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那么想要幸福,为什么就是不下决心改变呢?

❇对于回避来说,第一,成长这条路道阻且长,个人经验来说至少需要5年以上,第二,不成长也可以过一辈子,凭借自己工作优秀的巨大光环,一样可以获得大量财富香车美女。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条路?很多回避选择了后者。
一.回避为什么很难自我成长?
心理学中有句话叫“看见才是改变的开始”,回避很难真正看清自己问题的症结。
比如你20岁时为什么不能明白如何和男生相处?为什么就是喜欢通过提分手去让对方来哄你为你改变?这些问题你可能25岁就明白了,因为你经历了两三段感情,同样的错误你重复犯,然后你去反思请教朋友,包括询问另一半的感受,你就能逐渐明白,同样的问题是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的。
回避不一样,不像工作,他会和领导沟通,为啥这个客户没拿下,领导说了问题在哪里,下次他去实践正确的方法,就成功了。恋爱不同啊,首先回避身边没有这么牛逼的恋爱指导专家,一针见血。其次,回避为了维护自己人设,多数时候只会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对伴侣有利的,对自己不利的不会讲。从而继续得到周围人的支持,所以每次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都觉得是对方的错,是对方不够包容自己,或者要么就直接摆烂的心态,我就是性格有问题,只适合一个人,然而下次遇到很喜欢的孔雀性格的异性,又忍不住会上头,继续循环上述过程。
对了,部分回避每次恋爱开始前都会告诉自己这次一定要改变,摒弃掉过去的坏习惯,勇敢面对矛盾,但是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又怂了。
二.成长这条路道阻且长
这里想给大家分享下,我自己关于回避型两种比较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式是怎样逐渐被动摇的。
1️⃣认为周围人都是非常严苛的考核机器
以前我在走廊遇到老板都会特别紧张,不知道说什么,总觉得需要在他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秀才行,比如要展示一下自己可能最近能够做出很多业绩之类的(其实并不能完全兑现),或者紧张的说不出一句话,担心自己耽误老板宝贵的时间,觉得自己如果说错了一句话就会人设崩塌,要被老板打入冷宫。还有老板见多识广情商极高,会不会一眼就看穿了我内心的脆弱敏感?想起以上种种就觉得特别难以接受,心怦怦跳,大脑发热(⭐是的,老板虽然在现实中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经常公开夸奖我,但是依然不妨碍我骨子里面把他当作一个非常严苛的考核机器,并且我还远远意识不到这一点,真正意识到都是6年后了,在那之前,我只会想各种办法远离老板和权威)
所以每一次我遇到类似的场景我都只想逃,哪有精力去思考怎么应对,下次如何改进?完全没有,我已经被各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吞噬了,连正常说话思考都做不到。这些复杂的情绪和感觉是非常影响接下来的工作状态的,我只能强忍着那些不舒服的感觉继续工作。如果后面再遇到一两件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那肯定就崩溃了。所以为了避免被牵扯出如此多巨大的情绪,以后遇到老板或者其他权威我都会在尽量不被他们看出来的情况下,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
包括和同事朋友伴侣的交往也是这样的,最开始我经历这些事,我只想挖个地洞钻进去,根本不敢去回想,因为控制不住负面情绪,很影响工作状态,而且因为公共场合人来人往,出于对完美人设的追求我会装的很镇定。不让大家看出来,同时努力强迫自己投入工作。等下班后把今天出现的各种心路历程记在备忘录,熬到周末去见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不给身边朋友或者伴侣说?因为一方面我要对外长期维持一个强大无比毫无弱点的人设,另一方面觉得说了也毫无用处,他们不是专业人士,不仅给不到我想要的那种回应,还会觉得我的想法都是不必要的,这样只会对我造成二次伤害,也对我们的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
那么后面我是如何觉醒的呢?心理咨询的第一年,我通过老师的引导开始逐渐意识到权威人士并不都像我的长辈一样苛刻,他们中也有很多和蔼可亲的,不挑剔的。也意识到权威人士同样有犯错的时候慌张的时候。我对他们有种特殊的情感,我非常渴望通过自己的优秀去得到他们的认同。
