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深读《元智慧》:插上智慧的翅膀,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我经常会把知识比作术,把智慧比作道,而道可以驾驭术。没有智慧的知识,对人来讲有时是一种负担,知识越多,负担越沉重,会把人困在其中。”吴军老师在新书《元智慧》里,把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一点儿也不会让你感到晦涩。

“我经常会把知识比作术,把智慧比作道,而道可以驾驭术。没有智慧的知识,对人来讲有时是一种负担,知识越多,负担越沉重,会把人困在其中。”吴军老师在新书《元智慧》里,把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一点儿也不会让你感到晦涩
你根本不需要过多联想“元智慧”是不是在炒作“元宇宙”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从吴军老师如何定义“元智慧”就可以消除你的疑问。他说,世界上的智慧有很多,任何人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最基本的智慧,也就是“元智慧”,看来,他把“元智慧”解释为一种通识性的智慧。
其实,从书中所传递出的旨趣,以及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我们就会了解到,吴军老师是希望大家能够在智慧的指导下付诸行动,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我们对吴军老师提出的“下班后的生活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速度”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的话,那么,对他提出的“不是学某个人,而是做对的事”可能多少会存疑?他以扎克伯格为例,很多人把他当做偶像,把他的缺点也硬说成优点。扎克伯克当初坑合伙人,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排挤竞争对手的做法当成“竞争经验”来学,这就很难复制成功。应该学的,是扎克伯格全球化的大视野等真正的优点。
吴军老师用六个章节的内容,分别从“以成年人的姿态面对社会、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人、系统性地自我提升、破局而出、相信个人的力量、保全自我是一切的基础”来展开他对“元智慧”进行解读。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吴军老师以对比的方式,把《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和《成长的边界》作者爱泼斯坦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前者强调专业主义,后者重视通才教育。
格拉德威尔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即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需要花1万小时专门练习。而爱泼斯坦强调培养通才的广度,他指出,学钢琴、打高尔夫球、编程序这些事情成功标准非常清晰,因此适合一万小时定律。另一类是规则不明确的事情,比如创业。
爱泼斯坦还提出,专业人士的判断未必更可靠,方向比毅力更重要,很多领域的成功都需要通才。
深读《元智慧》:插上智慧的翅膀,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对此,吴军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成为专才和成为通才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并行、相互补充的。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必须做一个选择,而选择的依据就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使我想起《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当你实现你的梦想的时候,关键并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你变成了什么样的人。”阅读吴军老师的《元智慧》,让我们插上智慧的翅膀,快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吧!

日记提到了1本图书
- 1本图书
“我经常会把知识比作术,把智慧比作道,而道可以驾驭术。没有智慧的知识,对人来讲有时是一种负担,知识越多,负担越沉重,会把人困在其中。”吴军老师在新书《元智慧》里,把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一点儿也不会让你感到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