今年阅读的重磅好书《福格行为模型》,原来我在去年就有所耳闻,当时还做了笔记。但是,开始执行“小习惯”却是自己今年读了原著中译本之后才有的行动。再次证明读原著的重要性。

半年以来,我已不在手帐上写读书笔记了,但还是会在社交媒体上输出,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书评。过去我曾有“一年读一百本书”的“壮举”,但后来却发现,因为不做笔记不写书评,读过的书很少能记得起来。所以,现在哪怕书评只有一句话我也会写下来。在社交网络上写书评,既方便自己查阅,又方便其他读者参考,何乐而不为呢?
剪贴

剪贴是我从日本手帐达人奥野宣之的手帐丛书里学到的“必杀技”之一。不过在手帐上进行剪贴也不完全总是有效。下面我也具体说明一下。

先说剪报吧。实用的生活类的报纸文章因为短小精悍,我会剪贴在手帐中。但实际上翻出来进行二次阅读的机会相当小。能大概想起来文章里的建议就算没浪费,至于建议的前因后果,我干嘛需要了解那么多呢?

旅行时收到的地图和宣传单也是我不会细看的剪贴内容。看到地图,联想起旅行时的快乐经历,这才是贴地图和传单的意义。

有时我也会打印粘贴网上的(工具/实用)小贴士和小灵感。前者几乎也和简报,只能是起到“提醒”的作用。不过这样大费周折,还不如制作电子书签方便呢!而且只要记下关键词,直接用谷歌搜索也够了吧!
但是,灵感还是值得记录一下的。网上的信息资源比现实中的商品更加玲琅满目,所以为什么是这条信息让人“心动”,而不是那一条呢?抓住灵感的尾巴,写下文字,用自己的心智好好研究一番,这也是创意的练习啊!

在项目进行中收到的访问者的名片我有时也会保留下来。一看到这些画面,就想起项目的有趣经历,和旅行一样,能够强化正面体验。

将购物车里的书单打印下来也许不是买书的正确程序,因为重新看到书单的自己,也许早已忘记了当时的心动。但是,假如看到过去的购书单,还有心动的感觉,那说明的确可以“剁手”。这招“延迟满足”的技巧,当然还可以用于双十一等各种购物场景。


除了手抄之外,有时在网上遇到的,让人心动的名言警句我也会打印并贴在手帐里。因为是半年内贴的,看到它们果然还是有心动的感觉啊!

活动传单本来是一次性的,但是假如有心动的感觉,也可以贴在手帐里。手帐上这一页贴的“童子军”活动我们其实已经错过了,但是因为的确很想尝试,于是事后又报了名,结果孩子非常喜欢。幸好当时将传单留在手帐里,提醒了自己去报名这件事啊!
虽然只是想让手帐“见光”而已,但在复盘中还是收获了不少喜悦,都是多亏自己过去做了心动的记录。
如此看来,我的“人生课题”里,的确可以加上“继续发现和记录让自己心动的事物”这一条啊!
愿大家也手帐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