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引力大佬(1986)
从1986年阿贝·阿希提卡(Ahbay Ashtekar)量子化广义相对论开始算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阿贝·阿希提卡(Ahbay Ashtekar)印度物理学家,写下了简洁的“惠勒——德维特方程”。
邵常贵,1941年4月生,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退休教授,中国非微扰量子引力的先驱。
邵丹,邵常贵儿子。
邵亮,邵常贵儿子。
李·斯莫林(Lee Smolin,1955年01月06日)美国知名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现今具原创力的理论学家之一”。拥有罕布什尔学院学士学位,1979年获得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圣芭芭拉理论物理研究所以及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曾任教于耶鲁大学、雪城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现任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研究员、滑铁卢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多伦多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导师。2007年获得马约拉纳奖(Majorana Prize),2009年获得克洛普斯特格纪念奖(Klopsteg Memorial Award),2013年获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钻禧勋章(Queen Elizabeth II Diamond Jubilee Medal)。
在2000年出版了《通向量子引力的三条途径》( Three Roads to Quantum Gravity)
在2006年首次出版的《物理学的困惑》( The Trouble with Physics)
《时间重生》(Time Reborn)
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1956年5月3日)为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主要工作地点包括意大利、美国,以及法国。其工作重点在于量子引力,而他是圈量子引力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也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上作出贡献。罗威利定期与几份意大利报纸合作,特别是24小时太阳报与共和报的文化副刊。
《七堂极简物理课》(Seven Brief Lessons on Physics)
《现实不似你所见》(Reality is Not What It Seems)
吉姆·巴戈特(Jim Baggott)科学作家。他曾学习过科学,80年代初在牛津大学完成了化学物理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在牛津大学和加州斯坦福大学开始了博士后研究工作。 五年后他放弃了雷丁大学的终身讲师职位,以便在商业领域获得阅历。他在壳牌国际石油公司工作了11年,然后离开,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咨询和培训机构。由于他对科学研究的贡献,他在1989年获得了皇家化学学会的马洛奖章。 吉姆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关于科学、科学史和哲学的文章,并在《永旺》、《展望》、《新科学家》、《自然》、《独立报》、《每日电讯报》、《英国化学》、《化学评论》、《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和其他期刊上发表文章和书评。他关于发现“巴克敏斯特富勒烯”(buckminsterfullerene)的专题文章在1992年赢得了著名的Glaxo科学作家奖。 他的书受到高度赞誉,包括《现实的入门指南》(2005年)、《原子》(2009年)、《量子故事》(2011年)、《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2012年)、《告别现实:童话般的物理学如何背叛了对科学真理的探索》(2013年)、《起源》(2015年)、以及《质量》(2017)、《量子空间》(2018)介绍李·斯莫林和卡洛·罗韦利的书。
【镜像宇宙(Mirror Universe)的提出者】朱利安·巴伯(Julian Barbour)英国物理学家,自他博士毕业后就没有选择走上获得教职的传统学术之路,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思考物理学上的“大问题”——时间之箭和宇宙。在如今的语境下,巴伯的职业或许更接近“民间科学家”的本意,他不断汲取科学史的精髓,对于时间和宇宙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思想一直游离在学术界的边缘,但其著作仍掀起过波澜,引起一流学者的关注。他是另类的物理学家,一名物理学的乡村绅士。
