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小的时候,可能是当看着金鱼在水缸中游动时,又或者是趴在地上观察蚂蚁的移动时,你可能会突然产生一种疑问:它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它们做这些的意义是什么呢? 然后会突然折射到自己:我存在的意义什么呢?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究竟什么是人生的意义? 这也许就是你第一次开始思考与「存在、生命、意义」相关的问题的时刻。 此后的数年里,这些问题都会不断地伴随你,在做习题到凌晨的深夜,在加班后走出大楼仰望夜空的那一刹那,在外出旅行游荡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时,这些问题都会浮现在脑海里。不过,也有的时候,你太忙了,被工作和生活抽成陀螺,忙到没有时间思考这些,所以只是日复一日的被周边的一切推着走,却不知去路。 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什么外部的力量迫使你停下来,这时环绕在你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的事情突然都不见了,你被迫从正常的生活中被剥离出来,不得不面对这个已经拖延了很久的问题: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任务、有使命的,是来实现这个/那个的。当你能够回答的时候,你就成为了这世界上最幸福的那种人。
至于我,我在去年突然陷入这种「存在之虚无」的无意义感里。好像做什么都是没意义的。在疫情期间,正常的生活突然被急刹车,在没有了学校和社会强加给我的事情之后,有了大量的时间独处和思考,我不但没有享受这来之不易的“休息时光”,反而因为找不到意义和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感到那几个月过的无比煎熬和漫长。 我大概属于经常吃饱了撑的那类人,总是不停地问自己:做的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记得以前也和朋友讨论过,我说感觉干什么都挺没意义的,尤其以前在一个公司实习,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做ppt上,只为了让领导高兴一下。但是她说,什么有意义没意义的?上班就是为了挣钱,挣了钱再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行了,想那么多有的没的干嘛! 也许那时,甚至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其实我是追求“意义”的那类人。我想把我的生命用在一些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 但往往我都发现,我的工作对于我来说,也许对公司有意义,但是对我却没有什么意义;也许对社会认同有意义,但是对我还是没有什么意义。比如现在的工作,分析访客数据、识别买家、提高转化率,好像对公司的销售挺有意义的,但是对我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促进别人消费吗?每次在跑那些数据,看着那些一个个识别出来的ID,想着马上系统就会给他们发一份邮件,提醒他们去网站上看看,也许提一辆车回来,就感觉又成为了这个消费主义社会的无形推手。 所以,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仍上下求索而不得。但是,上个月在看完了一本书后,我好像突然开透了一点。
很久以前就听到过《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作者是犹太裔心理学家,在二战的时候被关入集中营,后来死里逃生并且创立了意义疗法。书的前半部分是关于集中营的生活,后半部分是关于意义疗法的一些概述。

上个月终于找来看了,我本来期待能够在书中看到一个答案,但作者却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人不应该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自己才是被生命诘问的人。 生命时时刻刻在向你追问:你能给予你的生命什么?你赋予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书中,作者通过意义疗法提供了寻找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
1. 创造和工作
通过创造一些东西,或做一些认同的工作 我觉得现代人的大多数不开心不快乐,都是因为被社会价值绑架,强迫自己做不喜欢、不认同的事情,不认为自己做的工作和创作的价值是有意义的。比如我在做dashboard的时候,只有30%的时间是在建模和measure,剩下的70%都是表面功夫,把它做的更好看,更精致,更“拿的出手”,为了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特效费尽心思。 每个工作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也有不喜欢的地方,现代工作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你把你的时间打包卖给了别人,那么你也就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权。在这份批发时间的合同中,一定有你觉得有意义的部分,也有你觉得没有意义的部分。但是当没有意义的部分变多了的时候,就会不断的自我怀疑: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这个真的是我想做的吗? 前一阵子偶然看到模范书局的创始人姜寻去世的消息,是很难过的,因为这样一个纯粹的、执着的、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的人又少了一个。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他很自私,为了自己的信仰到处借钱,甚至把北京二环的房子卖掉维持书店的经营,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他又是很伟大的,因为他不对自己的热爱计算分毫,只是专心给予。 他一定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使命,他为这个意义和使命奋斗终生,甚至牺牲了生命。 年薪百万却焦虑失眠的白领,家徒四壁却内心充盈的艺术家和藏书者,虽然财务状况不同,但是心灵财富却天差地别。
2. 认体价值和爱
体验一些事,感到爱和被爱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爱是人类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大的特质。 作者在书中讲到一个案例,一位先生因为妻子亡故,无法克服失去挚爱的悲痛,但是作者只一个问题就打住了他的想法:如果您先离世,而您的夫人继续活着,这时会是怎样的呢?这位先生回答道,那她的妻子大概也会遭受着这样的痛苦。作者又说道:“现在多亏了您,她免除了这痛苦。但您必须付出代价,为她好好的活着。”
