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降临:从明代太平县土地价格的波动说起

读《嘉靖太平县志》里的“风俗”一篇,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信息。
其中里面有“明代太平县土地价格的波动”。
土地价格的波动就《县志》的记载来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1、 停滞期
余闻之故老,国初新离兵革,人少地空旷,上田率不过亩一金......
——《嘉靖太平县志》卷之二 风俗
明朝初年至成化年间(约1368-1465),土地价格低落,一亩上好的田地,不过是5两银子(明代金银兑换的比例为1:5)。
大明建立,结束了元末的战乱,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太平县地多人少,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高,不能对社会造成什么冲击。所以在大明建国后的前一百年,土地价格一直处于一个停滞时期。
这一时期太平县的整个社会面是:法尚严密,百姓或奢侈逾度犯科条,辄籍没其家,人罔敢虎步行。
当时朝廷法令严苛。只要百姓家里有生活奢侈,在生活方式上有逾制的,动辄就“籍没其家”——没收全部财产,家属则没为官府的奴婢。
老百姓在这种高压态势下,衣着住居朴素,合乎规定,出门大气也不敢喘一声。
2、上涨期
成化、弘治年间,民浸驯善,役轻省费,生理滋殖。田或亩十金。
——《嘉靖太平县志》卷之二 风俗
至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社会经过长期休养,县境之内的商品经济有相当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贩卖食盐、海货、木材的商人,他们有的甚至会去往广东、福建、苏杭、南京经商。承平日久,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太平县境内的土地价格,在短短的四十年间,暴增了十倍。一亩田地的价格达到了50两银子。
3、下跌期
正德中年以来,寝复贫耗,无高訾富人……闸河湮塞,水乡田数被潦失收,民由是益困,加官调私求,中户以下大抵多破产流亡。
——《嘉靖太平县志》卷之二 风俗
从成化年开始的土地价格上涨的倾向,在16世纪初迎来了转折。这一时期在年号上包括正德、嘉靖。在此后到明朝灭亡为止的约一个半世纪里,土地的价格一直在下跌。
这是伴随自然灾害、官府徭役负担增加,农村逐渐走向凋敝的时期。
就在这段时间内,县境内资财雄厚的富户消失了,中户以下大多破产流亡。土地则被大量抛荒。

正德、嘉靖时期,太平县土地价格下跌,农村走向凋敝,原因之探讨:
三个原因:
1、太平设县,行政管理成本上升
成化年间,大明帝国掀起一轮增设新县的运动——在偏远或治理薄弱地区纷纷设立新县,国家政权向基层延伸达到高峰。
太平立县也出现在这个时期,而新县治的修建,使得官民财力匮乏,财政难以维续各种基建费用,只能借助捐修、摊派。
为维持县治的日常运转,还需要增设县衙三班六房中的各类差役,这是一种雇役,没有固定编制,他们的工资县衙不管,由轮到服徭役的家庭支付。
这种新增加的徭役对百姓来说就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负担。到正德、嘉靖年间,当国家经济衰退来临之时,就成了压垮县域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2、乡村中户家庭的破产
明代县以下的基层治理,也采用类似现代的“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就是基层治理中的“里甲”和“粮长”。
“里甲”和“粮长”不仅是县衙催征粮税的办事人员,而且还是包税人(明代太平县有坊长6名、里长60名,粮长55名)。
“以一百十户编为一图,选其丁粮多者为里长,其余皆为甲首,十年而轮役一次,专以催办钱粮,追摄公事。本县坊长六名,里长六十名,又有粮长,以征收二税,本县粮长五十五名,是皆所谓正役也。”(见《嘉靖太平县志》卷之三 食货志 田赋志 役法)
里长、粮长往往以人多、粮多的中户家庭轮流担任,他们负责城乡的税粮征收和徭役指派,如税粮或徭役没完成,就由里长、粮长家庭负责补齐。
而在正德中期到嘉靖初年,天灾人祸连连(见《嘉靖太平县志》卷之三 祥异)
正德十三年(1518),大水,其冬,民讹言禁民毋畜猪,率屠宰,几殓类。
注:这不是民间讹言,正德皇帝朱厚照在那段时间真下过“禁猪令”。他认为“朱”与“猪”同音,要避讳,于是下令禁止百姓养猪。荒唐的“禁猪令”实行三个月后,就被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制止。太平县当时地处海隅,消息闭塞,当民间风闻皇帝要禁养猪,就开始屠宰,全不知禁令在三个月后就被废止。
正德十六年(1521),大疫(瘟疫大流行)。
嘉靖六年(1526),大旱饥米斗四百,民亡盖藏(百姓流离失所)。
正德至嘉靖初年,县境内连续的天灾和瘟疫使得贫苦农民纷纷破产流亡,而包税制,使得原本是中户之家的里长、粮长日亦没落。
于是正如《县志》所说,此时县境之内已无资财雄厚的富人,中产之家大多破产流亡。至于贫民的生存状态,《县志》里没有说,但我们不难想象,会是何等惨状。
3、国家经济的衰退
翻开史书,正德年间这样的情况,不止是发生在太平县境内,这其实是全国性的。明代以正德年间为分界线,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感觉到严重的农村经济贫困化。
与弘治年间的“盛世”相比,正德、嘉靖年间的衰退确实是存在的,大明帝国农村贫困化的主要原因在各地大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农民赋役负担的增加造成土地贬值。

上图根据《明实录》整理。
如图所示,正德元年全国人口4680万,人口数量是明代的最低值。
沉重的税赋徭役,使农民抛弃土地去流亡。贫穷使得人民失去生育意愿,人口持续下降。
明代《县志》编撰者的论断
而《县志》的编撰者,却把正德时期民众生活困厄的原因归于“法网亦渐疏阔”、“奢靡佚游”以及没有遵从纯朴的生活方式。
在那些乡间老夫子的正统观念里,法令宽松就是纵恶,老百姓就需要用严密的法令管着;还有,“奢靡”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与生活方式,应严加批判、及时纠正。他们偏狭地认为法令宽松和奢靡是导致正德、嘉靖年间整个县域经济衰退的主因。
危机降临的前夜
嘉靖十九年(1540),太平县第一部县志修成。而此时的《县志》中已经有关于倭寇漳贼的记录:
“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二,谓漳贼也,与导漳之贼也,而倭不与焉。”
“特东南濒海,以鱼盐为利,比年海舶被漳贼倭寇,率亡其假贷母钱。”
随着明代闽浙海上渔汛线路的形成,太平县周边海域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即有些闽南人和本地人开始盘踞在附近的海岛,他们不是渔民。按《县志》的说法,这些“漳贼”是闽南来的海贼,“导漳之贼”则是与闽南海贼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本地土盗。
他们为祸县邑东南濒海地区,作业的渔船连年被他们抢劫,渔民们失去了渔业生产的本钱。
失业的渔民,还有被迫抛弃土地流亡的农民,他们成了无所依靠的流民。
而十几年后,《县志》中所谓的漳贼、土盗将伙同这些流民,攻击松门卫城和太平县城,让我们见证一段血腥的倭乱历史。
时有风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45年中共浙南游击队下海筹饷始末
- 大陈岛流亡者,乱世夹缝中的生存困局(1949-1955) (1人喜欢)
- 陈光裕的1949: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2人喜欢)
- 海匪招安 (4人喜欢)
- 探访雁荡八老爷墓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