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针灸课笔记(05)- 任脉之水分、下脘、中脘、巨阙及基本补泻手法

二-6、水分穴
1.为什么叫水分?因为是治水的穴道。穴义: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2.水分是小肠的上口。有水病的话,灸是最好,比针还好。以前不针,因为针孔太大。

3.你的喝水——不管是热水冷水,为什么不会从大便排出来?因为喝的水到了胃以后(饮水),在水分这地方会被气化,进入全身,成为汗水和小便。
正常人喝再多的水也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在食物中的水(食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我们吃的食物含有的水——饭、果汁、水果,这些混杂在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这叫正常人。
水分穴就是饮水和食水分开的地方。当水不分了,饮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
4.人体的构造非常精密,不浪费一滴水,都在循环。食物里的水到了小肠以后,因小肠不断蠕动,产生了热去把食物“煮烂”、吸收。等食物从小肠进入大肠时,只剩残渣跟水。这个水在大肠循行时,因小肠很热,再次被气化,再回到肺。肺跟大肠相表里,这个水上来以后,就成为嘴巴里的津液。
如果你的小肠温度不够,水和大便混在一堆出来了,你就会拉稀、肠鸣、水肿。我们治疗时就要把小肠温度热回来,痢疾才会好。那我们要恢复小肠温度,就要去管心脏。所以你的生理学非常清楚以后,病理学就会很强。
5.糖尿病,中医称“消渴”,分成三种类型。上消:主要症状是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进去小便出来就是一杯水,尿频。这就是水分这个穴道不能控制水了。
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地吃;下消,就是阳不举。
6.“主水病,腹坚如鼓”:这个腹胀大,水分是一个很好灸的地方。
7.在中医的观念里,小孩十四岁以下,流鼻血叫做正常,不要去治它。超过十四岁以上的孩子或大人,才要去治。
十四岁以下的小孩子天生体能很强,发烧之前一流鼻血,压力就纾解掉了。所以会流鼻血的小孩不发高烧。如果你把这鼻血堵塞住,孩子本来不高烧,反而高烧出来。

二-7、下脘穴
1.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是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2.常有人下脘穴痛。因为下脘在胃的下口的地方,有个幽门。这个接口处常常容易发炎,如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3.痛的观念是什么?痛是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
我一直在跟诸位讲,中医是物理医学,就像爱因斯坦一样,站在外面看到里面。当有痛在那产生后,我们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来做诊断,处方不是杀细菌,而是改变环境、纾解压力,病人就好了。

二-8、胃之募穴一中脘
1.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病在此治。下针也可以,灸也可以。针一寸差不多就到了,灸呢,效果非常好。
2.《针灸大成》上面写“中脘穴在脐上四寸”,但我们不要用同身寸去量,量了半天还是错。要用丈量法腹寸,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就是中脘穴。
3.《难经》说“腑会中脘”。我们身上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分别是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腧、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4.说到八会穴,是因为我们将来会有一个治病法则,叫会郄治疗法。
(课外补充:每一条经都有一个郄穴。郄穴出自《针灸甲乙经》,是经脉之气深聚之处。十二经及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各有郄穴一个,共有16个,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
5.因为腑会中脘,所有腑的病,肠胃方面的病,通通都可以在中脘上治。所以中脘是大穴,用得非常多。
6.有些特殊的治症——像印堂痛 ,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掉了。因为这是胃有问题而产生的头痛。还有怀孕期间的恶心呕吐,也可以在中脘穴针或灸。
7.中医的腑,包含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中医的脏,是指肝心脾肺肾,其中脾是把西医的胰脏包含在里面了。
8.我们有一个很有名的灸法叫“梅花灸”。是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但病人吐血时不要灸。因为外面是吐血,里面可能是胃癌,提高温度会增加吐血量。所以出血时不要灸。
9.所以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二-9、心之募穴—巨阙穴
1.心蔽骨与神阙正中间为中脘,中脘与心蔽骨中间为巨阙。巨阙跟中脘的中间,叫上脘。上脘是络穴。
2.巨阙是心之募,是心脏的募穴。
3.我们在治疗心脏病、胸痛很厉害的时候会用到关元穴和巨阙穴。对任何心脏病都可以,针下去不要下太深,差不多一寸。
4.我有一个病人动脉血管堵塞,西医手术前做检查,发现他一个肾脏完全没有功能,不能开刀。如果开刀,最好的结果就是尿毒,最坏就是死在手术台上。西医放弃了,病人找到我。巨阙、关元,一下针痛就没有了,就是那么快。
5.孕妇的气会往上冲,会让她昏倒,针下巨阙。
6.“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
我们的肺和心脏中间有一个横膈膜。一般西医观念,横膈膜就是在吸气吐气时升降——没有这简单。第一,心脏有问题时,会有穿心痛,症状叫“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就是从前面痛到后面,再从后面痛到前面。这样的痛是痰饮造成的,痰在这里滑动,所以会感觉到穿心痛。而膈膜连到后面第十一椎,就是十椎下。
第二,因有横膈膜在,肠子的食物沼气不会上升。实际上在《黄帝内经》还说它还有更多的功能,例如它可以压挤肝脏,将肝脏的血到大肠,即金来疏木。两金在压挤肝脏,就会有动能运动。所以肝脏的血跟大肠是通的。西医常会发现大肠癌开完刀以后怎么移转到肝癌,就是因为这边有一条全身上下仅有的没有瓣膜的血管,允许血在这边来回流通。
所以我们在巨阙上面可以诊断到心脏的问题。
二-9-1、基本补泻手法
1..最基本的补泻手法“留豆许”:针扎下去,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一点点,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往上拉一点,就结束,这就是补。这是最基本的补泻手法。再讲一次,气到了往前推一点就是泻,气到了往上拉一点、提一点,就是补。
2.心的募穴,“得气即泻”。你现在在巨阙下针后,病人感觉酸、胀、麻了就再往前推一点。所以针一开始不要下太深,不然往前一推,针就太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