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寓意解释:感知仁人美事,不要用“我认出她来了”的态度,要用“我想/我能/我在与她共鸣”的态度。前者像是“撸猫的我也很可爱”,像是“别人都不知道她好,知道她好的我就好”——这不是成熟的人应有的态度。应当选用与善好内在连贯的态度感知善好,不断割断、洗净那些与善好相龃龉的态度。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人皆熟读此文,可与哈曼OOO“审美为哲学之始”相呼应。哈曼主张一切事物皆有唯审美可以把握的内向性,用“诸法无我”来戏仿的话,就是“万物有我”。苏轼“必得成竹于胸中”,与托克维尔“要去注意主题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即,要去注意那个真正的他”,和爱因斯坦“如果我和光并排跑会发生什么?”,有相近处——想象对象的“内在生命”。
对文与可的墨竹,苏轼说自己知其意,得其法,唯“操之不熟,心手不应”,故不能。而世间有大成绩的运动员、学者、艺术家、庖丁轮扁,盖皆备之,小试之,作数尺竹一幅,千仞势。
2
历史哲学(评论克拉考尔,分析托克维尔,翻译特里斯坦·加西亚)
俄罗斯文学(曼德尔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与曼德尔施塔姆诗选,安年斯基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