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者
有段时间,她常常给我打电话,和我诉说她的种种不顺。譬如,她如何遭遇了渣男,以及她与她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等等。
我听完她的一番诉苦后,经常性地回应她:「你有试着从你自身去反思这些问题吗?你描述的这些不愉快,其实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你自己,你有尝试过去改变你的心态吗?」
直到她铿锵有力驳斥我:「你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为什么你就不能安慰我一下?为什么你总是像一台冰冷的仪器那样来剖析我?你说几句软话,说这不是我的错,都是他们错了,难道就这么困难吗?」
某个瞬间,我短路了几秒,回过神来,却又重拾冷静的口吻去帮她厘清那些无解的问题。我一直以为她想要的是解决思路,其实她只想我做一个「倾听者」。后来,她联系我的频率明显减少了。我想,或许在她心中,早已判定我为一个不合格的「倾听者」,因我未完全站在她的立场去看待那些问题,也从未去理解她当时的情绪。
我们对于「理解」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即我们倾向于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对方的处境,用自己的价值和道德准则去「指点」对方的人生,似乎这样才显得我们是真正理解到了对方的意思。甚至乎,我们把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出意义作为彼此「有效沟通」的唯一指标,完全忽略了沟通者在情感层面的需求。人类啊,为什么个个都如此自以为是,喜欢把自己比作他人的「上帝之手」,以为自己的这套哲学可以拯救对方于水火。
我们试着把人比作是不同的「课题」,尽管每个人的课题都不尽相同,我们仍然可以在彼此身上找到诸多共性。这些共性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和情感,需要足够的聆听与陪伴方能触及。当我们冀望自己去理解或被理解,实际上便是渴望双方达至「共情」的状态,而这必然要求有一方去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我们都知晓对方解答不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课题,但我们都渴望自己被听到,是真正地被对方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