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和寺
*补7月4日的日志*
塔尔寺在离西宁三十公里左右的地方,为了避开旅行团和人潮,决定一大早出发。清晨的温度只有十七度,我穿上了厚外套,出门才发现,好像有点太夸张。坐上了一辆晃晃悠悠的公交车,盯着车窗外城市的街景,车子开到郊区的时候,我无法控制地睡着了。
到达塔尔寺的时候,发现虽然一大早就出门了,却还是有人比我们更勤奋,景区游人如织。天空中有厚厚的云层,我的外套脱了又穿,脱了又穿。塔尔寺入口处有八个标志性的白塔,轰轰烈烈地排成一排,仔细看底部形状又不尽相同,装饰着繁复的经文。读了资料,说白塔名为八宝如意塔,代表佛祖释迦牟尼的八大功德。将功德具象化成为一座座白塔,真是有趣的表达。
塔尔寺坐落在莲花山上,实际上是一大片藏式的建筑群,包含了寺庙、佛殿、经堂、图书馆、僧人起居的各种场所。我很喜欢大经堂,宏伟的大殿之中,地上整齐排列着一排排的坐垫,可以容纳几千个人,只是无缘见识讲经颂佛的宏大场景。大厅上方装饰着极尽美丽繁复的壁画和唐卡,四周围绕着陈列经书的高柜,里面的经书被精致的刺绣所包裹,简直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参观的时候,一位身穿红袍的僧人打开了经书下方的储藏柜,在我们目瞪口呆的注视下,拿出里面存放着的大桶青稞。看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被好好安放着。
对藏传佛教实在缺乏了解,我花了好多时间偷偷观察僧人。有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认真吟诵经文。有的在大殿中忙里忙外,擦拭陈放贡品的碗,整理酥油灯。有的负责监督游人不要拍照和跨越栏杆。也有人坐在昏暗的大殿中,迷迷糊糊快要睡着,只能狠狠揉脑袋上的短发,试图让自己清醒。甚至遇到一群僧人,正围在一起进行唐卡的绘画。他们每人都手持一个装满颜料的铜“笔”,不停敲击笔的侧面,让粉末状的颜料落下,填满指定的位置。唐卡的花纹复杂,颜色眼花缭乱,而僧人们相互配合默契,敲击铜笔的声音不绝于耳。
除了壁画和唐卡,塔尔寺的酥油花也很独特。酥油花是以酥油为材料制作的雕塑,因为藏传佛教的贡品中有花朵,而很多寒冷的地方,并不是四季都能采摘到鲜花,所以人们用酥油做成的花朵替代。后来工艺逐渐发展,可以制作佛像、人物和各种动物、植物。酥油是牦牛奶做的黄油,在藏区总是能闻到带着奶香的酥油味道。小时候去松赞林寺,因为缺氧,差点被酥油灯的味道熏晕倒。我听到酥油花,其实是很害怕的。结果塔尔寺展示的酥油花作品精美至极,人物栩栩如生,很难想象它们是用容易融化的酥油做成。展柜的下层有些掉落的酥油花朵,夏老师问我是故意布置的吗,我摇摇头,说不要问。大概是夏天的温度,融化了一部分花朵吧,倒也和自然中落花成泥的规律相符合。
主要的大殿门口,都有磕长头的人。有一只寺庙猫咪,灵巧地从他们身下穿过,走到院子里,伸了一个巨大的懒腰。这是一只脏兮兮的奶牛猫,看我走过去,就绕着我转圈,用尾巴扫我的小腿,拼命撒娇。我挠了挠它的下巴,又摸了摸背,摸到了嶙峋的肋骨,看来小猫咪的伙食不太好,可惜我没有可以给它的食物。寺里的猫挺多的,都大摇大摆地巡视屋顶和院落,完全不怕人。
中午的时候,坐在白色的珍珠梅下吃饭,花正开得绚烂。天晴朗起来,整个寺庙的色彩都不一样了,金顶和法轮在蓝天的背景下闪闪发光,绿色琉璃瓦的屋顶,砖红色的墙,彩色的经幡随风飞舞,配色美到让人目不转睛,顿时就懂了唐卡里面那些艳丽色彩的来自何方。
参观完毕之后,坐车迷迷糊糊地晃回西宁市区。看了南禅寺,被一场大雨所困。晚上回到房间,读了塔尔寺的历史和故事。门口的白塔是先建造的,尔后才有的寺,所以名为塔尔寺,真是合情合理的起名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