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雍也篇第六㉕-㉖
㉕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㉖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有两件事情非常重要:一件事情叫做“博学于文”;另外一件事情“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叛离,叛离什么呢?叛离道。只要一个君子可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就不会叛离道。所以我们想要让自己合于道,其实也很简单,就这两件事情。
我们再来看这两件事情的重要性,“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何为“文”呢?我们说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称为文;我们学习的圣贤的文化,称之为文;我们听到的善知识,称之为文;我们学到的做人的道理,称之为文。这也只是“文”的概念,这也只是“文”的其中一部分。
我们小的时候学的数学、语文称之为文;我们学的诗词歌赋也是文;同样我们在工作当中学习了新的技能,这也是文的一部分。我们在家带孩子,如何做好一个母亲,如何做好家务,这也是文。所以文的概念很宽泛。“君子博学于文”,首先要想作为一个君子,要博学的,何为博?很广大、很多元化。
所以这句话给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我们这一生都要致力于如何去学习。我们参加工作的时候要,去努力地学习,提升自己,我们要学很多的生活技能。比如说我们要学习如何去开车;我们要学习如何去做家务;我们要学习如何处理好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以博学会让我们变得有智慧。
我们学习如何做饭,这是如何生活的智慧;我们去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这是人际关系上的智慧;我们去学习圣贤的文化,是告诉我们做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合于道的智慧;我们学习更好的工作技能,是告诉我们生存的智慧。所以一个君子这一生都要去博学,一生都要去学习的。
《论语》开篇就讲《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这一生都要通过不停地学习,让自己的内在开始变得喜乐。只有我们去学习,才能有更多的智慧,也才能喜乐。我们工作当中通过不断地学习,让自己变得游刃有余,我们才可能乐在其中。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对我们来讲是艰难的,是不会的,你又如何体会到那种喜乐和自在呢?
所以学习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变化的过程。比如说现在有很多人做着骗人的事情,他如何骗人的呢?他能骗到的又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受骗?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不了解,故而受骗。我们经常说:“我又被骗了。”如果你了解那件事情,如果你学习过,你懂得,又怎么会被骗呢?
这个时候我们来承接上一讲:“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我们为什么被欺骗,被愚弄?不就是因为不够博学,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博学于文”,让我们了解更多,增长了智慧,我们生活才能过得舒适,我们才有能力、有智慧去解决生活当中的烦恼。
那么第二件事情“约之以礼”,仁义道德非“礼”不成,什么意思?仁义道德都是要通过“礼”来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礼来约束自己,哪有所谓的仁义道德?我们“博学于文”是外在的。学到的是知识、学到的是智慧、学到的是做人的道理、学到的是生存的技能,但是只有外在还不够的。如果我们内在没有仁义道德,不懂得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样会背离道的。
我们去看身边的人,有很多高学历的人,不代表他做人做的成功;有很多学习了很多技能的人,不代表他是一个仁德之人;有很多人可以把《论语》背过,不代表他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所以“博学于文”是一个人外在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增长智慧,但是“约之以礼”是一个人内在的修为,和修养的体现。我们再讲回来什么叫做“礼”?我们刚才说了仁义道德,非礼不成。他要通过礼来呈现,但是礼的核心又是仁、义、道、德、信、诚等等,这一切正能量的词汇。我们说以礼来约束自己,当我们内在有仁的时候,内在有德的时候,还用约束自己吗?他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春秋那个时候讲周礼,“周礼”是用来做什么呢?是来约束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圣贤是不用约束的。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一个人从心所欲,没有任何不规矩的地方,礼又何在呢?
