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长沙,它就像我的恩妈!(城市记录44)
总得来讲:“还是过去的小吃比现在的好。”那么就让我细细回忆一下,我们80年代的长沙小吃似乎是这些:李公庙的糖油粑粑;坡子街的红梅冷饮、向群锅饺还有强民小吃;韭菜园的熊猫阿姨,东塘的新华楼削面和德园包点、南门口的邹记凉面、易家姜记和五娭毑臭干子以及蔡锷北路的常青汤圆和华南小吃。
其实我对华南小吃的记忆最为深刻,因为这一家人不但手艺了得,生意经更是厉害,爸爸叫叶锡表,不但去上海“进过修”,还是长沙最有名的南食店沙利文的糕点师;大女儿叫叶萍,一直守着蔡锷北路的这家老店“华南小吃”;二妹叫叶红,经商头脑很厉害,在春天百货后面开了“华南红小吃”,把五一商圈的上班族和柜姐们的中餐包了,主攻快餐小吃,他们店还有个很厉害的油货师傅,我2008年的时候跟着任老师采访过这家店,记忆里华南红小吃就有了洋气的咖喱饭、好吃饱肚的盖码饭,还有就是下午四点出锅的酥油饼,我现在回忆起那个画面都很感慨,四点钟这里就挤满了买酥油饼的人,柜姐们一买就是十几个,根本不顾后面排队排得要死的顾客,在一片骂娘声美滋滋地提着战胜品扬长而去,当然那酥油饼也是真的好呷,我再也没有在长沙呷到过那么好呷的酥油饼了;三弟叫叶虎,也跟着姐姐们学做生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三弟叶虎的店“华南虎小吃”曾开在人民路上,也就是湘雅附二这一块,有个中国银行,店似乎开在了旁边。
这么多年过去了,三弟没有开他的华南虎了,二妹据说在当年就在澳大利亚开了个华南红,生意很好,不知移没移民还是内退了,总之只有大姐叶萍一直默默地守着蔡锷北路的这家小店,为新老长沙人保留着这份古早味。
那么为什么讲是长沙的古早味咧,其一四十年没怎么涨价,别个的凉面卖到十块到一十二块,绿豆沙卖到五块一杯,她老人家还是三块钱一份的凉面,二块五一杯的绿豆沙;其二就是环境,今年才把门头稍微翻新了一下,里面的环境和四十年前一摸一样,手写的点单纸,挂在墙壁上的菜单,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却拥有着长沙众多老口子的捧场喜爱;其三味型依旧传统,凉面不加七七八八的配菜,用的是细凉面,而不是粗的碱面,吃起来清清澈澈的风味;去了皮的绿豆冰镇后,落口消融,消暑清爽。
1981年创办的小吃店,到2022年的今天已经有了41年的时间沉淀了,好呷的店要趁早吃,因为真怕一个转身它们就被时代发展抛弃在了街巷里,更愿这样的亲民接地气的宝藏小店能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将来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我的崽崽、我的孙孙:“喋,这家店就有点内子啦,是你娘老子/娭毑的青春记忆咧,那绿豆沙沁甜滴;那凉面生脆生脆滴;那酸梅汤就冰冰凉凉,鸡蛋葱花饼的猪油香好油润咧;比你们呷得奶茶洋快餐就韵味得多啦,走咯,带你克呷一下我们那时候的长沙味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