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细读毛选】认知来源,阶级烙印,认知证实...重读毛选居然收获这么大
人的认知决定了一切。
这话在网上已经疯传,谈论什么都会加一个认知,财富是认知水平决定的,人际关系是认知水平决定的,甚至人生的意义也是认知水平决定的。
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一个问题了:什么方法能提高认知水平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找了很多书,比如关于如何学习主题,逻辑思考主题,商业思维主题,心理学主题等等。
这些主题的书籍拓展了我的眼界,对于某一些具体的问题也十分有效。
但是这些知识都是零散的,如星罗密布,好像并不能系统的解决我们的问题。
直到遇见了毛选,发现原来这个问题教员老早就有过研究。
那么本次就简单带着大家品鉴教员思考的精华。
一,认知来源于哪里?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什么是生产活动?在我的理解看来,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需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从事的活动。
比如狩猎,采摘,耕种等等。千万别小瞧这些基本的生产活动,里面蕴藏的人类对世界最直观的认知。
我们通过采摘,不断的尝试与总结,发现了可食用的植物,可治病的药物,可饮用的茶叶,这些仿佛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知识,但是在原始人时期,是需要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而总结归纳出来的。
又比如我们的先辈们,通过耕种生产活动的经验累积,发现二十四节气,依据时节来进行有效的耕种。
所以教员在第一段总结了一句“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二,认知的限制在哪里?
教员接着立马就抛出第二个观点了:”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这个观点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有点震撼,这句话的文字很有力量,如脑袋挨了一记闷棍。
但是自己搞不懂,脑袋懵懵的。
后来反复读了几遍,结合一些其他书籍,终于有了一点感想。
首先教员说了一个前提,人类的认知来源是生产活动。随着人类的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实践不局限于生产活动,还有科学与艺术,政治生活,以及阶级斗争。
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对社会的历史只限于片面的了解,一方面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有限,限制人们的眼界。
所以人们很容易就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每个阶级只思考着自己阶级的获取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现象。
最典型的就像:“何不食肉糜”的故事一般。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到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打穿了很多阶级的信息差,但是“思想烙印”的现象依旧存在。
其原因就是教员讲的下一条。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好,我们先讨论上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信息如此发达,但是阶级“思想烙印”的现象依旧存在?
举个很简单的栗子:
我们现在随便在网络上一搜索,我们就可以看到各种关于巴菲特思想的信息。
巴菲特属于大资产阶级,这一点大家应该是公认的。那么我们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性,学习了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及方法,很多人甚至不屑一顾:很简单,不就是价值投资嘛,低买高卖,捡烟蒂。
我们知道了巴菲特的投资理论,是否就跟巴菲特一样属于大资产阶级呢?肯定不是的,如果我们要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有钱人,就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那就是运用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实现我们所预想的结果,这时才能说我们认知被证实了。
现实的情况也如教员说的一样,懂巴菲特理论的人很多,真正能践行成功的人极少,而践行成功的人,也自然社会阶级也不就不一样了。
那怎么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呢?
教员也说了方法,“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使之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好,开始画重点,教员说的这句话我认为有二个关键词,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还是拿巴菲特举栗子,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有用吗?有用。
但是不能盲目拿来就用,中国股市跟美国股市不一样,我们的资金量跟巴菲特的资金量也不一样。
如果要用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自身客观外界条件,因地制宜的使用,这样才有机会达成预期结果。
第二个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这个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
今天用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这句话,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怎么理解,就是一个事物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这是道运行的规律。
也就是说成功之后一定会走向失败,失败之后也会走向成功,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你能承受多大失败,就能享受多大成功。
所以我们怎么对待失败,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以上就是关于《实践论》前五个段落的一点心得,还有下篇会解读后几个段落。由于教员的这篇文章干货太多,知识密度太大,囫囵吞枣效果不佳,还是慢慢读,一点点消化吸收。
栗止君小结一下:1.人对世界的认知决定了一切,认知发展的来源是基本的生产活动(涵盖科学艺术,社会生活,阶级斗争等)。
2.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各种阶级无不打上思想的烙印。
3.实践是检验认知的唯一标准。想要达成预想的结果,一定使认知合乎于外界客观的规律性,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才能变失败为胜利。
栗止君有组了一个读书社《书斧Club》
一本书应当像一把利斧一样,劈开我们冰封的内心。--卡夫卡
一周深圳朋友可参与的线下读书分享活动,一周在线上全国朋友可以参与的线上分享活动。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也喜欢毛选,也喜欢跟不同灵魂碰撞出思辨的火花,欢迎来玩。(#`O′):Sven_Li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