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教育
查看话题 >恋爱十日谈 | 第二日: 如何确定对方是合适恋爱的人
在确认对方是否为适合谈恋爱的人之前,我们先要足够的了解自己。如果不能了解自己,就很难了解爱情,更不会对我们所选择的伴侣有足够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考虑。内在因素主要是指我们常说的“三观”,先了解自己的三观是什么,然后去判断对方三观和自己是否一致。再从外在因素去做考量,外在因素通俗理解为“门当户对”,但外在因素并非恋爱关系的基石,两人若门当户对,则会对感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若两人在外在因素上并不匹配,依然可以在内在因素一致的情况下有一段良好的关系。若两人并没有相似的内在因素,仅仅是因为外在的因素而在一起,那很难说这会是幸福的恋爱关系。
内在因素
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三观不合”,“毁三观”等用词,在《中国95后数据报告》中显示,在“最看重伴侣的哪个条件”一项中,选择三观一致的男性超过46%,女性超过61%,远高于性格、外表、经济等条件,跃居第一。我们当然不想找一个三观不合的对象,那我们得先知道三观是什么,以及我们自己的三观又是怎么样的?
三观一般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先明白了自己的三观是什么,才能去确定对方和自己三观是否相符。简单来说,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我们的人生的看法,以及我们在认识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看法。
世界观所指的是人对这个世界广泛的认知,而这又受到地理区域、自然气候、经济文化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井底之蛙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一个青蛙住在圆形口的井底,它则会有一个“圆形”的世界观;而另一只青蛙住在方形口的井底,那这只青蛙便会有一个“方形”的世界观。且因为两个井的内部环境可能有所区别,这两只青蛙也对各自的“井底世界”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这就是世界观的差异。
现实中,如两个人生活在不一样的国家,或者是同一个国家内相距较远的城市,受到不一样的自然气候和经济文化的影响,两个人产生的世界观也会有所差异。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以外的地方抱有浓厚的兴趣,则会产生更为宽广的世界观。而另一些人更关注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则会有一个较为局限的世界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态度和看法。不同于世界观中人们对宏观问题的理解,人生观中人们所关注的是对人生和生活目的的看法。现实中, 因为人们的成长背景、生活轨迹和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因此人们的人生观也会有所差异。如有些人认为一生过的幸福便好,而有些人则将终身追求事业的成功等。
人生观会随着人在成长的不同时期而发生变化,也许是周围环境的改变,也许是机遇或意外的降临,人则会重新对人生进行思考,并产生新的看法。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简而言之,价值观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或者是行为的看法。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则会都同一件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不同于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更反映了人们对一般事物的看法,它可以小到是一个人对一块钱的看法,也可以大到一个人对婚姻和生死的看法。
现在,让我们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不需要有准确的答案,只需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和感觉而有一个大致的想法。
- 我是否有宗教信仰?如有,我信奉什么?如无,我相信什么?
- 我认为世界未来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为什么?
- 我了解我所生活的国家各地的差异吗?我可以举出几个例子吗?
- 在我的人生中,什么对我最重要?
- 我希望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通过以上5个问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是否为适合谈恋的对象时,可以考虑两人是否在信仰上是否有极大的差别,即是两人在世界观上是否有极大的差异。信仰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如一方相信神的存在,则说明其世界观中包含了神的世界。若另一方不相信神的存在,这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对方的世界观中没有包含这一部分的“世界范畴”,他对有神或无神没有明确的态度和观点,甚至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这种情况下两者的世界观属于一大一小的关系,一方的世界观中包含了宗教信仰的部分,另一方的世界观中没有包含这一部分。因此还算是可以共生的情况。而第二种情况是对方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思考过也绝对相信这个世界没有神的存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人的世界观大小相似,观点不一,则容易产生冲突。
同样,在人生观中也有相似的情况。如一方以安逸作为人生的重要指标,而另一方强调事业的成功,则两个人所选择的人生方向可能并不一致。但人生观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人生阶段的改变而出现变化,具有不同人生观的两个人也可能在某一阶段拥有相似的人生观,如刚从学校毕业的阶段,大多数人们都会对崭新的社会和职场有一番冲劲,哪怕是追求安逸的人这个阶段也会竭尽全力找一份工作。因此人生观的差异不一定会影响两人恋爱之中的相处,但若要考虑谈婚论嫁和厮守终身的话,最好要在相处过程中觉察出彼此的人生观是否有明显的不同。否则可能在未来会出现一方看重家庭,而另一方更看重事业的情况。
