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神偷,偷不去他的温柔
怀念,罗启锐。
窗外的蝉鸣一刻不停,伴随着热浪催促着每个人焦急的心境。明晃晃的阳光仿佛能穿透一切,哪怕放下帘幕也无济于事,只能任由缝隙间斑驳的金色提醒我们盛夏已经来临。
这个夏天,罗启锐走了。
无声无息,就仿佛他好像根本没有来过。
回顾罗启锐的电影,就像他与太太的爱情一样,似有若无,却铭心刻骨。不炫耀,不苛求,不浮华,慢条斯理之间有着淡淡的关爱。看他的作品,就像夏日时光躲在空调房里看一本页数不多却字字如金的小说。初看时没什么触动,细回味又无比感动。
他甚至更愿意站在太太张婉婷身后,用自己的笔触去辅助太太完成作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如此做法难免会让人觉得他“小家子气”,缺少男人该有的拼搏和进取态度。可他却毫不介意,继续着配合太太,相敬如宾,完成一系列创作。
《秋天的童话》里,发哥不再是风流倜傥的小马哥,红姑不再是风情妩媚的万人迷。漂泊异乡的两个旅人,在如此“俗气”的故事里摒弃了传统港片的纸醉金迷,用憨直的追求和不做修饰的笑容成就了1987年大银幕上最长情的眷恋。
海滩上,微风中,两个因缘际会错过又再次相逢的人,就那么傻傻笑着。身后没有霓虹闪烁,只有今天看来物是人非的感慨。所谓“秋天的童话”,或许就是彼此间无需多言,深情对望时的心有灵犀。
作为一部传记式电影,《七小福》由罗启锐亲自上阵。将赫赫有名的于家班“七小福”搬上银幕,不仅完成了洪金宝等人的夙愿,更以旧时的师徒关系,戏班生态反应出渐行渐远的香江岁月,世事沧桑。
京剧艺术的风光不再,做戏做人的道德回顾,《七小福》的回忆拼贴虽然看起来有诸多简陋之处,可贵在真实,表演细腻。洪金宝、林正英的每一次出场都伴随剧情节奏而变化,时代下艺术风格的落寞,对剧中人而言是无奈,对传统戏曲艺术更是悲哀。
身手敏捷的洪金宝,在《八两金》中化身改革开放回国探亲的移民。异乡的土地上苦熬苦业,回乡时则借来“八两金”好“衣锦还乡”。罗大佑的《船歌》,骑车追亲的汗水,新娘一袭红衣的土味,却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与伤感。
美国开的士,满嘴牢骚不过是生活的消遣。回乡遇故旧,心有触动生一阵阵涟漪。语病不断的英文,似有若无的情愫,回乡之路貌似平坦实则坎坷,除了跨洋跨海的人地两生,更有“浪子回头”的落叶之情。
影片中张艾嘉清澈的眼神与洪金宝的敦厚相得益彰,非商业电影的质朴借助男女之间的爱情最终汇聚于乡愁主题,弯弯绕绕下既见两情相悦的欲说还休,更有移民对故土无法言说的惆怅。身份随着不同区域情景而变化,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彼时的香港,是大陆人眼中最摩登时尚的存在。嬉笑怒骂,声色犬马,最是癫狂不过。罗导找来周润发、郑裕玲、刘嘉玲、毛舜筠等大咖,愣是折腾出一部充满浓浓土味的《我爱扭纹柴》。俗气的角色,土土的乡音,却怎么也嫌弃不起来,反让人觉得可爱至极。
《玻璃之城》讲述了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
后辈人对父母爱情的追忆,拼凑出一段令人惋惜,脆弱美好的过往。黎明与舒淇这两根“木头”,楞是在罗导和张导的调教下显得那么鲜活灵动。以至于时隔多年我仍能回忆起观看本片时那份执迷。明知玻璃易碎,彩云易散,可就是会让人牵肠挂肚。
“我希望你不会忘记 我们在一起每一天 都是那么开心,我都是那么爱你, 我也希望你记得 我们分开的日子,你不在我身边,我才是最爱你。”这种只有彼此才会明白的告白,让校园中每一次拥抱和亲吻都凝固成历史。20年的长情不会因时光消散,只会深入灵魂。
遗憾成就了美丽的故事,爱而不得的记忆永不会褪色。
《岁月神偷》,香港岁月的一座山。
这部让无数人边看边哭的作品,似乎已经成为罗导掌镜生涯的代名词。明明知道很苦,却让人倍感欣慰。明明知道很催泪,却忍不住反复去看,直到泣不成声。一直在“土味”里兜兜转转的罗导,终于用这样一部落地的电影完成了对港人生活岁月的致敬。
亲情、爱情、友情、时间这个窃贼总是悄无声息偷走我们的一切。在我们甜蜜时下手,趁我们悲伤时出手,在我们绝望时也绝不留手。
它是世间万物的操控者,又是人情冷暖的见证者,这样一个无声无息的“角色”没有抢走其他演员的风头,却倒逼每个角色经历生离死别,完成不同时间心绪变化与成长转变。
一步难,一步佳,做人总要信。这些仿佛被丢进故纸堆的“老话儿”严重背离了奋进中的时代潮流,与今时今日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世界就这么大,世上的事来来回回就那么多。昨天换个说法,明天换个术语,可最终还得回到起点,还会与那些过时的“老话儿”重逢。
2020年后的社会底层,哪个不像《岁月神偷》中抗击风球的夫妇俩,努力活着,咬牙撑着,面对疫情和经济下滑,强撑着给自己鼓劲,在对抗过每一阵风波后都能拼命挤出一点笑容。时代的洪流我们抵挡不住,但为了家庭我们都要坚持挺住。
正如豆瓣影评人“哀酱”所言:《岁月神偷》的真诚之处便在于,它收敛了悲戚,流露了笑意,始终在守候着一份淡淡的希冀。每一次艰难的背后,都有升斗小民不得已的豁达与坚持,人生在世,做人总要信。
罗启锐导演走了。
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很懂爱的男人。与妻子张婉婷的数度合作,基本都是藏于幕后全力支持。那份不在乎旁人眼光的淡然,诠释了《玻璃之城》令人羡慕的爱,以及《岁月神偷》中相敬如宾的扶持。
他的作品总能很自然把“爱”这一主题纯粹化,私人化。不炫耀,不修饰,不添加。船头尺不合身的西服,校园里港生载着韵文骑行,水族箱前进一和心上人的对视,每一段都是屏蔽了过度的物质追求,让角色的爱更纯粹更细腻。
他没有刻意渲染老港生活的清苦,却通过风球来袭、阶级差距、生老病死去还原曾经的生活细节。以笑中带泪的逆势而行带给我们生活的希望,阐述平凡生活的各种真理。以至于多年后我们回忆起罗导的电影,那些片段化记忆仍旧鲜活生动,历历在目。
在香港,拍戏不为钱,关注小人物,深耕本土情怀,只为拍出好电影,这份坚持就足以让我们感动。昔日港片的多元与精彩,有着罗导夫妇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细腻的情感,身后的人文关怀,罗导都做到了。
盛夏的蝉鸣不绝于耳,翻看罗导的作品马上就能感觉心境透彻明亮,躁动平息。这个温柔细腻的男人,仿佛有魔力一样,带给观众很高级的视觉与心理享受。时光荏苒,带走了他的过往,却偷不走他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