作者也曾讲到,他在集中营时,经常会和脑海中想象的妻子对话,并且回忆之前和妻子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这份爱给予他力量,尽管那个时候他根本不知道妻子是否仍然活着。 所以,只要心中有爱,只要能感受到爱,不管挚爱的对方是否仍旧存在,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或者苦难,他们仍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并坚持下来。在《瞬息全宇宙》中,小女儿在面对“存在之虚无”,想要毁灭一切时,爱也是唯一的解药。 而且,很多人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对很多事情都无所谓。对物质、对事业,甚至对生死。 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跳楼,但是半天还不跳下去,是因为他们想引起别人的关注,想确认别人对自己“到底还有没有爱”。假如大部分人在下面起哄“赶紧跳吧!”,那么这人多半就跳了。所以当这类人遇到挫折或者重大困难的时候,他们可以很轻易的放弃。因为他们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活着又这么痛苦。 但是当遭遇到挫折和苦难,却仍然能够走出来的人,大概率是因为爱。不管生来残疾还是后天遭遇事故幸存的人,他们一定是内心充满爱的人。尽管知道整个世界都已经改变,背叛了他,放弃了他,但是仍然有人愿意为他提供支持和依靠,让他感到黑暗的世界仍有一丝光明,那么他就不会放弃。 因此,对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管是家人、孩子、爱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是给他全力的爱和支持,让他的内心世界是爱意充盈的,让他知道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遭遇什么,自己都是被珍爱和看重的,那么这就成为他生命的意义之一,他就永远有生的意愿。
3. 经历苦难
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和内在把控 作者的重点不在于是否经历苦难,而在于在苦难的过程中的态度和内心把控。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因为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在文中印象很深刻的一段是,作者在寒风刺骨的一天,穿着一双破鞋,拖着伤病的身体,一瘸一拐的走路,边走边想一些如晚上吃什么,去哪里能弄一双好点的鞋带,要不要用最后一根烟换一碗汤等等,诸如此类的琐事。 突然,他感到这些琐事卑微又无用,无论怎么多想也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毫无裨益,便强迫自己去想别的事。他于是想象自己站在讲台上为人们讲述着他在集中营的经历,这些不再是个人的痛苦的经历,而是从苦难延伸出来的,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通过科学客观的角度的一种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他通过这个办法,成功的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这些都成了过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作者如是说道。 多么有启发的一段话啊!当我们身处于苦难之中时,我们会不断的被眼前的这些琐事围困住,沉浸在对这些琐事的思考中,而忘记了自己长远的未来。而这段苦难的经历,可以被我们客观地对待、记录,日后拿出来复盘,变成我们个人的成长资料,在苦难中成长。 苦难是客观的,但是面对苦难的态度是可选的。从苦难中寻找意义,并且获得成长,那么苦难便不再是苦难,而是财富。 所以,面对苦难,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内在把控。作者说,只有那些自甘沉沦、放弃对道德自我和精神自我内在把握的人才会成为集中营恶劣条件下的牺牲品,而也有人保持了完全的内在自由,仍然是拥有尊严、保持人格价值的人。他们能看到未来,也就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现在的苦难也就变得可以忍受了。 放到现在的社会,虽然我们不会经历集中营那般的苦难和折磨,但是在疫情之下经历的封闭、死亡、裁员、哪一项都可以成为个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有的人患上了“疫情综合症”,不管什么都推到疫情身上,什么都是疫情的错,但也有人抓住了疫情带来的机遇,深刻的反思、提升自己,在疫情中锻炼自己,让自己更具反脆弱的能力。所以,重要的不是“经历疫情”,而是对苦难的态度和在苦难中对内在的把控。
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追求的人生意义是不同的。像小的时候,我们会把老师对我们奖励的小红花、获得老师的认可当做意义,等到上学后,又会把考一个好大学当做意义,等到成人后想要追求理想,将轰轰烈烈的事业当做意义,老了之后又只希望守着家人平平淡淡。 对于我自己来说,前半生的意义更多是父母、别人和这个社会赋予的,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获得不错的薪水……,但是等到自己成人之后,发现其实这些并不是能够说服我的人生意义。 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经常吃惊于大家想法的一致性,就好像每一个人都是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复制粘贴的模板一样,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养育-退休,每个人都遵循着这套完美生活的模板。我之前也在这套流水线上一丝不苟的前进着,从未觉得有丝毫不妥。 但是现在,我想试试别的,我想看看,假如跳脱出这套模板,会发生什么?不断地与世界碰撞,才会看到自己的形状和边界。我不想一头扎进996的福报里,我还想再多碰撞几年,并且告诉大家,除了线性的工作和人生,还有很多其他的生活方式是可行的。也许这就是我现阶段的人生意义。 最后,引用尼采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一只仍在巴黎的girl 向往财务自由的数字游民🎈 🍃想分享一个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人生的五大领域:健康、财务、关系、情感、人生意义 每个都有些话想说
lafilleSylvia💗 2022迷茫随想录 想做的实现不了,可能因为并没有做决定 26岁答普鲁斯特问卷:关于人生的这35个问题,我目前是这么想的 《影响力》读书笔记|为什么你那么容易被人摆布? 2022生活记录 5月生活记录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4月生活记录 现在的工作真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儿吗?自由职业可能性持续探索中 3月生活记录 一些电影推荐,巴黎暖春,出门活动 2月生活记录 你的焦虑是年龄焦虑吗?间接性发作的胡思乱想及生日快乐 1月生活记录 新年玩儿点新的:开始美股投资、种可可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