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七)
《理想国》讲演录
第五卷
在我们所见所闻的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真正实在的由形式(或理念)构成的理智世界。只有理智世界才是真正的知识的对象,是欲成为统治者的哲人必须把握的对象。从现在开始,苏格拉底开始讨论形而上学与知识论的问题。
柏拉图划分出由肉体眼睛看到的外在形状的可感世界,由灵魂眼睛所看到内在形式的可知世界。注意这里的“看到”,这说明柏拉图认为世界是外在于人的。柏拉图的思想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直到近代哲学,理念才被看做是对外在事物的反映。
- 衣服是美的
- 画是美的
----得出美”这个形式的存在。形式是多种事物具呈现的共性。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形式论是普遍和实在的。进一步,柏拉图的形式还是可摹仿的原本,这强调了形式自身的绝对完美。
形式还是一切事物具有表现属性的原因。这不是说明形式与表现属性具有因果关系,这里的原因更像是一种假设。柏拉图认为最有力的假设正是形式的存在。
- 分离:形式不依赖具体个体
---反思:将形式自身成为一个个别事物但是个别事物又是与形式相联系的
- 分有:“共有”,美的事物共同分有美的形式
---反思:分有的是形式的一部分还是形式整体?如果是一部分,大的一部分是小;如果是整体,那作为一的形式怎么会被不同的具体事物同时占有。
- 摹仿:承认形式的客观实在
---具体事物是不完善的,但是美的事物所包含的美的形式是完善的。具体事物的不完美是除了美的形式之外拥有其他相对立的形式。
比如说美的形式始终如一,但美的具体物却具有对立面。它们对这个人美,对另一个人丑。一个行为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是虔敬的,也可能是不敬的。因此,在具体的事物中,对立的双方会共存其中。
柏拉图的观点有利回击了赫拉克“”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的流变论。可感世界的流动不会产生知识,真正的知识存在于不变的可知世界中。因为我们认识到可感物的不完美是因为它拥有对立面。具体事物由于其某种属性包含对立面,对立面的共存也是变化的,这种共存也造成了具体事物的不稳定和变化。
西方哲学史的历史,是关于是或存在的历史。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寻求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存在”是什么今日依旧争论不休。
柏拉图说知识是关于是或存在的,而意见是关于既是又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柏拉图理解的“是”或“不是”指的是“真”或“假”。通俗化的说法****“是真的”、****是如此。但是柏拉图的局限在于没有区分不同种类的“是”和“存在”。亚里士多德将存在氛围本体(主体),属性(质、量等范畴)
"一般说来,如果我们在寻求“是”的事物的元素,而又不区分事物被说成“是”的多种含义,我们无法成功,尤其是如果对事物所构成的元素的寻求是按照这种形式进行的话"
柏拉图区分知识与意见,是通过区分它们不同的对象。意见的对象可感而不可知,知识的对象可知而不可感。那么为何需要对知识与意见做如此绝对的区分呢?既然感性与理性两种官能可以应用于同一对象而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同时拥有知识和意见呢?
反过来想,如此绝对的二元分立。难道我们不能从具体的事物上来认识形式本身吗?如果形式世界和感观世界没有联系,那统治者应该如何做有效的统治者呢?
着眼于柏拉图的理解,我们猜测他说关于某个形式的知识的时候,主要问的是形式是什么,而不是形式的属性(内容)。知识能让人清楚把握某个形式和分有物。把知识理解为从梦中醒来的过程,一种清醒的状态。(向内)
这与近代知识论不同。近代知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确定性,以对抗怀疑论。(向外
把握美自身、拥有知识的人,而不是只钟爱美的景色那些具体事物的信念。
第六、七卷
柏拉图确立了两种人:真正热爱知识始终把握形式的哲学家和喜爱表象,游荡不定的众生。爱智慧的人和爱具体事物的人谁应该做城邦的王呢?一个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就应该成为统治者吗?
