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老刘讲《大学》——第一章(三)
原创 刘长志 刘长志 2022-06-29 08:20 发表于辽宁收录于合集#国学47个#四书五经4个#大学4个

《大学》第一章

三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在此处指“明德、亲民”而言,“本”指根本,“末”指末梢。“物有本末”在此处指明德为根本,亲民为末梢。“事”在此处指“知止、能得”而言,“终”指结束,“始”指起头。“事有终始”指“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这个地方理解的时候,不能把本末始终割裂开来,就像一棵树一样,有根有梢生机盎然,才是一颗自然健康合乎天理的树,如果中间锯开,把根和梢分成两部分,树就死了。明德和亲民本来就是一回事,“知止”和“能得”也是同样的道理。“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二者是互文关系。所以《大学》三纲领虽然有内外本末的区别,实质上是一以贯之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真正窥见儒家“学”字的“致广大而尽精微”。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指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如此,都是有头尾先后的。先搞清楚循理之序,后面才能理顺;能分清楚轻重缓急的先后次序,按照合道循理的顺序去做,就算是临近大道了。此处说“近道”,并不是要降低“道”或修道功夫的标准,而是提示学者在区分内外本末的同时,又要贯通本末;区分先后终始的同时,又要贯通终始。只有这样才能谈到打通内外人我,成就万物一体之仁。“一以贯之”指的就是这个“本末一贯,始终无息”。
“物有本末”上承三纲领,“事有终始”下启八条目。君子为学,知八条目之先后次第,只是“近于道”。唯有把八条目前后各环节贯通起来,终、始不贰,才能入于大学之道。本节引出大学八条目的先后次第。
注:《大学》说“事有终始”,《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尚书》《周易》等儒家经典中,都是把“终”放在“始”前,只说“终始”而不说“始终”,意味内外本末终始相连,终而复始,不断循环。理解了这一点,才算是窥见此“学”精微之处。
另外,不能把“终始”和“先后”划等号;更不能以“本”为始,以“末”为“终”;大人之学一以贯之,所以“本”既是“始”也是“终”,本末一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反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