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信》
读完这本书,我用了几天的时间,里面的人物刻画生动,全篇围绕着哥哥武岛刚志犯了抢劫杀人罪入狱后弟弟的生活展开,故事引人深思,感慨颇多。父母的离世,让抚养弟弟,出钱让其读上大学的生活重担落在哥哥的肩上,但是过度的劳累让其腰部受伤,面临被搬运公司辞退的风险,腰伤和没文化让其找不到收入来源,无法支撑弟弟的梦想,走投无路的他,犯了入室盗窃杀人的罪证,弟弟也因此失去了生活的依靠,靠自己边打工边完成了毕业,期间靠老师推荐在朋友的饭店打工,后因一次同班同学带人来店里喝酒,将真相告知了店长,导致另谋出路。后来毕业后在废弃处理厂做废品分类的工作,机缘巧合结识了乐队,被乐队发掘了歌唱的天赋,终于发现了自己还有追求梦想的机会,但最终又因经济公司背景调查后默默退出了“宇宙光”乐队,选择完成函授学业,经过武岛直贵的努力,也顺利转入正规大学的教课,但是期间又在一次联谊上认识了富家人的独生女,开展了一段恋情,又也因哥哥入室杀人的事情败露而终止了恋情。之后与在废品处理厂认识的白石由实子(在那之后一直默默陪着武岛直贵,帮着回复哥哥的信件,帮其打包不平因哥哥的事情被发现而工作从电器商场的销售部转为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投诉信到社长处,得到人生的启发)结婚,搬到公司的住宿,也生了女儿,但是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因前同事将哥哥的事私传,导致小区对其一家实施了一定程度上的冷暴力,生活再次因哥哥的事受到影响,并且再一次的妻子女儿骑自行车被抢劫导致受伤入院,后续施暴者的父母来家里登门致歉,以及之后的数月后仍然寄明信片和东京的迪士尼乐园的门票事件,让武岛刚志受到了启发,与哥哥断了最后的一次信件联系和关系,并进行了登门拜访,并在得知了哥哥自从入狱后每月一直都在给受害者家属写信致歉和忏悔,并在读到最后一封信后,答应了寺尾的请求前往哥哥所在的千叶监狱作为志愿者开展演唱会,故事在弟弟武岛直贵登台后见到断了联系的几年后的消瘦憔悴依旧在台下的哥哥武岛刚志后结束。
不禁让人感触颇多,联想到最近轰动社会的唐山打人事件,热度依旧,全民关注,打人者是恶人,劣迹斑斑,可是其家人是无辜的,也有个女儿,但是互联网在进行着抨击,其家人的生活也和主人公武岛直贵一样,尤其女儿,她也将背负着父亲打人的污点,被亲戚朋友指指点点和远离,受尽互联网的恶语相向,正如作者表达的,这也是一种赎罪,是对被害者的赎罪,也是让施暴者知道,这不仅仅是他将受到制裁,他的家人也会受到牵连,尤其至亲之人,所以也是在警示众人,以后做违法的事情前,也请替自己的亲人想想。这是没办法的事,有些更是会影响伴其一生。
我们不禁会想,如果武岛刚志是我们,如果武岛直贵是我们,如果他们遇到亲戚朋友同事是我们,我们又会怎么做,这个问题让我们深思,让我们感叹人性的复杂
在此设想,如果我是武岛刚志,我觉得作者所描绘的哥哥形象是可怜的、敬佩的,为了弟弟而入狱,毁了自己的一生,之后也在忏悔,每个月给受害者家寄信件,也在积极的和唯一的亲人弟弟保持书信的往来,我觉得会这样做。如果我是群众,我也觉得作者最后说的很对,人们既不想扯上瓜葛,又不想表现的不道德,所以都是保持一种奇怪的相处模式和营造一种不适的氛围,保持着距离感,我想这是大多人所采取的举动,相较于极端的做法,你没办法站在制高点说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对无辜的人表示同情,但是事实上,我们都会畏而远之,与之避免产生关系,被带上标签,受到影响,人们总是害怕被孤立,害怕被群而攻之。如果我是武岛直贵,我在经历诸多事件后,也会埋怨,抱怨哥哥会拖自己的后腿,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但是也会和主人公一样不会恨哥哥,毕竟是为了自己读大学出学费才走上入室抢劫杀人的道路,都是因为自己,我有一点与主人公不太赞同的看法,虽然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妻女与哥哥断了书信的往来,但是哥哥以后从监狱出来后,没有什么技能,并且无依无靠没有积蓄,还有腰伤和案底,没有生存的技能,说到底还是断不开的联系,从主人公最后在结尾见到哥哥可以预见,还是选择接纳哥哥,换个地方,换个没人认识的地方,等这件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即便不住一起,也能在生活有个照应,一起选择一条赎罪的道路共同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