- 明查一切,只有认识和研究真实存在的人,才能知道什么是好的、正义的
- 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智慧追求的人,对其他事物的欲望会减少,因此也十分节制
----光喝水不喝酒是产生不了智慧的
病人会去敲医生的门,因此被统治者也会去敲统治者的门。那么真正的统治者是没有统治欲望的(不会敲门的人)。
学哲学的人不会变坏吗?柏拉图认为适合学习哲学的人就如同种子,越是好的种子越难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外部条件,也更容易变坏。因此城邦就如同种子在极不合适的土地上生长。
哲学家是如何培养的终极对象的知识形式是什么?善的形式以及善的形式的知识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勇敢,可他不知道勇敢应用的对象以及勇敢应该何时体现,这样的勇敢就不是真正的勇敢,可能变成反面——鲁莽。所有美德只有关联到善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善作为一种形式,为一切称为善的事物所拥有。柏拉图不认同善是快乐或是知识。如果将善看作是知识来讨论,最后讨论的结果又回到了善是关于善的知识,造成同义反复。
太阳
在可感世界,是什么让我们的眼睛看到美的事物?是太阳使可见事物得以被看见。
- 太阳在可感世界中将视力和可见事物联系在一起得到感觉,那么善在可知世界中将理性和形式联系在一起得到知识。
- 太阳给了可见事物被看见的潜能,而且提供了生长培育,虽然太阳本身不生成。同理,善不只是给予可知事物的可知性,还是他们“是”或“存在”的原因。善高于存在。
形式是说明“是”或“存在”的;善是说明形式的“是”或“存在”。形式作为解释原则自身成为了需要被解释的对象。这种逻辑的思路合乎柏拉图一直以来的假设法,首先建立一种形式做假设,凡是与这类假设相符合的即是真的,否则为假。而对假设的解释,先由此假设出发,推导出其后果。从后果的说服力上得出证明;或者在建设一个假设来说明第一个假设,不断后推。
一种解释:善是形式,是假设性的形式论与明确性的目的论解释的一种结合。善首先是一种形式。柏拉图的形式是事物形式所代表的属性最完美的体现。而所有不同的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形式--善的形式。因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摹仿或分有形式,那么世界上所有好的事物都是善的。
另一种解释:善是一种结构,形式之间的结构。只有当各个形式各就其位,善也就自然呈现出来。善是与一般形式不同的存在,但善不是特定的形式,而是形式的总体、形式之间的结构。形式是善的结构的一分子。知识与真理不仅要了解形式本身,也必须了解形式在善的结构之中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善依然是知识的对象而不是神秘物。
治理城邦的人需要让城邦更向善,理解善的人得知道形式,能够区分可感和可知。因此。唯有哲学家成为哲学王掌握关于善的知识,城邦才能更完美。
线段
感性世界分为影像和可感物;理智世界分为数理对象和形式
- 影像--想象:
无法区分水中的影子与自身的真实性:我们以为电影作品里的事物是真实地
- 可感物--信念
能够区分具体事物与影子地区别,但无法解释:对事件停留在结果表面而无求知欲
- 数理对象-思想
使用可感对象来指导思想,不想上寻求形式的结构,而满足得到结论。以数学科学结构解释世界
- 形式--理智
从假设出发上升到不是假设的第一原则,善的形式。从形式到形式。以辩证法、哲学解释世界
希腊人的形而上学是关于实在世界的的,即关于“是”或存在的理论;辩证法乃是形而上学用以研究实在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的辩证法用于对思维的锻炼,正反两方对问题进行回答和提问,直到一方得出与之前相谬论的观点结束。一旦所有的反对意见都能得到回到,这就是真理。
洞穴
洞穴的囚徒就像沉湎于感性世界芸芸众生的一般人,我们的行为受习惯性观念支配。缺少反思与批判。
今日,洞穴就是我们的日常观念,洞壁就是我们的报纸、互联网给我们的信息媒介。我们用以指导日常生活行为的价值观大多是它们形成的。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将我们圈于其中不自知。哲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人们的生存状态。
批判性的思考是把自我对从现实的不假思索的遵循,转向于获取真理的艰难而又丰富的追求。教育的目的是让灵魂自然有效的正确转向,去研究善的形式,而非蛮力将知识灌输在一个欠缺知识的灵魂上。这无异于在瞎眼中放进视力一样徒劳无效。
灵魂中的理性能力却是中性的。理性的能力可以转往两个方向。有些人很聪明,却很恶,用其理智能力来实现恶的目的。要让灵魂实现正确的转向,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实践中培养美德。
人的灵魂面对可知事物感到困惑。日常我们判断一个人究竟是高还矮,会说张三比李四高,比王五矮,这使得张三的高矮无法被定义。但如果引入数学科学的计算测量。张三升高一米七便清晰明了很多。这便是将心智转向确立恒定的事物。因此柏拉图认为,数与计算能将人从可感事物上升到形式,带我们进入可知世界。
----- http://m.aisixiang.com --一篇关于经验科学的文章
形式论是西方哲学的巨大成就,设置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醒和梦,静和动,一与多,知识与意见,现象与实在,原本与摹本,一般与特殊,有序及无序等等。二元对立是西方文化最基本的概念框架。同时,柏拉图习惯性提升二元对立的一方,贬低另一方。这种思维长期依赖构成了西方理性主义思维最主要的传统之一,因而也成为了德里达等结构主义者的主要目标。
如果需要第三者来说明两个事物的关系,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第三者。 那么“第三人论证”对形而上学大厦的颠覆?
- 若形式使分有物相似 因为分有物像形式,所以“形式必定像分有物 那么为了说明形式和分有物之间的相似,又必须产生一个新的形式 以此类推,需设立无限新的形式”,即陷入无穷倒退
- 根据当代逻辑工具(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27664)、
第三人称论证成立满足以下条件:1.自我谓述 :形式自身与属性是同一的 2.非等同性原则:形式不能由于自身而成为形式。 而柏拉图形式论的困难在于形式既是共性又是主体,既是普遍的又是被分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