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差生文具多”
还记得《请回答1988》里面德善去自习的场景:将书包打开,拿出各种书籍资料,本子,好看的笔,尺子等,依次叠放整齐,正襟危坐,打开书和本子,开始学习,过了几分钟就开始摆弄自己的本子、书、尺子,然后过一会儿就睡着了...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场景,各种科技博主评测一波新出的手机,说摄影怎么怎么好,仿佛你买了就可以成为文艺的手机摄影一族,结果到手了也就是刷新闻看剧;各种文章安利电纸书如Kindle,文石,进行详细对比,然后你也在安利之下买了一个认为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买回来之后就开始吃灰了;还有Ipad,视频博主告诉你,有了Ipad,你就能认认真真的看文献,上网课,你就能考上研究生,考上公务员,结果是“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还有单反、吉他、耳机、键盘、自行车、滑板,一篇篇的文章将这些产品和一些理想化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似乎靠着这些设备,你就能和以前的自己有所不同,就能奋发图强,极度自律; 记得小时候我爸给我买的自行车,我骑的破破烂烂了还会到处耍,现在在骑行之前还在纠结到底买什么山地车划算;办了健身卡以为自己会练出健美的肌肉,结果每次都各种理由逃避。 但是当你买了这些东西之后,才发现大多时候都是在吃灰,或者好多功能根本都用不到;
生活中,我们好多人都是处于《差生文具多》的状态。
这还只是生活中,作为研究生,我也一度沉迷于各种学习方法技术贴,例如:我应该用费曼学习法学习,把一篇文献读懂了之后,可以再将其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给别人听,但是一遍要看文献,一边要赶进度,往往能够在组会不被老师骂就差不多了;纠结很久到底用什么编程语言处理数据,一会儿看见别人说MATLAB才是王道,绘图多么方便,矩阵运算多么快速,一会儿又有人告诉你,Python才是大势所趋,后来又有人提出,我们应该拥抱开源,用Octave吧!结果你出于好奇,对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用了好多好多的语言来写,然后还分析哪种方便;记笔记时,你也纠结到底使用专业的笔记软件如印象笔记,Onenote,或者用Ipad手写,或者用Markdown,还得搭配上思维导图,还需要有双向链接,你沉迷于体验各种软件方法,最后手里的笔记却没啥内容。
真正让你进步的,是你做了什么事,而不是用什么设备或者软件做出的。
当你真正要做那些可以创造价值、提升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这些事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你专注起来,需要你静下来,需要你的脑子进行深度思考,你不能用刷新闻、看短视频的心态来对待他,你的身体也可能不那么舒服,需要你早睡早起。
这时候请记住,你需要强迫自己去做事情,而不是在想什么方法做事情,什么设备做事情。
写这篇笔记希望自己能够清醒,踏踏实实的提升自己,而不是浮于表面,纠结于工具、设备和方法,当你在做这些犹豫的时候,别人已经走了很远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