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德彪西
7月14日,国家大剧院《“纪念德彪西诞辰160周年”杨洋与中央歌剧院交响音乐会 》。
上半场:柏辽兹《夏夜》声乐套曲,套曲中的6首诗选自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埃《死亡的喜剧》,分别为《田园》《玫瑰花魂》《在湖上》《缺席》《墓园中》《无人岛》。
音乐形象多样,曲调优美哀婉,配器精巧细腻。该套曲原为女高音和钢琴伴奏而作,后来被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队伴奏的版本,开启了管弦乐伴奏艺术歌曲的先河。
下半场:
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
德彪西用有别于浪漫主义的旋律、和声、配器模式,以全音阶、五声调式等创作手法,引领印象主义创作风潮。在音乐上,色彩细腻丰富、节奏纷杂交织、充满画面感。
《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演绎流光溢彩,德彪西不同调式的色彩被钩摹得错落有致,融细腻的色彩感与出色的戏剧性于一身。
在此曲中,⽊管的重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击打乐器和装饰乐曲的重要性也⼤⼤提⾼,竖琴、钢琴在其管弦乐队⾥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弦乐重要性有所下降。
作品的开始为长笛独奏,引出主题⼀半⾳阶滑⾏,即恬美⼜有⼀丝慵懒之⽓。长笛从低⾳区开始吹奏,速度从容平稳,没有较⼤的旋律起伏,将“牧神初醒,带有⼀丝慵懒⽓息,回味着梦境中的情景”这⼀画⾯展现得淋漓尽致。
旋律出现后就是⽊管吹奏的柔美和弦与竖琴的刮奏,表现牧神午后冥想的神情,营造了⼀种飘渺梦幻的意境;接着长笛⼜重复⼀样的旋律,同时弦乐组演奏微弱震⾳辅助。长笛演奏的旋律第三次出现时其他乐器也相继延伸开来,竖琴演奏流动的琶⾳、⼤提琴和中提琴形成交相呼应,赋予⾳乐变化性,展现出⼀种午后阳光下的草地以及牧神浓浓的倦意。
而《⼤海》已更趋向于对⼤⾃然作真实的描写了。
第一乐章“从黎明到正午的海上”,自神秘辽远的氛围,到红日喷薄而出的绚丽色彩,铺陈有致的层次与缤纷绚烂的色彩俱好。
序奏中,弦乐在微弱的⾳符波动中展开海天的⽆限空间,定⾳⿎敲出海波的滚动声,两架竖琴平缓⾳响与弦乐的下⾏震⾳相融,为海上布下飘渺的云雾。这时,圆号和英国管淡淡勾出起落的⽔平线,⼀缕曙光预⽰着太阳的苏醒。
尾声中,静温透彻的海⽔微微波动。独奏⼤提琴和英国管奏出悠远的旋律,竖琴华丽的琶⾳破浪⽽来,汇成管弦强奏,展现出正午时刻⾦碧辉煌的壮观⽓象。
第⼆乐章,“海浪的嬉戏”,⾳乐⽣动地描绘了⽩⾊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部描写了可爱的⼩波浪来回动荡的⾳响。在⾳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个主要动机,给⼈以幽闲的感觉。
弦乐震⾳依然展开海⾯的⽆垠空间。那⾥,钢⽚琴与竖琴拨奏出闪烁的波花,长笛向单簧管泻下起伏的半⾳短句,
乐章结尾,晶莹的波花镶上了落⽇的⾦红⾊泽。稀疏的声部中,竖琴的流动⾳响愈发突出。最后⼏个⼩节,在弦乐低沉的持续⾳中,⼩提琴奏出泛⾳,犹如暮海之上,升起明⽉,洒下银辉。
嬉戏的浪花在竖琴、钢⽚琴的⼏声鸣响中,也消逝在旷远的天涯海⾓。
第三乐章,“风与浪的对话”,这⼀部分开始时,定⾳⿎的震⾳刻画出远⽅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
⼀个巨浪过后,⽊管组飘出⼀⽀悠长的旋律,展现出⼤海苍茫的视野。它在⼴阔的⽔⾯上回响,俯瞰着从弦乐组升腾起激越的涛浪。
铜管乐穿透管弦之墙,⼤声喧叫,以咄咄逼⼈之势。显⽰出⼤⾃然的狂暴威⼒。圆号奏出⼀个明朗的新的旋律,将⼀束光明投到⿊暗的风暴之中,⼜使狂怒的⼤海完全平息下来。
风⾬过后,海⾯上泛起竖琴的波光。双簧管柔和地唱出浪花曲调。⼤海在明亮的光泽中,展现出宽⼴博⼤的襟怀。虽然,海上仍有浪涛的冲击与喧嚣,但那是⼤海刚健伟⼒的显⽰,⽽不是风暴的肆虐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