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潜规则》有感
一、潜规则是什么?书中指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之曰“潜规则”。作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官吏集团垄断了暴力,掌握着法律,控制了巨额的人力物力,他的所作所为决定着社会的命运。对于这个擅长舞文弄墨的集团,要撇开它的自我吹嘘和堂皇表白,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作者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这种结果和决策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
他有哪些表现形式?
二、怎么才能消除潜规则?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最后根除潜规则。
三、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一共有十三篇随便,可以分为5大类。
第一类,主要讲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共有3篇:《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
第一篇,《身怀利器》,张居正明朝在想总结说: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合法的祸害别人的能力,乃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
本篇中举例四个,第一个举例兵部小吏可以复核将校们军工,贿赂了他就过,不贿赂就刁难。第二个例子,明朝小说讲了一个县太爷剥刮财主的故事,民间谚语叫作“官断十条路”案情稍有模糊之处,官员合法选择就有十种之多,怎么断都不算错,上边都追求不来,进退自如。第三个例子,“贼开花”,清代四川每当民间发生盗窃案件,州县地方接到报案后,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调查,先把被盗人家周边的富户指为窝赃户。被指认人家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家里无人作官,没有后台。第四个例子,监狱中的“陋规”一旦入狱,不管有罪没罪,必械手足,弄地苦不堪言,然后开到他们,教他们如何取保,出狱居住,迫使他们侵家荡产解除痛苦,而当官的就与吏胥们私分钱财。
第二篇,《老百姓是个冤大头》,主要讲“冤大头是贪官污吏的温床。在冤大头们低眉顺眼的培育下,贪官污吏的风险很小,麻烦很少,收益却特别高,因此想挤进来的人也特别多,他们队伍迅速壮大。
本篇中举例清代的李遂为了五十块钱不公平破产走五千里路京城上访,清朝王凯文为了排不起对上访告状,需要付出两道代价,一道是费时几个月,奔走几千里;第二道是要被秋后算账,杀鸡儆猴。最后,举例第三个清朝嘉庆年间洪亮吉分析告状厉害格局,洪吉亮说“在大省里当领导,成为一个方面大员,出巡时每到一站都有按规矩应得的礼物,还有门包。平时在家则有节礼、生日礼,按年则有帮费。升迁调补的时候,还有私下馈谢的。以上这些钱,无不取之各州各县,而各州县又无不取之于民。省里几套班子的领导们,以及下属的地、市,全都明知故纵,要不然,门包、站规、节礼、生物礼、帮费就无出处了。所以,告状着成功几率几乎为零。得出的结论就是,民不和官斗。
第三篇,《第二等公平》,主要讲,相对第一等公平的双方平等,交易自由等等,第二等公平指政府强加的,而且中国人不分时间地点的广泛认可。如果打一个现代色彩的比喻,这很像是对某种垄断价格及相关的隐性支出的接受。比如电话初装费五千元,明码实在,这就是第一等公平。但是安装拖你半年,你给了辛苦费,又买了烟水,我愿意认账,也不会告状和揭发,这就是第二等公平。所以,第一等公平称为臣民级公平,第二等公平称为奴隶级别的公平。
本篇中还举例2个清朝宁波渔民和商人购买海上安全的例子,第二个征粮被盘剥,不服会被处以抗粮罪名。
第二类,讲官场内部关系的,共有3篇,《当贪官的理由》、《恶政是一面筛子》、《皇上也是冤大头》
第四篇,《当贪官的理由》,本篇以明朝为例,是历史上正式工资最低的,省部级领导月薪1万1,司局级月薪3930,知县1350。但孝敬上级和往送迎来是年年不断,外地官员上京朝觐是三年一次,花费很大。所以从经济方面考虑,清官很难当。那时候正式制度惩罚清官,淘汰清官。海瑞去世,朋友写的诗“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
