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辅导丨宪法学习的方式、思维和跟班感受:重视文本,体系融贯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质量和专业答疑精准性,今年的全程班课堂中均有一到两名助教全程跟班学习,在授课师兄师姐的课堂上进一步做好课后答疑工作。本文为宪法助教师姐旁听宪法课堂的感受和笔记,请大家对照自己的讲义和笔记,看有无达到相应水平,并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一、宪法学习的方式、思维
(一)用宪法知识体系提纲挈领
1、宪法总论与法理学一一对应

将宪法学习安排在法理学学习之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学好法理学之后理解宪法会更加轻松,相同于用同一套体系嵌套了不同的知识。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法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宪法总论的融会贯通。
2、基本制度论紧抓政治制度的横纵向知识体系

随着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五位一体”写入《宪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的建设已从国家制度层面上升为了一种宪法表达。在宪法意义上,这五大文明的建设分别对应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制度五个层面的基本制度论。
其中政治制度是基本制度论的重中之重,其余四个制度则散落体现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部分。从横向的政权组织形式来看,要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作为人大制度前提的选举制度;从纵向的国家形式来看,要掌握单一制以及单一制之下的两种特色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曾有同学在专业问答中提问:基本制度何以成为宪法体系中的一部分?可见,该同学并且真正理解宪法知识体系的架构。知行的宪法学体系包括了总论、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以及国家机构四大部分。其中宪法学的“一体两翼”是指总论是宪法学的“一体”,基本权利与国家机构分别是“两翼”。而基本制度论则是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国家机构这“两翼”的制度背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以及国家机构性质地位、具体职权的设计都是在我国的“五位一体”基本制度之下进行构建的。
3、“基本权利七步法、三阶段”应对六大基本权利

用独具知行特色的“基本权利七步法”对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六大种类基本权利进行分析,能够做到完善、全面不遗漏。检验自己的基本权利章节是否学习扎实,可以通过看自己是否对任何一项基本权利都可以从这七步法的方面进行一个完善、严密的分析与论述。
其中,“三阶段分析”又尤为重要。在面对一个基本权利问题时,也要学会运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方式进行分析。首先看有可能涉及的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与保障方式,再对该事件的性质进行认定,最终得出该事件是否构成对基本权利的限制;如果结论是肯定的,再运用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对进行合宪性审查的分析。
4、“国家机构六要素”以职权为核心

同样独具知行特色的“国家机构六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在对一个国家机构进行教义学分析时尽可能地做到全面、完善。六要素中又以国家机构的“职权”为重中之重。根据“法无授权即禁止”的思路,宪法对于国家机构的职权设置也是宪法“规范公权”的理念要求。然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规范公权的目的是保障私权。对国家机构具体职权的设置,其终极目标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从机构职权设置和运行的角度避免公权力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蚀。
(二)运用“整体宪法观”分析宪法问题
宪法四大体系就像四个联动的齿轮,在思考每一个国家制度的时候,都应当是四大板块的联动,因此每个宪法中规定的制度必然是涉及四大板块。
如2022年的宪法真题为“结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谈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大的职能”,运用整体宪法观,我们能将该题目定位到“国家机构中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基本制度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如果把宪法四大部分割裂开来,就很容易导致只能答到国家机构部分的知识,遗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而丢失很多分数。
再如2020年宪法真题“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宪法文本的意义”,如果欠缺整体宪法观,那可能只会想到“生态制度”这一个基本制度中的内容,或者只会想到张翔老师文章中的“环境权”这一基本权利的内容。但如果运用整体宪法观,我们可以从宪法总论、基本制度、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甚至国家机构的角度都能搜寻到答案。
(三)宪法解释学的背景之下,常看《宪法》文本
在教义学的指导下,对于宪法问题的分析,我们首先应当回归《宪法》文本以及宪法性法律。我们发现,在同学们提出的很多宪法专业问答中,都存在这不查法条,盲目提问的现象,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每年的宪法课堂伊始,宪法师兄都会不遗余力地在开始讲授正式内容之前加入“宪法重点法条与规范分析”环节,师兄会带着大家把《宪法》文本从序言开始进行逐条的教义学分析。如果脱离宪法文本,很多问题将无从谈起。尤其以基本权利与国家机构两部分内容为典型,对基本权利的保障与限制应当严格依照《宪法》文本做出解释;国家机构享有哪些职权也只能通过《宪法》明文规定,法无授权即禁止。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养成随时翻阅宪法法条的好习惯,《宪法》法条在宪法学习结束、考研初试结束之后,也不应当再是一本崭新如初的工具书。
(四)区分“应然与实然”,把握问题本质
应然和实然存在矛盾,是在学习宪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情况。也许在刚开始学习宪法时,同学们不会产生这些疑问,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一旦忽视了“区分应然和实然”的思维,就很可能会陷入思维怪圈,将很多简单问题复杂化。
以2018年一道宪法真题为例,问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否可能违反宪法”。如果不带着这个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极有可能你的答案就会没有体系逻辑。因为我国合宪性审查的实定法依据包括《立法法》和其他宪法性法律中,都并未将“法律(狭义的)”纳入合宪性审查的对象,现行关于事先批准、备案审查以及要求审查建议审查的对象的法律规定中,都没有“法律”。因此,从实然层面说,“法律”就不是我国的合宪性审查的对象。但是,真题为何又这样发问呢?其实就是体现了“区分应然与实然的”宪法思维。命题老师当然知道按照实定法“法律”不是合宪性审查的对象,老师想问的其实就是“应然层面,法律是否可能成为合宪性审查的对象”。这也给我们启发,宪法上存在的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很有可能成为命题老师的命题角度。
二、宪法课程跟班感受
为了更好做好助教工作,做到助教问题解答与讲课师兄师姐所讲授的知识相一致、不矛盾,各位助教有时间都会跟班听课,全程参与授课过程。
本次跟班听课我有以下感受:
1、讲授内容较去年更为生动形象,能将较为远离生活的宪法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给同学们,便于理解与后期记忆。例如,宪法师兄在讲授“选举制度”一章时,引用了去年真实发生在北京某高校的一个鲜明个例,将同学们置身于每一个选举程序事内,把原本与现实生活较为疏离的选举制度讲解地生动形象。相信同学们对选举制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非常强调对《宪法》文本的重视。这一点在每一节宪法课堂上都会有所体现,开课时宪法师兄师姐都会提醒大家一定要把《宪法》放在手边,并且在讲授的过程中随时要求大家翻阅法条,在课堂上就帮助大家养成了这个回归法条、回归教义学的好习惯。课后,许多同学都会直接引用宪法法条来进行提问,虽然同学们检索法条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好的习惯一定会帮助大家养成好的宪法思维。
3、时常与同学们进行课堂互动,精准掌握同学们的知识弱点,对症下药。在课堂中,宪法师姐常常发问,给予同学时间思考并作答。在这个环节中,往往能够将同学们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直接暴露出来,然后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讲解来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4、留下课后思考或案例分析题,同学们上交后由助教进行批改,实现课上、课下的联动,实现知识获取与检验学习成果的联动。宪法师姐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分析基本权利典例,同时给同学们以思考题或教材上的典型案例分析要求大家课后进行自我查验,如,孟母堂案、齐玉苓案;同学们也会自行根据社会热点搜寻典型案例以进行宪法分析,如公开IP属地的宪法分析。课后,助教批改了很多同学自己写作的案例分析并作出点评,这种联动的方式使得同学们对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掌握的层次也更加深刻。
全程观察 全程观察丨前四周专业问答及回复情况:总体数量较多,刑法质量最高 全程观察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八位小班主任带班感想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