但是可能我的老师水平有限,或者我的某些回避型的特质也触发了她身上一些并没有成长的特别好的课题吧。她带了我一年半后说越来越感觉带不动我了,建议我去找别的心理咨询师,后续经历了两个咨询师对我没有明显的帮助,直到两年后才遇到第二个让我认知发生巨大变化的老师。
通过和这位老师半年多的咨询,我对于权威人士感受到的第二层是,我骨子里会把这个世界上所有身边的人当成考核机器,认为他们严苛无比,随时都在拿高要求审视我,犯了错就会狠狠收拾我。以及我会因为自己某方面不如周围人,比如不如对方活泼开朗不如对方话多情商高等等,就彻底否定掉自己,这也是面对权威人士无比小心翼翼的原因之一。后来老师让我多去感受生活中和别人相处,大家多数时候都是比较温和的,犯了错也会原谅我的。如果我内向不爱说话,我在外面不怎么说话我就做我自己,这种状态也是被大家允许的,我并不需要刻意去展现什么,也不需要在权威人士面前证明什么,我的内向和周围人的外向是可以共存的,我们都有我们各自优秀的特质。后续我每天都会定个闹钟,提醒自己回顾老师说的这些话,不断在与人交往中去感受,去感受下大家是不是真的像我以前想的那样苛刻,随时都在盯着我的缺点,大家是不是真的都报复心很强等等。
这方面的成长我从意识到再到完全深入内心,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因为你真的需要在和不同人相处中去体会,从最开始的充满各种比较,想要刻意去展现自己,害怕别人审视我看穿我,再到后面能够平静的待在那儿做自己。都是我一次又一次不断的去感受,得出来的新的体验,每次我有不同的感受或者再次被唤起旧有的不良情绪,我都会和老师在咨询室去讨论整个过程发生了什么,我的哪些认知再次出现了偏差,慢慢去调整,调整了以后再重新到人际关系中去体会,改变就逐渐发生了。
(⭐心理咨询还可以让回避意识到自己为啥活的那么累,是不是只有开启战神模式才可能获得成功?劳逸结合就一定不能获得成功?是不是身边人都一定在拿一个很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是不是暴露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对方就会看不起自己?等等,回避是没时间去思考这些东西的,也思考不清楚,因为他们固有的模式已经运行了几十年了,并且客观来说,这也帮助他们获得了不错的事业,毕竟周围人在他们看来多数是比较平庸的,所以这些人的生活模式是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忙起来才有安全感。他们需要一个他们足够认可和信任的,能够接纳他们的人,才会逐渐去改变。这个人要么是内心无比强大的伴侣,要么只能是专业心理咨询师。)
2️⃣感情中遇到不满从来不说,憋到爆发直接离开
大学时我谈过两段恋爱,都只有三个月。在一起以后我对女朋友挺好的,出去吃饭看电影,基本都是我给钱,包括平时也是我主动找她聊天,但是呢,我付出这么多,其实很多时候也是期望对方给到一些回报,而我想要的回报很简单:就是女朋友能主动关心下我的生活就好了。但是呢,她们连这个都没做到,甚至情人节的时候,女朋友也不上心,爱过不过的感觉,我说坐高铁过去找她,她居然说不用了吧。但是这三个月我从来都没有提过一句我的不满(典型的回避型性格处理问题的方式),后来受不了了,直接提出了分手,其中一个女朋友,我还对她说了一句话: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付出这么多了,我问心无愧啊。
当时我也确实是这么去想的,就觉得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都不懂,那这一定是你们的错,我不说你们就该懂的,我说了有啥意思呢,说了以后再做到这并不是真心的做到。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90%都是对方的错,都是对方不珍惜,她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后来接触到第三个女生是在1年后,那时每周都在做心理咨询,感情上又经历了一件事,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模式。当时正好工作做的还不错,有个朋友的妈妈给我介绍了家里的一个妹妹,我们认识以后每周末都会约会,有次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电影结束之前有个片段,我至今印象深刻,就是徒弟在墓碑面前练拳,看到了老师傅若隐若现的身影,我就想起了我妈得癌症去世前的种种场景,怎么人就不在了,当时非常难过,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使劲憋了一下,毕竟作为一个大男人在公众场合哭怪不好意思的,被她看见也觉得不好。过了两分钟我们出来了,我脸上肯定是有反应的,但是她没说什么,我也没有说因为我想起我妈的事比较难过。后来我们一起去坐公交车回去,我说都是走一个方向,我先送你回去,然后我再重新坐一辆(其实这个时候我是很想路上和她聊聊天,希望她能够安慰一下我),但是她觉得不好意思,没同意,我也就没强求,各自坐一路公交车回家了。
