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农法的一点见闻
本科学农的经历对我的一点教育是,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处理农事,因此我也更希望亲近自然些,多做观察。在豆瓣上注意到有关自然农法的内容后,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适合个体尝试的方法,所求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减少外力干预。以后有机会自己也会做做,于是保持着关注。
今天在安吉参观白茶产业,其中一家的老板也认为自然农法对于茶叶种植来说很重要。背景在于,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安吉白茶土壤一直处于向外输出养分的状态,土壤退化的问题开始显露,最直观的体现是:白茶没有以前好喝了。
(插一句,白茶确实好喝,比起绿茶是没有涩味的。不过我没有到品茶专家的水平,是喝不出细节上的差异的。)
于是他开始尝试以回归自然的方式种植:还田、以有机肥代替化肥、有选择地保留、培育一些共生草等。他也有提到和浙大茶学等科研机构的一些合作:这个过程里,科研助力也是很好的,比如茶草共生,需要注意茶树生长节点与共生草的生长期,还是有一定讲究的。
相比今天参观的之前几家茶户,可以看出,老板本人还是懂行的,能够认识到茶园生态系统中茶、土壤、微生物等要素间的生态关系。我自己也是挺开心的,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自然农法的实践;也结合之前的课程问了俩问题,了解了一下现代技术在茶园的应用。
老板其实对自然农法的市场状况还是有清晰认知的。听他的描述,他有情怀(也有可能是比较会侃,能侃对,侃到我心里去了),想认真地种茶;但他也知道,自然农法还是精致方向,受众较小,不适合大众消费。他提到,大众对自然农法产品的价格较难接受。他直白地说:大家觉得这种产品贵,那其实是理念不合,所以我们也不用多谈,您找别家。
这段话,加之他比较能侃的风格,使我们团队里有些同学觉得他有夸大之嫌。我在这里妄加评论几句。价格高,普通消费者确实无法接受;如果还要被商户这样指点两句,显得自己没有品味,更加不能接受了。这是人之常情,而且普通消费者不种东西,也没空思考产品背后的环境保护(自嘲一下:土壤?还有研究这个的?),了解不到背后的逻辑,自然难以共情。于是造成这种情况:只有付得起,愿意追求极致口感的消费者(往往是钱多的主儿),才吃这一套;而这种人不是市场主力,需求不高,供给自然高不到哪里去。从供给侧来说,自然农法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精耕细作,成本要求不低,规模化并非易事。如果不好做,受众也不好找,很少人愿意做这个:没钱的时候要情怀干嘛,要环境干嘛。
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更多人能够认识到自然农法背后的逻辑。商户可能觉得并非受众,也懒得花精力科普,我奢侈品也是你平民百姓买的?商户和消费者各有立场,我的愿望是,各方能够持更为环境友好型的观点,意识到价格背后的事儿。不买也没关系,以环境绑架普通人花大钱是舍本逐末,做事也讲个循序渐进,先立后破。自然农法的逻辑在于,人为的干预超过了土壤,以至环境的调节、承载能力,于是我们要减少干预,借自然规律促进种植。如果能够认识到自然农法这个逻辑,以小见大,就能明白我们种植业与农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大规模生产当然不是问题,饭碗必须捧在自己手上(这两年我在衢州就已经看到很多新开的水田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采取更为可持续的方式,避免为了现在的饭碗而砸了以后的。自然农法提供了一种精致的解法,但显然不适合普罗大众,我们还需要发掘更多适合广大百姓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