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期罗马观后感
读了两期国家人文历史讲罗马的《从城邦到霸主》《从凯撒到奥古都斯》,上部是说罗马的起源,从王政时期到共和国时期,下部是从共和国到帝国。上半部分罗马生机勃勃,虽然被人揍过,但是野蛮生长,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布匿战争,下部赢了迦太基后,罗马骄奢淫逸,共和国摇摇欲坠,各军头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凯撒及其继承人屋大维 ,变共和国为帝国。
在王政时期,罗马济济无名,内部平民阶级敢于反馈贵族统治,外部也会被其他民族欺凌。演进到共和国后,蒸蒸日上,统一意大利,特别是在地中海霸权中,赢了布匿战争,战后有人总结这次争斗,得出结论文化第一、制度第二、战略第三。罗马赢迦太基是胜在不屈不挠的文化上,其次是共和制度战胜了迦太基,最后才是战略上。看了战争过程,确实有点文化第一的感觉,特别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在意大利的所向披靡,打的罗马家家戴孝 户户披麻,就是这种情况下,罗马依然不屈服,动员最后一拨力量,抗衡汉尼拔,反而是迦太基的精英,对汉尼拔支持不足,明显是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的执政风格。到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就是赤裸裸的恃强凌弱了,匹夫无罪,怀玉其罪, 迦太基的富足而无充沛的武德,就只能被罗马宰割了。这种事情,好像跟当下的国际政治有的一比,千年来没什么变化。
赢了迦太基后,罗马版图扩大,财富增值,后续战争规模不断变大,给罗马自身也带来了影响。统治阶级不再崇尚俭朴,而是骄奢淫逸,底层平民纷纷破产,战争周期变长,军队逐渐走向私人化,代表平民利益的军事强人不断涌现。于是传统的政治规则,共和的底线,不断被破坏,到了凯撒及屋大维,完成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读这两期的时候,正好赶上最近国际局势的变化, 当下的国际霸主,也有新罗马之称。因此,在部分场景章节中,脑海中时不时有现实投射,总结一下。罗马在争霸途中,有拉丁同盟之说,就是罗马周围的部落、民族,以罗马为核心,一起共进退,这个像不像NATO?
另外,罗马的GDP是比不上迦太基的,但是罗马武德更充沛,特别是第三次,就是无理由的欺辱迦太基。所以一个国家GDP高,富足,不修武备,在当今西方强大的现在,很难不被惦记,打你不需要理由。当一个富足的国际倒下时候,罗马吃撑了自己。新罗马在1991年,也吃过一次对手跌倒的红利,大帝国的陨落,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鲸落效应。
修昔底德陷阱说明了,宽阔的爱琴海容不下两个希腊霸主。布匿战争说明了,广阔的地中海容不下两个霸主。那么辽阔的太平洋呢? 新罗马也读史书,按这个逻辑推演,我觉得他们是认为容不下的。而且大国竞争,文化第一,新罗马要是落败了,担心的更多是自己的文化不行了,制度不行了,这个对心理层面的打击估计更大,所以新罗马千方百计要扼杀挑战者,除了从失败者身上攫取财富外,文化层面是不是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