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余秀华
女诗人余秀华最近被家暴了,我一点都不意外。不是因为我猜到了她会遭遇家暴,而是,我觉得普天之下,青天白日会发生的事,都有可能发生。
但是我仍然打心眼里难过,为同为女性,为感同身受过的心碎和失望而难过。
如果我们是生活在同一片海洋里的鱼,一张网丢下来,会不会被捕住,其实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只是人的运气有差异,人的渴求度有差异,人接触的社会面有差异,人的资源调动能力有差异。其实我们都在受伤的关系网之中。
恰好余秀华是个能量巨大的人,又是个极度单纯又恋爱脑的女人,她被利用的概率就比普通人高得多。而且她是心甘情愿被人利用的。
她曾说关系的本质,任何两性关系的本质就是有所图,哪怕门当户对的两个青年男女,也是有所图的。
她还说,如果说你一无所有,你没有东西被别人惦记企图,那你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我真是没想到,一个把自己活成榜样的女诗人,爱情观居然这么庸俗。
而且特别多的网友在那捧臭脚说,通透、成熟。
我要说,通透个屁,成熟个屌。
一个公众人物发言,还是要讲究点社会责任,尤其是面对社会大众。如果不能号召出人向往好的一面,还不如不说话。
不过好在女诗人从来不把庸俗写进诗里。所以诗人余秀华,她是把庸俗留给了生活,把理想奉献给了诗歌。
有人说,女诗人是把生命的体验供养给了诗歌。我说,她是把绝望丢给了生活。
听听,多绝望——两性关系的本质是有所图。
言下之意,想得到别人的爱,我们必须得有资本去交换,或者美貌、或者金钱、或者社会地位。你总得有什么,别人才会来爱你。
余秀华很知道自己有什么,她有名气,有身份,有地位,有天赋,有才华。她说这句话是有依凭的。
换句话说,她在说她自己有别人图的东西。她在说她心甘情愿地被物化为对别人的利用价值。
那么我就想问问诗人余秀华,在成名之前怎么看待自己?觉得自己值得被人爱吗?
按照余秀华的思路,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就不配得到爱,也不配做人。
可是人活一世,从来都是一无所有的啊,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借来的,暂时的,说没就没了。哪怕是天赋和才华,也有消失的一天,最典型的例子不就是海明威吗?
但即便我们认同了爱情交换论的说法,仔细想想,这不对吧。如果连爱情都有所图,还有什么人际关系可以例外的?
如果是这样,这个社会该多功利和可悲,我们还敢向往点纯粹的东西吗?
有的人围观余秀华,抱着好感,觉得她是个了不起的人。有的人围观余秀华,抱着猎奇,觉得脑瘫诗人做什么都新鲜。
无论怎么看待她,那是他人的自由。但是我要提醒人们,别忘了余秀华是个残疾人。她有残疾人的伤痛和自卑,而且这是一个受过很多很多伤和吃过很多很多苦的残疾女人。
提醒大家别忘了她是残疾人,不是号召大家去歧视她,而是她的残缺比普通人多一分,那么她的痛苦就比别人多一分,她的反抗也比别人多一分。我们得承认,普通人无法理解一个残疾女诗人的伤痛。
余秀华是个天真又纯粹的人,但是她难以避免作为一个残疾人的自卑情节,她把伤痛打造为一种强大。当有一天真的可以振翅飞翔了,她兴冲冲地向人告知,爱情就是有所图啊,瞧啊,我现在能飞了。
这不就是一种经典的自卑心理模式吗?以前我可能不配,现在我配了,你们瞧瞧我呀。
余秀华的言论戳中了很多人的自卑情结,而且很符合这个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面,所以得到广大网友热烈一致的追捧。
但实际上这话的本质仍然是在说,我不配。
考虑到这是一位女诗人说的话,我表示遗憾和心疼。
不知道余秀华读不读书,她是天赋型诗人,老天爷赏饭吃的天选之子。但是一个诗人要持续创作必须读书。但凡读过几本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理想爱情的模样。
有的作家甚至直接把理想的样子描写给你。我理想中爱情就是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的样子。
短篇讲的是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都有各自珍贵的一样宝物。妻子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丈夫有祖传的一块金表。为了给彼此送一件像样的圣诞节礼物,妻子卖掉了头发给丈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丈夫卖掉了表给妻子买了一把镶珠宝的梳子。
两个人舍弃了宝物买来的礼物,结果因为彼此的牺牲都成了无用之物,但谁又能说,这对夫妻的生活毫无希望呢。恰恰相反,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
如果按照爱情交换论的说法。这对夫妻大可不必费此周章,妻子和丈夫直接做交换就好了,得到的结果和那对自愿牺牲的夫妻一样,无非每人得一样无用之物。
但是两对夫妻关系流动的方向完全不一样。前者是一种滋养,后者是一种消耗。交换换不来爱情,但是愿意为爱人牺牲的奉献精神,可以让爱变得越来越坚固。
现代人不想谈爱情,只想占便宜,我图你一点,你图我一点,到哪一天我图的东西,你给不了我了,散了吧。
一场撕逼,一场喧嚣,一场伤害。
人和人的相处很难,相爱人的相处更难,因为那份爱来就是抱着更多的目的和期待。准确来说,那都不算爱,人们爱的是自己的期待吧,当期待落空,终成伤害。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理想化。对,我是很理想,我理想化的原因是因为,图来图去的爱情更容易受伤。而且既然要做梦,就做足够美好的梦,一个有残缺的梦还渴望它干嘛。
为什么诗人余秀华不去期待真正美好的爱情呢?她不懂吗?这么聪明勇敢的女性,为什么只敢期待二流的爱情?
因为她认为自己不配啊。她不敢做最美好的梦,因为她觉得自己够不上,非得交换点什么才心安。
交换论爱情观背后,实际上是她对理想爱情的绝望,她不敢做梦,只能退而求其次。
有时候人为了尽快得到一样东西,不得不做出妥协。这种妥协契诃夫称之为“奴性”,契诃夫一生都在为唤醒人的自尊而写作。
可是有时候明明意识很清醒,许多人依然自愿主动地选择丧失做人的资格,因为被人爱的感觉太好了。为了那种感觉,到了甘愿被物化的地步。一个以爱为源泉的诗人,更拒绝不了。
余秀华啊,一个跪下来去爱,站起来写诗的女人,我为她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