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W26 品味与作品
品味与作品
人无法想象自己认知之外的东西。无论我们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写一段程序,或者设计一台机器、做一个实验、展开一段对话,都是已有记忆、理解、认知的应用或延伸。
一般来说,人们想要主动创造的作品,起点都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作家往往写自己想看的书,开源软件往往源自开发者的个人需要。但是这种需要并不一定能被满足。
所有想要做些作品的人,都是因为有一定的品味,或者最少有一些创作冲动。但是创造者的品味和最终作品之间,有不小的差距。这个差距把人们分成了几类。
拿写文章来说吧。有些人会停留在「我想写东西」的阶段,但是没有行动;有些人会进一步,达到「偶尔一鼓作气写点东西觉得不好便放弃了」的阶段;有些人会再进一步,停在「能频繁写点东西但质量难以控制」的阶段;只有极少数人能最终达到「大量写东西同时质量不错」的阶段。最后一种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作家,而之前的几类,最多只能叫做爱好者。人们一般会止步于爱好者阶段,同时对内心渴望创造的小声音听而不闻,时不时遗憾一下。
但其实,一些作家在他们的书里给出了最核心的秘密,但是很少有人听从。斯蒂芬·金说写作就像砌墙,从别人的建筑上取得原材料。他说得对。
但是人们往往被吓怕了。人们出于自己的品味,对自己的作品太过挑剔;却没有意识到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长期大量的观摩和练习。我们的品味和判断力,就是在大量沉浸中获得的;而要把品味转成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当然也需要大量的练习。品味是我们开始创造作品的缘由,也是对自己作品失望的原因。但是,它也是能让我们提升作品质量的唯一驱动力。
不光是写文章。其他事情也是类似。当品味和创作能力不匹配时,先忘掉品味。
在足够的练习后,品味会满意的。
一天三次早上好
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说某位学术大家在可以重新工作后,每天说三次早上好。
记得那位老人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每天都当成三天来过,才能多做些工作。」所以,早上起床,早上好。午饭后休息一会儿,早上好。晚饭后散散步,早上好。
我发现这个思路对拖延很有效。每天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没有做完就等到明天同一时间再做;时间分成小块,有明确的截止时限,而不再连续。
连续从事一项任务,效率会逐渐降低;保留一点期待感,明天会更容易开始。
所以现在我也用类似方法,把上午、下午、晚上的时间安排不同的用途,和精力状况相适配。不放任「可以晚一点再做」的想法,因为下一块时间已有所属。按时吃饭,定时运动,不熬夜。
在每一块时间中,用番茄钟来帮助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心流的工作,番茄钟就定到 45 分钟;过于繁难或无聊的工作,则是 25 分钟。
规律带来习惯,习惯减小损耗,提升效率。
毕竟,万物都有定时啊。
诚如一本古籍所说: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死记硬背是有必要的
甚至不用稍微注意就能发现,知识付费大潮中,满天飞的是各种自称为「干货」的方法论。
然而它们却往往无法解决用户碰到的问题。这些方法论也许可以算是知识,但却不是全部。
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知识可以分成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可以通过记忆掌握的是事实性知识,需要理解才能掌握的是概念性知识,需要操作实践才能掌握的是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则建立在对自身的理解和反思基础之上。
除开元认知知识不论,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大概可以合称为方法性知识。可能因为搜索引擎的全能,也可能是人们天生不喜欢记忆,还可能是因为人们对抽象规则的崇拜,我们总强调方法性知识的重要。
就我的观察,千禧一代就已经习惯了只掌握方法性知识,寄希望于互联网随时获取事实性知识。
从经验中不断抽象出规则是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方式。但是,抽象得太高太多,会让我们容易忘记方法的边界,误以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忘了适用条件。边界和条件是建立在足够的事实性知识基础之上的。要想提升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掌握事实性知识才是基础。方法性知识像是内燃机,但是事实性知识是燃料。创新创意来自大量事实性知识的储备和它们之间的连接,这不是方法性知识能够取代的。
互联网可以成为我们的外脑,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在互联网上寻找事实性知识的线索;而这些线索本身,也是事实性知识。也就是说,我们最少要拥有对要解决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才行。这些只能是我们大脑的工作,而无法用互联网来替代。
然而时代变了。滑铁卢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埃文·瑞斯克(Evan Risko)说,科技正在影响我们记忆的内容.「你把需要记忆的东西存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上,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不会触发大脑中的认知能量去记忆它们,这样就导致人们记忆信息的能力被减弱了」。他把这一现象叫做「认知卸载」(Cognitive Offloading):「拍照的人将记忆里关于照片的内容卸载,交给照相机,节省了自己的脑部空间,让照相机代替大脑去记忆」。
大脑更倾向于记得路径,也善于把认为已经妥善保管的东西忘掉。解决办法是,把所有需要但是难以记住的东西放到一个外脑中保管,同时记得找到这些东西的线索。善用笔记工具,是今天这个时代的必备能力。
记忆线索也是记忆。基础性的死记硬背是完全必要的。理查德·费曼说:「如果没有对旧事物进行大量练习,你不太可能发现新事物。」学一个东西必须先有稳固的基础,先学会套路,才可能进行额外创造。基础不牢的话,创造无从谈起。
不可能三角
有不少不可能三角。如投资理财中的收益、风险、流动性,区块链中的可扩展性、去中心化、安全,金融中的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固定汇率,项目管理中的范围、成本、进度。找工作的时候我们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找爱人的时候想要对方英俊多金只爱我,生活中想要多吃少动不长肉,这些是近似不可能三角。
容易发现,所谓不可能三角,即三个条件无法同时达成。所以该如何取舍,如何选择?
这也是人们纠结的地方。但纠结是没有意义的。在不可能三角中,无论我们做何选择,想要得到点什么,就得失去些什么。
就像《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14] 海报上的那句话一样:「You don’t get to 500 million friends without making a few enemies.」
做选择的关键在于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觉得什么事情更重要。对于个人事务,个人的价值观就是这时候派用场的;而和其他人合作的时候,大家的价值观是否能够达成一致,就是更重要的选择基础。
纠结于不可能三角的想要又想要还想要,其实就是自己的价值观未定。
认识不到这一点,只能说明还太年轻。
脑子糊涂的人,没有明确自己价值观的人,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觉得都一样重要,所以当然无法做出选择。当然,年轻和脑子糊涂未必能画等号,但是我们容易发现,脑子糊涂的人往往一直处于年轻态,或者说巨婴状态。
巨婴以为整个世界予取予求,当然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一生愤怒,一生潦倒,也就是必然结果。
茨威格在《断头王后》 《断头王后》[15] 里写道:「那时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Newsletter
我开始写 Newsletter 了。内容是读书笔记,想法,以及提升脑力劳动效率——或者叫个人生产力——的建议,不定时更新。 订阅地址是 https://lifeplayer.zhubai.love/,邮箱或微信都可以订阅。或者点击「阅读原文」亦可。 欢迎给我写信:lifeplayer2000@gmail.com
猛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避免把真实生活玩成“生存模式” (2人喜欢)
- 我们用了太多抽象层次,未来看起来黯淡无光 (8人喜欢)
- 减少量化自我,增加决策反思 (4人喜欢)
- 要明白多少道理,才能过好一生——Gemini DeepResearch (2人喜欢)
- 发点牢骚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