回家路上我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我马上就想清楚了,她不适合我,为啥呢?就是因为她没有及时感知到我的内心情绪,或者她感知到了但是并没有主动关心我。这不是我想要的女朋友。
其实人家条件还是很不错的,长得乖,原生家庭幸福,再加上阿姨介绍的,知根知底,也很靠谱,这件事至今我很后悔。
当时我把这次谈恋爱不顺利的事情和咨询师沟通,她说可能你想要找的就是一个能够像你妈妈那样无限溺爱你,但是呢,又能够像你爸那样把你当做一个成年人对待的女朋友。我想了想,这个标准就不可能找得到吧,就算找得到我的条件也达不到,但是我潜意识里确实就是这样子的需求。
后来继续咨询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为啥我在感情里面这么被动,不喜欢去交流,不喜欢去直接告诉对方我的不满。我的这种不合理的心理模式,来源于我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这点我在之前文章中有提过),简单来说就是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中,都受到过长辈或者老师的打压,进而不敢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那个时候的经历就已经在我内心埋下了种子:在重要关系里面,你不能去表达对对方的不满,如果表达了,就一定会像小时候父母那样大吵大闹或者会像在学校那样被老师否定,我讨厌这个场景。因为小时候我很无助,我处理不了,所以为了逃避这种无助又痛苦的感觉,我宁愿选择不说出来。
而那个时候,我已经做了1年半的心理咨询。并且因为感情闹掰了,暂时没有遇到另一个合适的人,所以我在咨询室中得到的新的体会没办法在伴侣身上实践。后面因为经济原因和读在职研究生,我2年多一共只做了不到10次心理咨询,都是在我感觉扛不住的时候。期间我有听之前咨询师的话,让自己持续浸泡在心理学氛围中,比如时不时参加同城心理学读书会,把曾奇峰公众号的文章翻来覆去看等等。不过我说实话,看了那么多干货,很多时候我还是停留于懂得很多大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自己生活的阶段。
就像我文章前半部分提到的,很多情绪来了直接把你搞崩溃,你都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只想躲起来,尽量不要被触发情绪,更何况有意识的去改变呢?内心脆弱敏感的人真的需要一个内心强大稳定的咨询师长期带着才能逐渐实现成长。
那么我对于感情方面问题产生新的体会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我后续遇到的另一位心理咨询师,我和他咨询过程中突然的一次觉醒。最近2年我一共在他那儿做了近120次心理咨询,在大概第80次的时候,我们聊到养猫的问题。
我说我最近被我家猫搞得身心俱疲,别人家养3只猫都是健健康康的,我家猫买回来就猫瘟猫藓,耳朵发炎,咳嗽流鼻涕等等,有一两个月每天都在进医院,花了一两万终于全部扛过去了,但是只要它们有点症状的异常我就会特别焦虑,不带去医院担心,带过去又很影响我工作时间。最近这个月工作强度高,导致我有点失眠,有一天晚上1点半我好不容易睡着了,凌晨3点听到卧室门咚咚的响,我不想起来的,但是一直在响,打开门一看是我家布偶在刨门,我非常生气,把它揪出来打了一顿,它对我哈气,我就把它关笼子里,收拾了一个多小时才去睡觉。
后面我和老师聊到这个事,老师是这样说的:之前我们聊过很多次猫的事,我建议你要不就把布偶送出去吧,它确实太影响你正常工作和休息了。如果不送出去,那你就少花点时间精力,不让它饿到渴到就行,其他就不要管了,不要天天盯着它。就像之前你给我讲你的前任,前期你对她付出很多,但是你需要她的时候她给不了你想要的,你就很愤怒,然后会做一些破坏关系的事。关系初期一定不要进入到互虐或者被虐的状态里,比如这段关系让你感到天天累,持续累,那你要么调整心态让自己不累,要么和对方好好沟通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实在没法解决大家就和平分开嘛。千万不要在关系中陷入一种先被虐然后再去攻击的状态,如果你不想攻击,那前期就不要陷入被虐或者虐待别人的状态。因为你累的越凶,回馈越少,越想攻击对方。
这段话我之前真的理解不到,在这次对话之前半年,我刚刚和前任分手的时候我理解不到,我觉得她太坏了,我为她花了那么多钱,下雨天送伞,大晚上陪她熬夜去看景点,然后我困难的时候,她什么都没为我做,我为了她去学摄影,她却一直吐槽我拍的很差,把我拍的照片删掉。虽然我一直没说,但是她真的就不懂吗?
