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波追憶的是甚麼?
蒸汽波追憶的是甚麼?
今天又習慣性的點開一首蒸汽波,蒸汽波被寄托了對於資本主義的批評,其本體卻又自在的流淌在資本主義的血液當中,何其諷刺;除了批評以外,歐美一代年青人對於citypop為代表的日本流利文化的追憶,才是蒸汽波的初心所在‧這在選曲、MV元素上都不難看出。
雖然這兩種面向在一般討論蒸汽波的影片中都會有所提及,但我希望指出的是,兩者之間並非平行,而是聯動且互為表裡。蒸汽波的核心還是在於追憶,批評更像是追憶所驅動的一種情緒,畢竟人的習慣就是把不滿投射到黃金年代,從黃金時代的想像中得到寄託與填補。
因此,蒸汽波所提供的是一種場景,一種抽離於現實的場景,沒有比這種迷幻的音樂更適合的了。正是場景讓情感或你想呈現的某種價值變得純粹,我們所追憶看似是某些場景或回憶,但實際上是場景背後的情緒和你所希望的一些價值
這也是為何「煤氣波」等蒸汽波UP主,會利用外國美女、紀録片、老電視劇來當作蒸汽波的背景。因為蒸汽波並不完全綁定於昭和時代,它所傳遞的不修飾、純粹直觀的快樂,可以同樣指代到「異國/異域」、「純朴年代」。不過同理,這也是情境化、以至於純粹化後的想像,你不會想起那個古朴年代的髒亂臭,也不會想到你已經受不了前高清時代的畫質。
正如日常先生所說的,他的成功在於他在無時無刻都在思考他所關心的問題,或許我也應該努力讓我的胡思亂想和正經的討論扯上關係。
其實從古代而言,這種心態或許是最能被理解的,「三皇之治」、「三時說」、各種文明的黃金年代。遠方和切身的「歷史」其實是一體聯動的,不然不可謂歷史,或許只是一些印象、傳說。每個時代和人都有一個崇拜的「上古」和日漸墮落的「中古」、「近古」,他們所指代的對象都是遊移的。(可以參考廖宜方的《唐代歷史記憶》)
所以當代史學以於所有着迴避於經學為代表的史觀,其的區別或許在於,後者在重現一種純粹化的場景,來傳承某種價值和情緒。前者則對此不負甚麼責任,或他肩負了新時代的另一些責任,至於不對古代負責。因此佛教把某些事件、儀式附在某個歷史人物或有名君主身上時,或許也跟某種黃金年代的追憶與構建有關。
奇怪的是,這種心態似乎並沒有明顯的在兩僧傳中出現,或許是體例問題?或是當時中國佛教自身的歷史意識是以別的方式發生?
我好奇的是,每個時代的蒸汽波會是甚麼呢?
-
饭蔬饮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24 0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