2021年4月,坐在位于英格兰牛津郡有着360年历史的老宅的厨房里,年已84岁的巴伯仍然像一个26岁的年轻人一样兴奋地讨论着时间的概念。2020年12月,他出版了 《雅努斯点》,这是他继《时间的终结》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书名来自可以同时向前和向后看的双头罗马神祇。巴伯的论点是,大爆炸(The Big Bang)——他称之为雅努斯点——在两个方向上播撒了时间流动的种子。时间“不再只有从过去到未来的单一方向,而是有两个方向:从位于雅努斯点的共同过去,流向离它而去的两个未来。”巴伯写道。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教授斯莫林(Lee Smolin)称《雅努斯点》是“几年来我所读过关于宇宙学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它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科学思想的杰作。”
斯莫林之所以高度评价雅努斯点——在两个方向上播撒了时间流动的种子这种思想,是因为它可以用大反弹理论取代大爆炸理论,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佛学里的“劫”的思想,有一个前世宇宙不断缩小到雅努斯点,然后引力变成斥力发生反弹成为我们这个现世宇宙,从而将奇点这个数学上的实无限非法挪用到物理客观实在中给废除掉,就像废除以太、燃素这些概念一样。
巴伯住的这栋老宅名叫学院农场(College Farm),家中有一张定制的半圆形书桌,他就在这儿写作。学院农场是他在1963年11月从牛津大学新学院购得的,从一楼的窗户可以看到他童年时的家。这两座建筑,和村子里的大多数房子一样,都是用某种金色的石头建造的,似乎是为了捕捉并反射傍晚的落日余晖;按照房地产经纪人的说法,这里就是田园牧歌。好像是为了证实这一点,巴伯的房子旁边挂着一块指示牌。它指向房子背面,宣告后面某处就是阿卡迪亚(Arcadia),古希腊人神话里的世外桃源。学院农场隔壁,通向世外桃源的路的另一边,是建于12世纪的圣伯多禄受铁链刑教堂(St. Peter ad Vincula)教堂。不难想象,年轻的休·格兰特(Hugh Grant)穿着晨礼服冲过教堂院落,喃喃自语地为再次迟到道歉。这是《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的英格兰,是约翰·贝杰曼(John Betjeman)的英格兰,是时光凝滞的英格兰。对于一个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时间对抗的人来说,这一幕恰如其分。
【操作化广义相对论】卢西安·哈迪(Lucien Hardy)英裔加拿大理论物理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也许量子理论的操作性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量子引力。
在哈迪(Hardy)的形式主义中,我们通常认为的因果关系——比如光子从天空的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将第一个区域的测量值与第二个区域的测量值关联起来,就像数据压缩一样。描述整个系统所需的信息量减少了,因为一组概率决定另一组概率。
哈迪(Hardy)将他的新形式主义称为“因果关系”框架,其中因果关系是用于计算任何区域中任何测量结果的概率的数学对象。2005年,他在一篇长达68页的大篇幅论文中介绍了这个总体框架,其中展示了如何在该框架中表述量子理论(本质上是通过将其一般概率表达式简化为相互作用量子位的具体情况)。
哈迪(Hardy)认为,在因果关系的框架下,也应该有可能形成广义相对论。
哈迪(Hardy)目前正在参与一个名为QISS的大型研究合作项目,旨在让像他这样有量子基础和量子信息背景的研究人员群体与其他量子引力研究人员群体相互交流。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著名的圈量子引力理论家卡洛·罗维利(Carlo Rovelli)领导着量子力学学会,他称哈迪(Hardy)是“一位精确的思想家”,他“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处理问题,罗维利(Rovelli)认为这很有用。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约翰·贝兹(John Baez)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马丁·博约瓦尔德(Martin Bojowald)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亚历杭德罗·科里基(Alejandro Corichi)
南非开普敦大学的乔治·埃利斯(George Ellis)宇宙学家。
马里兰大学的泰德·雅各布森(Ted Jacobson)
诺丁汉大学的基里尔·克拉斯诺夫(Kirill Krasnov)
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的豪尔赫·普林(Jorge Pullin)
哥伦比亚大学的彼得·沃伊特(Peter Woit) 父亲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律师,母亲从事抽象画艺术。在双亲的鼓励下,沃伊特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继而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博士后期间,他偏离了传统物理学的轨迹。从物理学转到数学,沃伊特从哈佛大学一名不领薪水的教员做起,一路成为塔夫茨大学的微积分讲师,直到今天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的高级讲师,虽然可以长期任职,但毕竟不是终身职位。《Not Even Wrong:The Failure of String Theory And the Search for Unity in Physical Law》批判弦论。
