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7.02小张音乐会出游

被安利了两年的小张老师,上周新书直播让我瞬间入坑,怎么会有人脑子里有这么多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想法!抱着“吃了一只蛋觉得不错,总想看看下蛋的母鸡长啥样”的好事者心态,发现碰巧天津有演出,遂进行了半年来第一次出京活动,并在演出前一天拐带上了室友翻翻,背着书包和饭团宛若春游。
现场真的跟听录音不一样。听唱片仿佛读书或者看复制版的画,是一种相对独立和个人的体验,而且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听音乐时的情境为其着色。(比如我2010年在华沙唱片店买的一张CD,因为大三写作业时听了太多遍,使得《夜曲》跟微分方程和复平面的画面粘连在了一起,仿佛subway和亚坤的味道之于考试周……对不起肖邦……)
大约从上半场舒伯特进行到半程起,小张老师新书中提到的“共鸣的场域”一词就想是多加了一个空间维度一般漂浮在我头脑和身体之外的某个地方,现场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琴和人一起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操纵着听者的感受和情绪。
上半场的舒伯特,我会时不时游离出来想到小张写在介绍语中的“坦白来说,今夜上半场的曲目,本不属于这样的大音乐厅”,脑中离散出现的安静画面之外,时而有一种猫爪子在挠心的感觉,和舞台的空旷、现场满压压的人头、后排小朋友踢椅背的轻微颤动形成了一种怪异的反差感。

第一排的位置,可能是离钢琴太近了,下半场李斯特进行过程中不时有胸腔要被炸裂的感觉,还能非常清楚地听到段落间隙中演奏者大喘气的声音,能看到脸上的汗以及演奏激动时脸颊的涨红,瞬间想起了St Teresa in Ecstasy……(翻翻说:为什么你的角度这么se qing?我:你年纪轻轻一个娃怎么跟腐朽的罗马教士一样!)

说起来,我和翻翻每次一起看演出,都会出一些幺蛾子。去年是彩虹合唱团的《星河旅馆》,出门前门锁(又)一次卡了,等开锁师傅的时候被群里众嘲“特稿记者,困在自家里”……后来一路打车+骑车二环狂飙,虽然没错过曲目,但没赶上宁姐姐的开场脱口秀。
今年我本来以为一切安排宽松妥当,没想到演出信息写的“约90分钟”,小张老师直接弹了两个半小时,以至于到达火车站的那一分钟,最后一班返京高铁开车了……于是发生了“文字编辑,困在天津卫”的荒诞故事,幸亏早上因为北京健康宝更新而连滚带爬下楼做了核酸……

找酒店的路上,翻翻大呼:“小张老师的文字能力太好了吧超过大部分专业作者了!”我悠悠地说:“第二志愿是作家的钢琴家都出书了,实习作家和翻译还在赶due……”
中午回到家时雨刚停,下水清醒一下,从梦境醒来,继续赶d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