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 | 寺若成,国即清

我有一辆九岁的小车。他与我共同经历了很多,也可以给我带来十足的安全感。
我想与之同行,去我们能去的任何地方,做我们想做的任何事。
最近内心难以平静。电影看不进去,书也读得很慢,即使是我喜欢的内容。
连续好几天下午三四点,我放下手中工作,跑到公司六楼天台,去接收太阳的炙烤,去让热风令自己蒸发。
这是杭州老城区非常繁忙的一个路口,车水马龙可以把你迅速拉入现实;而非蹲坐在工位上,沉浸在台灯投射出的那一方天地里。
天台真好。
不如,去一下天台?


走在国清路上,一侧是几近傍晚的余晖,一侧是高耸的隋塔,以及碧绿的稻田。这唤醒了我的记忆,当年好像也是饶有兴趣地下到田间小道,假装享受了一下野趣。
国清寺的闭门时间是16:00,的确比想象中早一些,更比日落与天黑早上许多。所以幸好有了这稻田,消化了一点舟车劳顿,也带上我顺利入夜。
第二天一早07:00,我准时踏入了国清寺。

“寺若成,国即清。”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改名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曾在此驻锡的高僧,包括济公和尚,以及来自日本的最澄大师、空海大师等。
寺门朴实,甚至看起来不够正气,是罕见的东向开门,转过“隋代古刹”硕大的照壁后才能见到。但晨光从东边打过来的时候,那块红色牌匾顿时熠熠闪光。
听说寺门东开是有由头的,无论是地形,还是风向,当然,可能更应了人们愿意信奉的那句“紫气东来”。
国清寺

第一批香客的脚步,并不因为时间尚早而变得缓慢,反而为了赶在大量人群涌入之前,显得更加急促。
是的,在我们从大雄宝殿出来的时候,已经能看到导游举着小旗在引导身后的客人了。




一个多月前去了径山寺,在经过多重修缮后,径山寺依旧散发出一股典雅,让人着迷。而国清寺,鲜有精致与商业的痕迹,多的是粗略与笨拙,人文与烟火,是另一种古朴之美。
国清寺为建于清早期的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华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
层层递进的建筑依山就势。值得一提的是,高低错落的寺连廊贯穿全寺,即使下雨天,走去任何地方都不会被淋湿。








从唐代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罹难。但屡毁屡建,每次重建皆是扩修,寺宇规模也比之前更宏大。
寺内有一株隋梅,据考证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从被客流包围的情况来看,已经成为寺内重要景点之一。
关于它的传说,现代诗人邓拓写给隋梅的《题梅》诗最为传神:
剪取东风第一枝,
半帘疏影坐题诗。
不须脂粉绿颜色,
最忆天台相见时。

盛夏时节,寺内荷花遍布,也成了一景。
这里的荷花不是成片荷塘,而是一簇一簇养在不同器皿里的盆栽,是国清寺的僧人细心栽培下所得。引得N多人怼着花朵怒拍。



2006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国清寺正式免费对游客开放。作为讲寺,也是一种欢迎任何人到寺庙内学习参拜的精神象征。
寺里的素斋也非常有名,《舌尖上的中国》曾专门提到国清寺僧人们自制的豆腐干和自种的大白菜。可惜自疫情以来,寺内斋饭已经停止了。

出门,回到丰干桥上,环抱寺院的两条溪流在此交汇。遮天蔽日的大树与涓涓细流,很难不想起杭州的九溪。
这里的玩水盛况亦如此。前一天傍晚路过此处,中心水域几乎被孩童占领,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操心的成年人,亦或他们的玩心同样很重。


智者塔院
门庭若市的国清寺北五里,藏着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肉身所在之处——智者塔院。
因缘际会也好,心境使然也罢,在知道这处地方后,尽管高温袭人,但我仍乐意一探究竟。

智顗(yǐ,庄重恭谨的样子)(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北鄂州市)人,祖籍颖川(河南禹州),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智顗在天台山弘法的二十多年时间,不但开创了佛教东传后第一个本土化宗派天台宗,并且在天台山创建了12座道场。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题名为国清寺。
国清寺内至今还在方丈楼、妙法堂等处留有智顗的印迹,并以示纪念。