萨宾·霍森费尔德(Sabine Hossenfelder),女,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写的《Lost in Math : How Beauty Leads Physics Astray》对数学柏拉图主义进行了批判。
西奥多·雅各布森 (Theodore Jacobson)
大卫·阿尔伯特(David Albert)
哈维·布朗(Harvey Brown)
马丽娜·柯提思(Marina Cortes)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路易斯·克兰(Louis Crane)
劳伦特·弗莱德尔(Laurent Freidel)
克里斯·艾沙姆(Chris Ismael)
詹恩·伊斯梅尔(Jenann Ismael)
弗蒂尼·马克帕罗(Fotini Markopoulou)
西蒙·桑德斯(Simon Saunders)
保罗·斯坦因哈特(Paul Steinhardt)
尼尔·图洛克(Neil Turok)
斯蒂夫·韦恩斯坦(Steve Weinstein)
【斯莫林跟他交流过,不是研究量子引力的】斯图尔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是一名医学博士、理论生物学家和复杂系统研究员。他曾在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教授,并于1987年获得麦克阿瑟进化生物学奖学金(MacArthur Fellowship)。斯图尔特·考夫曼出版过多部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其中包括《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Order1993年)、《宇宙为家》(At Home in the Universe,1996)、《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s,2002年)和《富有创造力的宇宙中的人类》(Humanity in a Creative Universe,2016年)。
【斯莫林跟他交流过,不是研究量子引力的】加仑·兰尼尔(Jaron Lanier)
rewriting,重写,改写。粗粒化。有点像gauge transformation,规范变换。gauge,(测量或判断的)尺度,标准。
熵引力有很多繁重的概念性工作来支持它。但它并不是取代弦论的唯一候选者。其他争相引起关注的,还有一个被称为圈量子引力的老对手,最初由其时在匹兹堡大学的卡罗·罗威利 (Carlo Rovelli) 和圆周研究所的李·斯莫林(Lee Smolin) 在1994年提出。这一理论,以及因果动力学三角剖分——一个更晚但类似的思想——表示时空不是广义相对论所断言的平滑结构,而是具有基本的圈(loop)或三角形的结构,这取决于你支持哪一种。
第三种选择——渐近安全引力——可以追溯到更远的1976年,由标准模型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斯蒂文·温伯格 (Steven Weinberg) 提出。发展量子引力理论的一个自然方式是在模型中加入引力子。不幸的是,这种方法行不通,因为当以更高的能量计算这些假定粒子的相互作用时,数学似乎变得毫无意义。然而,温伯格(他于今年7月去世)认为,如果使用足够强大的计算机进行计算,这种明显的崩溃将消失(用数学的话说,计算将是“渐近安全的”)。而且,随着最近这种能力的超级计算机的出现,从早期的结果来看,他似乎是对的。
可是,熵引力最有趣的竞争对手之一是量子理论的概率幅多面体 (amplituhedron) 形式。这是在2013年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尼玛·阿卡尼-哈米德 (Nima Arkani Hamed) 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雅罗斯拉夫·特恩卡 (Jaroslav Trnka) 提出的。他们发现了一类被称为概率幅多面体的几何结构,每一种结构都编码了可能的量子相互作用的细节。反过来,这些是“主”概率幅多面体的面,它编码了每一种可能的物理过程。因此,用概率幅多面体来重新表述所有的量子理论成为可能。
大多数关于万物理论的尝试都试图将引力融入量子理论,爱因斯坦通过几何学描述引力,但量子理论并不以同样方式依赖于几何。概率幅多面体方法正好相反,它主张量子理论实际上深植于几何。更妙的是,概率幅多面体并不是建立在时空的概念上,甚至也不是统计力学的基础上。相反,这些观念是自然而然地从中涌现出来的。因此,尽管概率幅多面体方法尚未提供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论,但它开辟了一条可能通向量子引力的有趣道路。
【中国关注量子引力的人】鲁学星,200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0年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物理专业;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物理专业,之后留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6月博士后出站到枣庄学院工作。
通过在微信上跟鲁学星的交流,主观的判断是:他关注的东西确实是量子引力相关的,但他自己的那些研究成果是不是伪科学、民科或者说是错误的数学虚构,这个有很大的可能是个不靠谱的。列在这个名单里他是不够资格的。只不过中国关注量子引力的人真的是少的可怜,而他不管多民科,他关注量子引力研究这点是真实的,就把他当做一个活人搜索引擎,量子引力的国际研究进展从他那里了解好了。他主要的数学工具是范畴论,有点滥用的感觉。暗物质、暗能量、量子宇宙学的研究他不感兴趣。很大可能是用范畴论数学吓唬人,看各种量子引力的报道胡思乱想没有成系统的体系的民科。
拓扑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