第五篇,《恶政是一面筛子》,本篇主要讲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需要他们泯灭良心,心狠手辣。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
举例3个,第一,东汉汉灵帝皇宫失火,为了凑钱修缮,汉灵帝听取宦官建议,凡是新上任官员均要交钱。司马直新上任但不愿意搜刮老百姓交钱,服毒自尽。第二,万历年间,也因为皇宫需要修缮,派了太监下去征税,阉官是皇帝家奴,通常是文盲,读不了圣贤书也没有后代,并不惦记着对历史对后代对天下负责,除了讨皇上的欢心之外在没有别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元代的散文家袁宏道当了苏州府的吴县县令,他后来托病请辞了,他感叹道,对县太爷的角色的要求就是奴才般的贱皮骨,妓女般的笑嘴脸,搜刮百姓的狠心肠,媒婆般的巧言语,处理文牍的好耐性,总之一副丑态。
明朝十六个皇帝,不被称为恶筛子的不过五六个,东汉九个皇帝,不算恶筛子的只有三个。帝国制度很善于把常人难免的弱点和毛病培育成为全国性的灾难。
最后这段挺有感触,也是现在为什么打击利益集团、圈子文化、山头文化。恶政可以培育出一个自我膨胀的具有独立生命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在最高层笼络皇亲影响皇帝,在官场中清除异己,在各地招收爪牙,在民间吸吮膏血,势力所及之处,人们之间关系越来越不成体统,实施的政策也越来越背离帝国公开宣称的政策。就像孙力军团伙一样哦。
第六篇,《皇上也是冤大头》,本篇主要讲皇帝深居宫内,接受的信息都是被编辑,被美化了的,信息不畅通导致很容易被蒙蔽。官员通过试探性的违法乱纪,发现皇帝并不是什么都知道,没有惩恶扬善之后,便会变本加厉的忽悠皇帝。所以,皇帝是领导班子的班长,是官场上种种正式规则的法定维护者。正式规则“软懒散”,潜规则就要支配官场,就会造就大批贪官污吏。反过来,皇帝明察秋毫,就能造就大批清官,甚至把贪官污吏改造成好人。
第七篇,《摆平违规者》,本篇主要讲明朝清朝开始,就有陋规,钦差大臣、军队粮道,从大到小均有价码,同流合污的利益和风险与当清官的利益和风险比较,选同流合污吧
第八篇,《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本篇主要讲述从明朝开始,户部尚书就发明了抽签法来选人。因为明朝没有宰相,宦官当道,内阁只有拟票权,内监手上有批红权,所以名义上权利在皇帝手上,实际旁落到宦官手里。所以为了平衡打招呼的宦官,只有抽签选人了。另外论年龄资历排队,来源于北魏的吏部尚书也是,后宫干政,崇尚用武官,但武官太多,都不服,所以就年龄大者优先。所以看各层次的选任官员的方式,表层是理论上冠冕堂皇的“选贤任能”,中层是论资排辈和抽签,底层是权势集团的私下请托,或者叫走后门。
感觉这一片太形象了,现在官场也基本上是这么一个运作模式
第九篇,《新官堕落定律》,本篇讲述所谓堕落,是从圣贤要求的标准看。如果换成新官适应社会和熟悉业务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迅速进步的过程,一个接受在教育的过程。第一次是接受圣贤的教育,第二次则是接受胥吏衙役和人间大学的教育。第一次教育交了官员们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了他们一肚子男盗女娼。
有点意思,每一层级的价码都是明码实价的,社会大学会给你说,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融入不了,工作就会被夹毛局
第10篇,《正义的边界总要老》,本篇讲述,历代以来唐宋,对贪污受贿的刑罚都很重,唐朝几两就要死刑,但是后面就越来越松。明面上和私底下都会松。因为官僚集团很晓得把守自己的疆界。
第11篇,《官场传统的心传》,本篇讲述,清朝官员到北京行贿,先要按规矩到琉璃厂的字画古董店问路。讲明想送某大官多少两银子之后,字画店老板就会很内行的告诉他,应该送一张某画家的画。手下银子后,字画店老板会到那位大官家里,用这笔银子买下那位官员收藏的这位画家的画,再将这张画交给行贿者。行贿者只要捧着这张很雅致的毫无铜臭的礼物登门拜访,完璧归赵,行贿就高雅的完成了。
这一篇太有意思了,意思最早最典当、画廊、艺术的人,其实都是干这个勾当的,好厉害。
第12篇,本篇讲述春秋时期,晏子被齐景公派出去东阿当领导。第一次是后门全部关死,贿赂没有,都造福老百姓了,老百姓没有挨饿的,但齐景公要治他的罪,因为听信谗言,说他没干好。第二次,晏子大走后门,大行贿赂,加重老百姓税赋,搜刮来的财富不入国库,都孝敬左右的人了,老百姓一半挨饿,结果齐景公反而祝贺他干得好。
这个故事太经典了,经常听得那句叫当官的根本不需要老百姓说好,必须要领导身边人说你好,大家说你好,这其实并不难,拿公家的钱办事就行了。