从国清寺以东沿山路北上十几里,有一陇环形相连、东西相向的山岗,就是佛陇。
智者大师毕生在天台山创立的十二座道场中,有好几处都在佛陇山,大部分已不存在,仍保存下来的有真觉寺(智者塔院),和高明寺。
“您的目的地在道路右手边。”大概是地方过于低调,导航直接带我停在了小路上,一侧是悬崖,一侧是山体。唯有一条看似不起眼的石阶小道,貌似能够通向希望。但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盘山公路上,也只能作此选择。




真觉寺,当地人称塔头寺,也是智者大师的灵塔安放处。公元597年,智者大师在新昌大佛寺圆寂,弟子们将其圣体翻山越岭运回天台山,安葬于此,所以后来这里被称为“智者塔院”。
这真是个院子啊!踏入院门,看见一众人惬意地坐在树下阴凉处闲谈,像是寺里的僧人与特地前来的潜心之人。




相比其他寺院的排场,这里可以说相当清雅。看得出僧人们的生活相当简朴,瞥一眼斋堂以及宿舍,我甚至怀疑这里的建筑会不会天雨漏水....不知算不算得上闲云野鹤。
“智者肉身塔”殿内,有几位正在潜心叩拜,五体投地的那一类,口中念念有词。不忍心打扰,没有进入。



下山时,一位僧人从身边匆匆掠过。还在感叹这一幕好似宫崎骏笔下的画面,他已转身步入小径,不见踪影。只剩毒日之下,全身包裹整齐的我的目光。
路漫漫,行者不止步。

食 / 住 / 行
杭州到天台的单程时间不短,近三个小时。除了路上的时间,酷暑确实消耗了极大体力,以至于寺院之外,几乎没有排列其他行程。
宿:庐境天台度假酒店
庐境天台就在国清寺景区口子上,步行至寺院入口大约10-15分钟。硬件还可以,服务也不错,一进门,是那股大热天扑面而来、可以想象到的那股“带着酒店香味的凉意”,顿感舒适。

食:御清斋
御清斋是当地老牌餐馆,天热胃口小,点心正合适。饺饼筒怎么说还是台州当地的好,不过真的半个就饱(对我来说)...干菜饼也很不错。

咖啡:三木same cafe,川间
热到无心多走,幸好御清斋旁就是躺在list里的一家咖啡馆子——三木咖啡。原木风格,轻快明亮。

川间,在距离市区大约17公里的平桥镇上,集装箱ins风,胜在风景。
落地窗景观位前的沙发,被横七竖八的客人们占满,确实太热了,大家一动都不想动。
如果是春秋或者初夏过来,与树木以及小溪亲近,应该很美好。

去程走的常台,回程时走了苏台,真是无心插柳,歪打正着:苏台很新,路况好(虽然限速只有100码);更重要的是隧道多!真是大夏天的福音(虽然我不爱开隧道)。
友人问,禅修有啥感悟吗。我说,我只是逃避。
去年底认识一位朋友,大家聊起过寺庙。不一定信佛,但一定会心生敬畏。
以前很少主动去寺庙,即使有,也是一个行为上的仪式。近两年却觉得这是一个修心行为,宏大的规制与稳定的情绪,相比之下是不定的状态和游离的自我。
因为敬畏,所以愿意相信。
写这篇游记的同时,我读完了《悉达多》,这本黑塞的演绎小说。是男主悉达多的自我救赎之路,亦是觉悟之路。
小说的最后,悉达多最终悟了什么?书本里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好像读懂了什么,又好像没办法完全解释出来。
“长久以来,悉达多虽不属于尘世,却经历了尘世生色之娱。
他在狂热的沙门岁月中被扼杀的感官渐渐苏醒。
他品尝了财富、淫乐和权力的滋味。唯有聪明的迦摩罗深知,他内心仍是个沙门。
指引他生活的一直是思考、等待和斋戒的技艺。
他和孩童般的世人间彼此依旧陌生。”


-
百岁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09 12:39:13
-
獭獭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08 08:48:50
-
didadidadidadi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8 13: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