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行精舍

陸續理書上架。這才深切體會到“書似青山常亂疊”這句話看起來美遇到時才糟。不過也有一點好處。就是有些遺忘已久的書會重新躍入眼前。比如王獻唐先生的幾本集。王公亦是一位純粹而有趣的老書生。大半生精力都放在齊魯之地的文史考證圖籍考訂上。一九八〇年代齊魯書社出版過他的一系列單行著述。開本修長。版式獨特。深藍色的封面近似於線裝書的青布函套。配上墨筆題簽。簡潔而美好。內頁文字簡體直排。天地開寬。亦很覺美觀。
我先後買得《雙行精舍書跋輯存》。《顧黃書寮雜錄》。《雙行精舍校汪水雲集》三種。還有幾種講上古史和古文字的。自覺看不懂便沒有購存。進入兩千年後。青島出版社開始重印此系列且升級為精裝硬領。可惜開本闊大展玩反倒不甚方便。尤其買來一冊《海岳樓金石叢編》。厚如城磚。影印效果亦不佳。實在可惜。
把《雙行精舍書跋輯存》拿出來重讀。其中時有早已忘卻的舊時題記。彷彿穿越時空與當年的自己秉燭夜話。也是有趣。王先生的書跋。仍是走傳統路子。似於黃蕘圃。談版本之外時記感懷瑣事。而又正因爲這一點額外的東西。成就了此書跋體的文章之美。
此前寫過一點札記來說以黃蕘圃為典範的書跋之美。王先生的書跋也可納入其中:“黃蕘圃的文字我覺得值得放進古典散文史的源流中去細視一番。寫書目題跋的文字理論上說自然是客觀而刻板的。忠實記錄下版本行格款式便可以。然黃翁的文字偏不如此。可稱為有情趣不枯槁。筆下有情胸中有韻。且多寫書外之世風時運。書估店夥之情態音容。偶獲一書時之歡喜贊嘆。校書理書時之慨嘆寄托。凡此種種。皆使得一段冷冰冰硬梆梆之文體變化為生氣滿溢之極佳小品文。較之明清之際鋪天蓋地過於風雅的閒情美文。更少其翩然只只雲中鶴的惺惺作態。而更見清雋脫塵者。轉視坊間的各種明清小品選本似皆未納入若黃翁一類文字。不免微微憾之。倘能細加擇選。是可以自成面目而獨立諸家之林的。”

《周禮正義八十六卷》:曩寓西川。鼎丞先生載此書見惠。凡六十冊。由淪而蓉。而峨眉。而樂山。蓋幾費章矣。適允忱先生亦至。同遊樂山諸名勝。盤桓數日。二老分手去。余擬以一年力。細繹此書。未及卒業。轉赴巴渝。大病以來。更無心及此。舊蓄孫氏及書肆兩排印本。久已散佚。此書久置西川。度亦不存。客冬竟展轉運來。念允忱先生已作古人。贈書一老亦無由相與商量經義。昔之游。恍如隔世。念之增喟。辛卯二月十五日。病起書。時寓濟上鞍山下。獻唐。
雙行精舍稿本《宵幽古音考》題跋:夢游孤山。見梅花盛開。得‘春風吹放萬梅花’句。醒起足成之:不妨此處便移家。夢裏紅亭灑幔斜。九曲清溪欄十二。春風吹放萬梅花。丁卯十二月十五日記。
民國七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刻本《味水軒日記》題記:前哲日記。余篤喜此書文筆爾雅。清言霏玉。舊歲假讀一過。未能忘懷也。本日與仲釆訪老鶴。枚生。路過山東書局。糜四餅收一部。為吳興劉氏近刊。較嘯園刻本為多。當於夜闌燈灺時。細溫讀之。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獻唐漫筆。
舊鈔本《孫文定公南游記》題記》:“一月前曾見此書於南門里書肆。售者意似居奇。議價未遂。今日午後。忽興發為千佛之游。路過舊肆。損銀一番得之。持出城門。覓轎登山。風吹衣舉。且行且讀。既盡十數頁。已達寺中。周覽一過。坐千佛崖下少憩。洞泉飛響。時濺衣襟。剔視開皇石刻。已殘蝕不可辨識。向寺僧求拓本。僧以桂書歷山銘等見示。並無開皇石刻。再三詢之。又出無量壽佛隸書拓本。字逕二尺許。骨力開張。問得所在。橋夫導余往視。草蔓崎徑。荊棘怒發。雨後泥滑。攀援而上。衣服時為荊刺所掛。左手挾書。右手披拂。既抵石刻處。已汗出如雨。即坐石邊。展此書讀之。未及數頁。天風驟起。急合書下望。則方員數十里之濟城。如棋布星羅。盡在吾兩眸中矣。旋下山就道。捨轎登車。車中續續讀之。扺寓時已翻閱竣事。因念孫氏此記。由燕而魯。而蘇。而浙。而贛。而湘。而粵。而鄂。而豫。而晉。但一年之中足行萬餘里。余乃以數小時盡得其遊覽勝趣。此又文字之功用也。鄂。贛。蘇。杭。為吾夙游。書中所述。歷歷如溫舊夢。孫氏南游。計在康熙辛丑。古今名勝古蹟之變遷。亦可於書中得之。其言泰山二十九字。時尚在娘娘廟。今已移在東嶽廟內。徐宗乾跋言。得於玉女池中。知孫氏登岱之年。尚未陷入池內。其字亦較今存為多。惟所錄碑文。間有訛誤。不能斷定字數。至靈隱寺之諦輝。當時所尊為高僧者也。孫氏親見其說法。南田幼為諦輝蓄養。在寺中學畫。說法之時座下或有南田在內。聊發痴想。題此數行。時十九年八月十八日。在寓齋瑣窗下之夕照中。王獻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