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 《烛烬》
看后记说这本书的作者马洛伊·山多夫受过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读来风格确实略有相似。不同的是普鲁斯特写的大都是内心独白,内容往往琐碎,当年的我读起来只觉得无聊。而马洛伊写的是对话,虽然大都是主角一人喋喋不休,但因为有听众在场,所说的事情往往跟在场者有所关联,不至于琐碎无聊。再加上马洛伊的个人风格, 喜欢把对人生的思考通过主角之口表达出来,读者更容易产生思考和共鸣。
马洛伊的文字非常优美。得益于优秀的翻译,那份文字传达的美感在中文译文中也能感受得到。
故事其实蛮老套的,就是两个亲密的男人爱上了同一个女人,然后其中一个被自己的挚友和爱人背叛的故事。但是作者很擅长制造悬疑的氛围,就是拖着不让读者知道真相,最后还把真相的一部分给烧了,当事者也保持沉默,导致没有人能知道全部真相。
当然作者也通过当事人之口说出真相并不重要这样的话。四十一年的等待给了主角足够时间思考这两个人,思考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思考与他们有关的整个人生,最后女人死去,男人们见面,秉烛夜谈,直到蜡烛燃尽,他们告别,故事结束。
整本小说有很多谈话中对过去奥匈帝国生活的回忆。梁文道先生在节目中谈到没有人追忆清朝,他估计是没看过那些以清朝为背景的古装片吧,再说那些回忆民国的文章还少嘛。不管是回忆过去的哪个朝代,那些会想念逝去荣光的人,终究是在那个朝代里占有既得利益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利益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所以他们才会追忆那最后时刻的繁华和美。而对在那个朝代受着压迫的穷苦人来说,上层再华美,也是建立在对底层的残酷剥削之上,普通人都吃不饱饭的时代绝不值得留恋。
小说中提到,“生命的内容不是别的,而是那股有一天打动了我们的内心和灵魂,之后永远燃烧到死的激情”。我觉得这个观点还蛮有意思的,确实如果哪一天没有了生命的激情,也就离死亡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