我们想象一下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内在是有仁德的时候,是讲诚信的时候,是不需要约束自己的,因为他自然而然。我讲出去的话,我一定要做得到,我做出来的行为一定要符合仁德。
所以看似约之以礼,其实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这个就好比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公司的规章制度,法律和规章制度是规定给那些容易犯错误的人。一个人内在他是积极向上的,他是很努力地去工作的,从来不迟到、不早退,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那制度于他而言就是无用的。法律也是一样的,我们不去触犯刑法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在是有道德修养的,所以不会触碰到底线。
所以我们刚开始是要约之以礼,要懂得时刻警醒自己的行为,我要去做这个事情,可是我所学的知识和智慧告诉我不能去做,那我就克己,去控制自己。当我们随着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增长智慧,我们内在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的时候,就不需要约束自己了,他是自然而然所达到的状态,这个时候就体现了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君子要做的就这两件事情,通过学习增长智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所以内外兼具的时候,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我们讲过文质彬彬,一样的道理,要有文,还要有质;要有内,还再有外。所以学习儒家文化的根本就在这里“内外兼修”,有很多人认为学儒家文化,是不是不能真实地做自己?不是的,那个是还没有理解到位。有人说学习儒家文化会不会学成书呆子?也不对的,那个也是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它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南子是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的时候去见了南子。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情,《史记》当中有明确的记载:“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四方之君子”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翻译过来:“南子派人去请孔子,对孔子讲了一番话。四方之君子,“四方”是形容词,不管哪里来到卫国的君子想要见寡君,就是想要见卫灵公,想与他做朋友,想与他相识,必见寡小君,就是必见我,我也很愿意见这样的君子。”讲了这样一段话。“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孔子是再三请辞的,也表达感谢,但是无法推脱,所以不得已而见之。
接下来《史记》当中又描述了孔夫子和南子见面的情形,“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孔子入门,北面稽首”,稽首:是跪地磕头之意。因为南子是主,卫灵公的夫人,那么孔子是拜的。接下来重点来了,“夫人自帷中再拜”,帷:就是那个帷幕、帷帘之后,她也是拜了孔子的。“环佩玉声璆然”是形容玉佩之声叮当作响。所以这句话同样是重点,是不是我们回礼的幅度比较大,佩戴的玉佩之声才会叮当作响?所以说明南子并不是坐在那里不动的,她是回了礼的,所以说才有了这样的描述。
我们通过这段描述可以看到,孔子去见南子是以礼相待的、是以礼相见、以礼相达的。我们讲完这段记载再来理解这句话,“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对于孔夫子见了南子这件事情,子路是非常不高兴的。我们学习《论语》学到这里,可以了解子路的性格了,他是非常直率的,我不高兴就是不高兴。那么子路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因为南子的名声非常不好,生性好淫,名声在外。所以他觉得老师去见南子这件事情,他是很不高兴的。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个矢,是发誓的意思,我们先来体会一下发誓的特点:第一是语言直白;第二是速度快。所以看看我们生活当中发誓是不是这样的?语言非常直接,讲这件事情并且速度很快。为何?不加思索,如果思索就说明现想的、现编的。这个时候孔子也和子路发誓着讲了下面这段话:“予所否者”,予:就是我;否:就是不合道、不合德、不合礼的事情。如果我真的做了什么不合道、不合礼的事情,“天厌之,天厌之!”就让老天来厌弃我吧,加重了这句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讲话如此的文雅,你看我们发誓怎么说:“天打五雷轰。”所以以后,我们再发誓的时候也文雅一点,如果我真的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天厌之!天厌之!”就让老天来厌弃我吧,你这么一说就不一样了。这句是玩笑。
我们接下来再讲,这句话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首先我们看到了孔子和子路之间的师生感情。因为孔夫子还要对他解释一下的,孔夫子去见南子这件事情,我们刚才讲过这样一个情形。并且在见完南子之后,孔子是讲了一句话的。
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说我们是不想见的、是不愿意见的,但是既然见了就要以礼相答。这句话我们要懂得去应用的,你看在生活当中,同样会有很多我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比如说朋友聚会本来是不想去的,但是出于无奈、面子上过不去,我们去见了。“见之礼答焉”,如果我们去见了,我们就要以礼相待。
比如说同事找我去做一个什么事情,本来我是不想去的,但是碍于颜面,可能我们去了,既然去了我们就要以礼相待、以礼相对。包括我们走亲访友都是一样的,可能我们本来不想去,但是只要去了,你就要以礼去相待,这是做人的准则,这是君子之风范。
那么第二点我们还要从中有所体悟,作为一个有君子之风的人,我们时刻约之以礼,只要无愧于心就好了,至于他人是否理解并没有那么重要。连孔子这样的圣人同样被人误解,何况我辈凡夫俗子。所以我们自己要是无愧于心的;我们自己是光明磊落的;我们自己是约之以礼的就可以了,至于别人是否理解,我们不必过度在意。如果我们过度在意的时候,就会让自己变得很痛苦,我们总会去奢求别人的理解。
所以这句话的重点我们再来思考,如果身边亲近的人误会了我们。例如子路,我们还是要去讲一下的,为何?因为那个情义在,至于其他人,只要我们约之以礼,问心无愧就好了。不相信你的人终究是不相信你的,误解你的人终究是误解你的,不必过度地去解释。我们堂堂正正地做好自己,真就是真,假就是假,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自然会浮出水面。
所以我们要坦坦荡荡地去做自己,“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一生都要去志于学。在工作当中我们也要不停地去学习,我们多去学习管理的技能,我们可能去学习尝试着销售,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不停地去学习,让自己更好地能去操持这个家。
我们把这两段综合起来讲,我们要“博学于文”,这个时候我们才不会被欺瞒和愚弄。我们再连结下一条来讲,我们自己要是约之以礼的,有了君子之风范,无愧于心,就可以从容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