而价值观的异同可以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出来。非常简单的一个方法,两人一起共进晚餐,便能大致了解彼此在价值观上的异同。从餐厅的选择的沟通中,彼此需要考虑到价格、环境、口味等因素。价值观代表了人看重某事物某方面的价值,比如你是一个“吃货”,你认为吃饭的价值在于享受美食,而对方认为吃饭的价值在于吃饱,其他方面不需要大费周章;又或者你认为食物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美味”,无论街头巷尾还是网红餐厅你都愿意尝试,而对方认为食物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品质”,于是更愿意选择品牌餐厅。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是彼此对餐厅或者口味有不一样的偏好,如你偏好辣的口味,对方偏好清淡的口味,你今天想去某网红餐厅,对方想去某新开的餐厅。这种不涉及到对某事物某方面的价值的看法,则不算价值观有差异。
选择好餐厅后,彼此在共进晚餐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餐桌礼仪、与服务员的沟通、餐桌上的谈话、买单方式等内容,都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自己和对方是否有相似的价值观。
只有了解清楚了自己的三观是什么,才能更好的判断对方和自己是否三观吻合。我们不需要去评判三观的对错,只是要去了解对方的三观我们是否认同,是否理解,以及和我们自己的三观是否贴近。两人的三观越是相似,则越不容易产生矛盾。
外在因素
恋爱的核心是爱情,亚里士多德认为爱情是两个不同的身体里住着同一个灵魂里。这寓意着爱情萌发于两个人内心的共鸣,那是一种互相吸引的愉悦感觉。爱情产生于人的内在,它理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柏拉图所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还是通过感性的肉欲吸引而产生的爱情,都无外乎是两个人内在心理或外在样貌的化学反应。
这是一种纯理想的恋爱关系,即两人在一起恋爱是因为纯粹的爱情萌生。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关系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恋爱往往还必须考虑别的外在因素,如经济因素和社会地位等。两个人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在古代社会,两人的结合可以是一种交易,可以是家族利益的捆绑,其中可以完全没有爱情的因素。而在改革开放前,两人相处更像是“搭伙过日子”,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有限,两个人一起过日子更能节约生活成本,比一个人过日子要更容易一些,因此也会出现“差不多婚姻“,就是彼此觉得差不多合适能过在一起生活,就在一起过日子了。这关系中也许有爱情,但爱情所占的比例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而随着改革开放,自由恋爱盛行之后,虽然看重爱情的人也越来越多,但社会压力和拜金主义又反过来开始吞噬爱情。
爱情和面包,就好像一个永恒的辩题。爱情固然重要,面包也很重要。但不要忘记,恋爱的核心是爱情,如果爱情的地位比其他因素都要低,那么需要考虑是否还有谈恋爱的必要。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喜欢这个人本身,还是喜欢他的外在条件?如果对方没有开宝马车,没有房产,没有时尚的衣着打扮,我们还会喜欢这个人并想和他谈恋爱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很可能我们看重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他的外在因素。
古时候看重门当户对,古代的门当户对衍生于建筑学,“门当”是指传统建筑门口的石墩,“户对”是指门楣上面用来固定门框的砖雕或木雕。而“门当”的大小和“户对“的多少,都展示出了主人家的财势。相传,古代的媒人在两家牵线时会暗中观察两家人门前的“门当”大小和“户对“数量,以确保两家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情况等方面彼此相当。
到了现代,年轻人已经能自由决定自己的恋爱对象了,因此门当户对不再是限制两人在一起交往的条件,但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如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三观的形成,也会影响其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具有相近成长环境的人,其三观也会更相似一些。因此门当户对或许可以是一个捷径,花最少的时间确定对方为适合交往的人。
但古代的门当户对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随着国内的经济腾飞,现代的“门当户对“不能再用家庭的财势所决定了,如今有财势的家庭可能是知识分子家庭,也可能是生意人家庭,甚至可能是暴发户。很难说来自财势相当的家庭的两个人就一定会有相似的三观。我们需要去了解的或许不仅是对方和对方家庭的财力,而是对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况、成长轨迹、教育背景等。
但回过头来,在恋爱之前我们之所以要关注彼此的外在因素差异,仅仅是因为外在因素相似的两个人在概率上内在因素相似的可能性更大。相匹配的外在因素就一段美好的恋爱关系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内在因素的相符才是恋爱的本质。最美好的关系是,两人不仅三观一致,且门当户对,即内外兼修。如果两人的内在因素相吻合,但外在因素不相符,即两情相悦却不门当户对,这也可以产生一段良好的关系,至少在谈婚论嫁之前,都不太会有问题。若反过来,仅有外在的吸引,而没有内在的匹配,两人则更像是因为某种利益而在一起,而不能被称为恋爱关系了。
总结
- 在了解他人之前,先了解自己,如自己的三观是怎样的,如自己对世界、人生和普通事物的看法。
- 通过日常沟通和交往了解对方的三观,如通过一起共进晚餐,了解对方的三观是否和自己相似。
- 在了解对方的过程中结合上一篇文章的加减法原则,寻找彼此相似点和差异点。如果有差异,考虑彼此是否能够理解并接受。
- 恋爱的核心是爱情,而不是其他的外在因素。我们要为了爱而去谈恋爱,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东西去选择在一起。
-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都相符时,则是最美好的恋爱关系。但内在因素的相符才是恋爱的本质,如果两情相悦却不门当户对,也能产生一段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