你们会发现我成长之前要么永远都在逃,逃避那些让自己害怕的人和事,要么永远都在甩锅,都是对方的问题,把自己当受害者。并且骨子里面从来没有和解的概念,觉得有问题了两个人就成对立面了,最好不要再接触了。
其实我举以上两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回避型为什么很难成长,因为首先你要知道成长的方法,其次你要遇到能够帮助你和你很匹配的老师,还需要你能持之以恒,并且能够有机会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去不断体会和觉察,最后才能达成真正的变化(关系中的问题始终需要回到关系中去解决)
三.回避前期咨询过程中会遇到的bug
众所周知,回避遇到不满不喜欢沟通,希望对方自己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不到就代表对方不够用心不够懂事,以及担心自己提出不满会吵架或者伤害到对方。这一点也让我在成长过程中走了弯路。
文章前半部分提到了,我前两段三个月的恋爱,中间没有提过一句不满(觉得对方不够关心自己,没有仪式感,过节不用心准备),当时我没有和对方做任何沟通,直接提出了分手,觉得这些东西不说她们也应该懂,我是问心无愧的。(第一次在关系中觉得90%都是对方的错)
真正意识到这个行为有问题是在接触第三位心理咨询师后,我们先从第一个咨询师说起,她当时30岁左右,孩子目测5岁,我前几次找她收获很大,但是到了第8次左右的时候,我们陷入了瓶颈期,连续两次我没啥收获,于是我开始衡量500一小时是否真的值得,直到第三次还是没有进展以后,我很坚决的选择了离开,没有和咨询师有任何的商量,我当时的想法是你作为一个妈妈来说,孩子太小了,你并没有养育青春期孩子的经验,所以你不可能帮到我。(第二次在关系中觉得90%都是对方的错)然后接触到第二位咨询师,她已经50多岁,除了是心理咨询师以外,自己还是一家公司老板,这个就比较符合我的标准,可惜我们在沟通了4次以后,她说帮不了我,主动把我转介了。
接下来是第三位咨询师,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过程和第一位有点类似,就是前几次收获巨大,到了两三个月的时候开始进入瓶颈期,连续几次都没有产生新的体验和收获,所以那个时候经济拮据的我开始打退堂鼓了,不过区别在于这次我会主动和咨询师沟通问题出在哪里了。
这是当时的咨询日记:“我觉得咨询关系停滞不前,有点不想来了,XX老师说这是正常的,有可能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一段关系深入之前,暂时的“停滞不前”,暂时做了没有结果,没有收益,就会导致我放弃这段关系。她还是觉得我应该做一年的咨询,不过也尊重我的想法。
”后续我打算继续做咨询,但是做了两次依然没有进展以后,我再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次咨询又遇到了阻碍,XX老师说我们上次遇到一个困难,就是我的潜意识暂时探索不下去。这一次又遇到一个困难,就是咨询中的困难,而我下意识会认为困难就是没希望了,就是不行了。我觉得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往我的目标,而且放不下自己的完美主义幻想。”
“XX老师说可能现在咨询帮不了我,当然这个具体还是看我自己感觉。她说我需要多去经历一些事情,把自己觉得唯一可以走下去的这条路走到底,看看走不走的通,然后可能才会明白一些东西。然后我直接理解为咨询已经帮不了我了,本来XX老师是一个开放性的陈述,但是我聚焦了最负面的一段。遇到困难就=不行,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是我的一个下意识的反应,值得深思。”
以上就是回避型非常典型的一种心理模式在关系中的展现,他们注定了成长中逃不掉这个课题,这点也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或者通过不断换老师来意识到。
另外,很多困扰回避几十年的心理模式我还没说呢,比如回避总觉得暴露自己弱点就会被不喜欢甚至被抛弃,不能接受被人否定,低谷时觉得自己无法见人,不能向朋友求助这样显得自己太弱,在外面不能做一个内向的人要多表达自己,和他人在一起无时无刻的进行比较,别人说我好我就好,说我不好我就不好,好也不好,对方没有及时回复就是不重视我,无法正确表达情感无法接受太过于亲密的接触等等。以及最难的一个课题,忙起来才有安全感,每天填满才有安全感,永远停不下来。
还有这么多让回避感到困扰的事,你们觉得回避的成长需要多久?是不是通过一段恋爱或者看几本书就可以马上觉醒?
