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看透的,是体制内外不同的职场逻辑
我是陶先先
最近接到一个读者的咨询,作为难得的即将顺利入职的大学毕业生,他对职场认识的学生思维,让我也想起了很多年前的自己。
回忆的目的在于总结。我们同一届进入公司、同样学历、同样岗位的这群人,最高的现在已经做了集团领导的贴身秘书,最差的还在基层打拼、一官半职都没混上。我属于中不溜的那种。
我中不溜的主要原因是,职场道路基本是自己摸索的,没有人相对准确地告诉我这条路怎样走。我只好不停地尝试,过程中有正确、有错误、有迷茫、有被PUA、有无奈、有不断的坚持。
现在看,我走了不少弯路,这些弯路都是当年的我以为非常正确的选择。对了,不要相信“走了弯路也没关系,迟早能抵达”的话。
走了弯路就意味着在同年龄同条件的竞争者中,你已经失去优势,不是走了弯路没有关系,更多地可能是“一步差,步步差。”
特别是在现在强调“干部年轻化的当下”。为了向上级显示自己对年轻干部的重点培养,很多单位都主动设置了一定比例,比如“30岁以下科级干部人数”“35岁以下处级干部人数”等等。
为了完成自定目标,快速提拔是客观存在的。
现实有时候就是这样魔幻。本来你还是他的正科领导,眨眨眼的功夫,他已经跟你平起平坐甚至还要再高一级。
而影响能否被作为年轻干部提拔的基本条件是两个:一是干部,即至少先成为副科;二是年轻,即成为副科的时间越早越好。
这就是绝大多数年轻干部成功上位的实际情况。决定他能否上位的,更多的是他的年龄和基本条件,是阴差阳错的运气,而不是能力有多强、加班有拼等等。
认清不同情况的职场逻辑,就是找在迷宫中前行的地图。太多人只是埋头于在迷宫中探索,以为在某个关卡做出极大贡献能够怎样怎样,其实很多时候是自我幻想、自我感动,走迷宫比的是谁能按照规律路径走的快,而不是做的多。
回到我们的标题。体制内外的职场逻辑有何不同。
体制内求位、体制外求财。这是最为核心的。
如果你在体制内,奋斗N年爬到某个位置,想发财,每次揣回兜里,你都是给自己埋雷。饭可以吃、茶可以喝、不是特别贵重的东西可以拿,但是钱不能收,更不能在自己的负责领域搞钱。
否则的话,埋的雷太多,被引爆是迟早的事情。那些围着你团团转的下游公司,你跟他谈业务的时候,他跟你谈感情;你跟他谈感情的时候,他跟你谈分成;
他永远想牵你走,你只要敢张口谈分成,那你就成为了对方到手的猎物,你做事情就是在为了自己做,反而是他给你提供了合适的渠道,是你需要感谢他;对于后续的合作,你只要有那么一两次不满足他的要求,后面你的口碑、声誉、甚至岗位就会岌岌可危。
在同下游公司接触的时候,获得性价比最高的,永远是他们。你别看他跑来跑去、低头哈腰,好像地位很低,可他随时可以抽身而去,但是你不行,你是体制内的一员。
所以体制内,以求位为核心。求位看似是为了更大的权力,但本质上是为了更大的保障。
因为同样是厅局级,上级领导欣赏不同、分管范围不同、自身工作能力不同等等,都会影响你的权力。而且,权力像流水,是握不住的,不断在流转的。
反而是保障,工资上了更高的台阶、人脉有了充分扩展、各项保障有了更好的满足等等,这些是自己的。对了,如果你在交换社会人脉资源这方面有所赢利,倒是可以补贴下家用。
体制内,想求位,就要看清楚到底谁是这个职场中的布局者。一般来说,都是一把手。单位副职只是分管和建议,民主集中决策体现在一把手那里。而我们入职参加工作最早几年、接触最多的,各类部门长,反而仅仅是大头兵。
那么体制外呢?体制外以求财为主。
最近日子过得最难的,是那些最近一两年从体制内(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等单位,学习编程、计算机等技术,跳槽到民营单位、各种大厂中的人。
本以为是乘坐上了时代的列车,没想到是末班车。
没有了体制内的庇护,但在大厂通常也刚刚起步,技术也不很成熟或者领先,也没有形成自己有效的人脉网络。能让自己继续留在大厂的,更多靠加班,用加班来代表自己的价值。
相对体制内,体制外收入方面下限更低、上限更高,就是你可能一个月只能拿2000块,也可能一个月能拿5万块。决定你发展和收入的,不再是各种各样的领导,而是你的综合实力。
体制内的实力很难明确估算,绝大多数的岗位都有标准的操作流程,你要做的不是创新,而是合规。
太多的岗位只要普通本科都可以胜任,单纯的工作根本无法分层,所以大家才把学历高低、人脉多少、领导肯定等引入了竞争圈。
而体制外就简单很多。
决定你收入的是你的综合实力,体现你综合实力的就是明确带数字的标准。
如果你是销售,你的实力就是成交量;如果你是设计师,你的实力就是出稿量;如果你是产品经理,你的实力就是对竞品的准确分析,对自己产品的不断迭代;
体制外,总有一个标准在那里,让你知道要做什么,知道向哪个方向去努力。
同时,在体制外,你要随时关注行业的变化、自己的发展,可以应时顺势,从在同一行业做同一岗位,到从同一行业做不同岗位,再到从不同行业做不同岗位。
所有的这些,限制你的、决定你的,更多的是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那到底体制内外,哪个好,哪个坏?那就是后面找机会再聊的了。当前,不管在什么样的职场,减少自我干扰,才能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