就像数码宝贝,觉醒也有个阶段性的对吧,不是一来就可以变成大天使,而是循序渐进的一个成长过程。不是一来就可以明白终极道理(⭐很多回避型伴侣却期望着回避一下子就能明白有问题可以不用回避,好好沟通一定可以和解这种终极道理),中间会经历很多次观念的动摇,坚守还是改变,继续下意识的反应还是尝试一下新动作,过程中怎样克服内心的恐惧或者其他情绪?包括尝试以后发现好像还是没有好的结果等等,直到最后发生蜕变。
这个时候可能你们会质疑我,为什么最开始恋爱时他什么都做得到,面面俱到无比细心,后来就变了?
第一,因为他为了确认这段关系,肯定要尽力展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那个真实的骨子里面比较冷淡的自己,这样的话没人会喜欢他的。
第二,追你那段时间,是他工作状态精神状态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时候,以及工作没有特别繁忙,外部没太多压力的时候。因为回避属于工作好就觉得自己整个人特别棒,90分甚至100分的状态,工作不好压力大的时候,就开始各种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回避状态好的时候是可以做到很多事的,但是每年也就10%的时间状态好,剩下90%都属于状态不好外部压力大的状态。
四.成长太难了,直接放弃
这部分回避会觉得反正我工作优秀,光芒四射,家里或者周围给我介绍对象的太多了,我知道我有问题但是我懒得改,能遇到完美包容我的就谈,不能也无所谓,大数法则嘛。反正不触碰那些让我难受的事,每天就做个工作狂,休息时宅家里,也可以过一辈子嘛,过去那么多年不也过来了。为啥要如此痛苦的去直面那些让自己难堪的事,然后琢磨如何成长呢?
所以,回避那么想要幸福,为什么就是不下决心改变呢?我想大家应该有所体会了。
问答1️⃣
学员:回避那么想要幸福,为什么就是不愿意下决定改呢?回避型伴侣都在改,为什么他们就是不呢?
我: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改变,心理咨询一两个月没有用,那为啥我要继续投入时间。而且你要改变总要投入一部分时间精力对吧,回避每天工作都被填满了,下班后被自我提升填满了,没太多时间想这个事的,他们追求无比的高效。他们也没有我这样的,从读书时代就知道心理咨询有用的经历,并且不改也可以有一批优秀的异性找上门来。只要工作优秀就无所谓的,躺着每天干自己擅长的事,挣无数的钱,享受无数的聚光灯,然后各种异性迎合,这个事情相对成长来说轻松多了,做一次就有一次正回馈。而成长,干了半天没反应,停滞不前,对于追求高效的回避来说打击巨大。
以及,有些人有耐心选对合适的咨询师,而回避到了咨询室,对老师不满就直接离开,并不是积极去沟通发生了什么,所以本身自己遇到合适的咨询师的难度又加大了。前面的工作白费,换个老师重新来,然后你能不能遇到合适的老师也另说,毕竟你不坦诚,有想法不说,老师自然也没法给到你合适的回应(⭐有经验的咨询师除外,就看回避能不能在真的想要成长的时候遇到了)。回避还会因为前面咨询的不顺,就开始对心理咨询师带有偏见,一两次不懂我就pass,我也没那么多耐心不断重复讲述自己小时候的创伤。
如果遇到经验不那么丰富的咨询师,是抵挡不住或者识别不了回避这种心理模式的,只有高手可以把回避拉回来,那么回避遇到高手的几率有多大呢?
问答2️⃣
学员:为什么回避型男友作为一家优秀企业的老板/高管,左右逢源,也很会安抚下属情绪,结果到了伴侣面前,就毫无共情能力?
我:因为遇到工作问题,他永远都是迎难而上,思考怎么解决。遇到感情问题的话,本身小时候就没有好的榜样,没有人教过他这些技能,包括长大了面对感情中的矛盾永远都是躲,没有想过去化解。为什么不想办法化解呢?因为他只在乎工作做到第一名,其他所有东西都得让步,都是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